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路径和创新机制
2021-04-15尹保红
尹保红
(北京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民族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教学和日常生活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新时期“教育三问”,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求在高校教学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产品创作中的精神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层结构对社会主义价值属性进行了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重点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教学与生活。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相对接与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被大学生普遍接受、认可、践行,才能真正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在落实中央指示精神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进一步细化,加强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和精准施教,不断构建科学化教学体系,具体而言,关键要做好“三个路径”“两个载体”和“一个机制”的有机整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铸魂育人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贯彻党中央最新精神的积极回应和必然要求,是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时代召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当代大学生青春筑梦、精神引航,在象牙塔内外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的定海神针。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同高校教育相结合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大学生认知水平、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精神武器和行动指南。当代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既有稳定性、可塑性和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主观片面、固执偏颇的一面。一方面,他们独立自主性较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善于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问题,并拥有胸怀天下的担当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中存在一些消极负面的思想。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给大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带来深刻影响。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阶段,多元化思潮的矛盾性,尤其是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解构话语对正统、权威、偶像、理性和传统的彻底性颠覆,去中心化、去权威化解读势必会淡化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认同,弱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信,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甚至最终走向歧路。同时,受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功利化,价值目标的短视化,赶时髦、随大流,过分讲究面子和形象,过分考虑自己的私利,理想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反差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困惑、不解和幻灭感,对社会上的消极腐败现象不能正确认识等等。这都说明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价值观的构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思政课主阵地不断线的教育引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的重要路径
思政阵地建设是个复合系统,不仅仅包括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同时也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体系到教材体系,再到教学体系的有机转化的整个过程,其间包含融入思政教材,融入思政课堂教学和思政课外教学的隐性教育路径。
路径一:融入和完善思政教材体系。高校“两课”教材必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方向,守阵地”。大学生对价值观的理性认识主要来自“两课”教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两课”教学的主要使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机融入大学教材体系,进课堂,进校园,入头脑。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教学全过程中,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把控和引导。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整体规划和修订完善,加快构建高校中国特色思政课程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讲授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快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大学生头脑,发挥以文育人的效果迫在眉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材在原则上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简单直接的“植入”或内容上生搬硬套的“替代”,而是要遵循每一门课程的学理逻辑、知识属性和教学目标,科学地融入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课程,既要讲究每门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解读,又要有所侧重,抓住问题的关键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使命进行重点阐释。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应从哲学基础和哲学原理的视角,挖掘理论内涵和外延,重点讲清楚和讲透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的文化渊源和文化传承,搞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观、非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强化对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价值观问题上继承、发展与创新的辩证关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应从红色文化和革命叙事的视角,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主线,重点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依据、实践基础和现实意义,立足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中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重点加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教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应从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历史事实出发,从史论结合的视角,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必然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从人格修养与法律角度,重点加强公民个人视角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讲清楚这八个字的法律意义和人生追求。
路径二:融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首先,高校思政老师作为传道者,自己要率先明道、信道,“两课”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专业知识能力,去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保障,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纠正大学生的消极负面价值观取向,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保障。其次,“两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改革教学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切记改变照本宣科、程式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理论内涵和重大意义,自觉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再次,在教材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机转化。传统思政课教学过分强调思政体系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体系,容易造成学生创造力缺失。在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始终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存在“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则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因此,要改变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教师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备,尤其是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鼓励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增加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乐学。
