APP下载

问题导向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研究

2021-04-15李小红

晋中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原理马克思主义教材

李小红

(晋中学院政史系,山西晋中03061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1]74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为“原理”)课教学也是一种方法论上的指导。“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它的目的在于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不断进行“原理”课教学改革,使“原理”课教学与时俱进,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的课程。“原理”课具有较强的学理性,以问题为导向,突出问题研究,统筹安排整个教学过程,能够体现“原理”课的严肃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实效性。

一、以问题为中心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现行2018年版“原理”课教材[2]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编排的,这种编排结构合理、内容清晰,非常有利于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状态。”[3]在这里,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在问题意识的方法引领下深入研究教材,将教材吃透,在宏观上和整体上把握教材。教材每一章都有教学目的和要求以及教学要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性,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把这些关联性展现出来,通过研究问题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核心要义。要顺利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必须正确认识下面三个重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全面阐释,他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问题,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曾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作了权威性的阐述。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彻底、最坚决、最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它反对一切迷信和伪善行为,它是人类伟大的认识工具。列宁也曾指出,马克思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并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家阶级财富的来源,也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在列宁看来,随着无产阶级的成长和壮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将会成为社会除旧立新的中坚力量,阶级斗争很快会使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哲学是整个体系的基础,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现实世界的批判,科学社会主义是未来社会的蓝图,反映的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奋斗和追求。

(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人民”的立场,即“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1031习近平也指出,“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也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5]137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同时要紧紧依靠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的表现。

2018年版“原理”课教材列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等等”,[2]4这些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本质观点。学习这些观点,可以认识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种种实践活动。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学会这些观点,然后在实践中不断运用这些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人们提供的不仅是世界观,更是方法论,“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69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2]6这些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科学总结,它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也是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三)如何认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本身也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在它的发展中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所以不能说先产生了辩证唯物主义,然后再把它推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因为显然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同样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二者是统一的,是一整块钢铁,不能分割。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相互贯通,相互渗透。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唯物地解释了自然而且唯物地解释了社会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不只是历史领域的科学,而且也是自然领域的科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中两大伟大发现之一,它的确立说明了唯物主义的彻底实现。所以,不能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只适用于自然界而历史唯物主义只适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这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解。

二、在备课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原理”课内容较抽象,要让学生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在备课方面下足功夫。在问题导向下备课,以问题意识贯穿整个备课过程,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模式可以获得较好的备课效果。

(一)发现问题

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没有问题在场的理论,抽象空洞,没有生命力。任何真正的理论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都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都与时代问题紧密相关”。[3]这里说的问题是如何能更准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能更好地讲授理论的问题。如: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等等。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讲解原理,是为实现最终的教学目的而服务的。面对问题,教师必须解决问题,因为如果想让学生学懂原理,教师自己必须首先要掌握原理并在教学中成功地讲授原理。所以,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围绕问题进行教学梳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在备课过程中,尤其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很容易遇到问题,而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往往是教师提高理论素养的开始,同时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契机。2018年版“原理”课教材除《导论》之外包括七章内容,每一章内容都有其主题思想,围绕着主题思想,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把内容分解成几个部分,并对每个部分提出不同的问题。例如,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可以尝试提出: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等等。通过找到这些有内在关联的问题,可以把整章内容贯穿在一起,形成问题链,仔细归纳与总结,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就可以清晰地把握每一章内容。

(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之后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无疑是备课的关键阶段,每节课能否实现教学目的,也就是能否顺利而透彻地给学生讲解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教材是教师用书,也是学生用书,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对原理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弄清每一原理的来龙去脉,这样才能真正弄通原理进而清楚地讲授给学生,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教材第三章的核心内容,要讲好这一内容,教师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对这一原理的阐述。马克思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7]591马克思在此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旧有的生产关系就变成了阻碍生产力的因素,这时,就需要变革生产关系,由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这样才能保护已经取得的生产力的成果,进一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

简单地说,问题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方法,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问题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它是通过问题的“介入”或“帮助”来完成教学活动的。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的讲授,既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又能使理论鲜活地呈现出来”[8]。可见,问题教学法非常适合“原理”课教学,而实际上目前很多高校已在“原理”课教学中采用了问题教学法。

(一)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问题不能简单而随意抛出。“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必须慎之又慎。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哪些问题暂时不宜提出来,这要根据问题的性质、难度及其影响来确定。”[3]提出问题必须提前反复思考、久久酝酿,然后再进行精心设计。设计问题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和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如果脱离教材设计问题,学生会感到很突然,而如果提出的问题不是马克思主义原理范围内的问题,学生又会很迷茫,二者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另外,问题设计要注意难易程度,如果问题太简单,那么提问就没有必要,反而会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不知所措,同样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可以在讲授新的内容之前提出,如在讲导论部分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整个导论部分都在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于一百多年前,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我国,当时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人民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苦难。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中国出现了多种主义或学说,有识之士在进行了反复对比后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最为科学的社会理论。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国综合国力迅猛发展,经济持续增长,人民逐渐富裕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发展大潮之中,逐渐靠近世界舞台中央,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今后我们必须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问题也可以在原理讲解的过程中提出,如在学习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这一内容的过程中可以提问: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是实践的哲学?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曾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502。以往的哲学家包括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由于他们不懂得实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唯心主义哲学家夸大了意识的作用,而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却只是从单纯直观的方面去认识事物,他们都不能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注定是徒劳的。只有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中,通过实践建立起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而找到了探寻世界发展规律的钥匙。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长点和归宿点,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实践的哲学。

提出问题不管是在授课前、授课中还是授课后,其目的就是为更好地讲解原理提供契机,因为回答问题的过程也是辅助讲解原理的过程,可以使学生认真思考问题,使原理真正深入学生头脑中。

(二)以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

问题意识决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还应直面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关注社会问题,解答难题是它的题中之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出有意义的社会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把它用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解答出来,能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触动学生心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具有吸引力和时代感。同时,对于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错误观点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驳斥错误观点,使学生明辨是非,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既要有深度又要接地气,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温度。例如,在讲授完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内容以后,我们可以提问:该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个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正确认识的问题。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已经懂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这一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是资本主义的观念上层建筑,它在推翻封建社会的革命斗争中曾起到了革命的指导作用,如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以后,它就开始转向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了。不难发现,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我们是完全不同的,我们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它保护的是公有制经济,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关心政治,他们对社会的发展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但他们毕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原理”课可以通过适当的、有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例如,在第七章讲到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时,我们可以提问:如何认识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之间的关系?这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它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态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确立的全人类的理想,它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理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阶段性理想,我国即将迈入“十四五”规划发展时期,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个人理想是大学生的人生规划,每个大学生对自身未来发展充满着期待。在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大趋势下,个人发展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进步;同时每个人的发展将会推动国家发展,推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和个人理想三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有机统一、共同发展的。

四、结语

不难看出,问题导向下的“原理”课教学可以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准备和解决各种“问题”时,必须要有创新思维,问题要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教师要及时洞察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因为问题一定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实际上,这种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加强知识储备,潜心钻研,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悟通原理,这样在授课时才能胸有成竹。

猜你喜欢

原理马克思主义教材
教材精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