路径三:融入思政课堂外的隐性教学领域。首先,要做到思政课显性教育与各专业课隐性教育相结合,发挥好隐性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优势功效。思政课堂作为显性教育方式,可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以课堂为主要依托,以专题教育、主题讨论、文件报告等为主要形式,具有有领导、有组织、目的明确、有一定强制性等特点,但思政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隐性教育把教育目的和内容隐藏于日常生活和休闲娱乐中,没有给受教育者以任何外部强迫的意图,具有教育目的和内容的隐蔽性特点,受教育者完全处于一种自觉自愿的参与状态,无形中接受了教育信息。隐形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加强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不仅要依靠“两课”的主阵地,也要依靠各专业课程教学、课外教学等必要补充形式。思政教育事关学生一生价值观取舍与政治选择,重要性甚至在知识教育之上,不能局限于课堂,也应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融入到思政课之外的教学中。各专业课程要探讨在教材建设、课程评价和专业建设层面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隐性策略,将各专业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政治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课堂内应该与课堂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课外辅导和社会活动,藉此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除融入各专业课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隐性地融入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家庭教育等环节。在融入手段上,可借助大学生所喜欢的微博、微信等互联网自媒体技术。如利用自媒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互动的优势,通过班级微信群,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调做人要“讲究诚信、做文明人”,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思政教育。
三、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
一个人的价值观主要形成于对日常生活的判断,又集中反映着日常生活问题,在日常生活实践的具体活动中形成了人们的基本价值理念与追求。被誉为当代日常生活批判大师的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隐含着深刻的内容,社会的本质依存于人的日常生活小事,社会关系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才会产生出来,人也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被真正塑造和实现的。所以,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转化为其日常生活的习惯与生活方式时,就会内化、固化和转化为活实践,也势必遵循日常生活世界的特点与规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日常生活并被大学生认可,才能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日常生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其自身内部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重要载体,能发挥持久而稳定的作用,使其受用一生。
首先,日常生活是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性载体和现实场域。理论源于日常生活的沃土,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形成的根基。一方面,高校要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真正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学”的难题,为大学生在学业发展、情感生活、职业规划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答疑解惑,探索、思考问题背后的价值诉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热爱,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品德和完美人格。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教育素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释、论证引起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事件和典型案例,加强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规范和引导。高校要综合利用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等手段,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规则,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日常生活也是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思想改造的主要空间环境。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之外,还要进行长期而艰苦的自我改造。日常生活反思与批判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诸如生计、劳动、娱乐、家庭、邻里、两性关系等等来对日常生活进行批判,克服单调、乏味,超越沉闷、陈腐,建构理想生活,让日常生活变成艺术,实现对日常生活的改变与重构,恢复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本真状态。思想改造的内因和动力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必要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克服任性和偏私,还要敢于向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腐朽的生活方式挑战。在思想改造的同时,加强励志教育,人无远大志向,便缺乏激情和动力,很难实现人生的价值。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锤炼大学生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要教育大学生刻苦专研,博览群书,下苦功夫,求真学问,板凳要坐十年冷,最终达到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建功立业的目标。
其次,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稳定而持久有效的隐性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传统风气和精神风貌,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和价值观念为底蕴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方面文化的总和。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说话。”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是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感染、熏陶来实现的。因此,要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空间景观、物质文化和精神产品之中,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价值遵循和内涵支撑。要充分发挥校报、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局域网的宣传教育作用,尤其是发挥网络的作用,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宣传和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建筑物空间装饰、校园绿化美化等文化景观,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文化宣传栏等文化宣传载体,同时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元素的熏陶作用,形成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和基本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底蕴。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顶层设计与硬性制度保障
高校党委和行政各部门必须齐抓共管,担当起自身责任。要发挥党委纵览全局的领导功能,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学校各级部门要认真履行好组织协调、稳步推进的重要职责,加强对重点工作的谋划和督导,充分发挥高校“两课”教育主渠道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各专业课程为辅,创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广泛深入地开展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正确引导青年学生。“两课”部门要和高校各内设机构、各二级学院协调好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各职能处室和各个教学机构要认真落实党委各部门的安排,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之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大学规章制度建设当中。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学校各项礼仪制度建设,丰富升国旗仪式或入党(入团)仪式等的文化内涵建设,强化礼仪规范和仪式的庄严感以达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同时要建章立制,发挥激励约束的功能,通过校规校纪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制定、修改和完善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让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褒扬,让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批评和惩处,形成人人力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让高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完美结合。
五、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家和民族传承文化基因、凝聚思想共识的必然举措。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路径和创新机制进行分析,重点强调教材融入、课堂融入、课外融入三种基本路径方式,强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顶层设计和日常规范制度保障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时效性与实效性得到有力提升,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