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国情观的历史演变与经验启示*

2021-04-15

新疆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基本国情初级阶段国情

段 妍

内容提要:国情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处理中国现实问题的客观依据,立足于基本国情谋划推进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革命、建设、改革不同时期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深刻把握这一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变”与“不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谋划推进中心工作与主要任务的基本依据。回顾党的百年历程,为什么党能在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黑暗中,成功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为什么党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什么党能在国内发展落后于时代的情况下,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能够清醒认识与深刻把握基本国情,及时根据国情变化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习近平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0页。

一、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国情,取得民族独立与国家解放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如何寻求一条适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的革命道路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清醒认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科学把握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才能依据具体实际正确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

(一)艰辛探索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性质,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

认清国情,首先要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近代中国饱受封建专制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中华民族在世界发展潮流中不断走向衰落。为挽救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进行艰辛的探索。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开始分析、判定中国国情与社会性质,并形成了科学的国情观。

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中国国情,特别是用社会形态理论判定中国社会的性质。1921年1月21日,毛泽东在给蔡和森的复信中说:“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2)《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页。。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分析中国的历史发展变化规律,进而弄清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的社会性质,从而指导我们党明晰基本国情。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中国是一个“半独立的封建国家”(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9、147—148、132页。;同年7月,党的二大明确指出中国是“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掠夺场和半殖民地”(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第147—148、132页。。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认真分析大革命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政治制度是“半封建制度”,并且“中国现在的地位是半殖民地”(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09、414页。。随着革命的持续推进,我们党关于国情与社会性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化。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强调“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6)《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33页。,集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国情观的基本内涵,为正确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和纲领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从时代本质和特征的角度来看待国情。国情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本质规律的集中体现。列宁曾指出,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个别国家的个别历史事件),我们才能够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只有了解了某一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去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7)《列宁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43页。。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国情,首要的就是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明确时代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科学概括与深刻揭示了这一历史阶段国情的基本态势。中国近代以来社会性质的变化是与世界发生的变化紧密相连的,尤其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动摇了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促使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合起来,从而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时代。中国正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东方战线,正因有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时代特征与基本国情,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无论是资产阶级、工人或农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那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是极有意义的”(8)《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第147—148、132页。。

(二)科学把握中国反动势力薄弱环节,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认识和把握国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与方法。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探索历程。毛泽东系统总结革命斗争经验与教训,认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9)《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49页。。在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从分析国情入手,把握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根据国情变化不断调整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国革命为什么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大革命失败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国民党采取极端手段残酷镇压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革命形势转入低潮。面对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国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1927年召开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会议针对武装起义与土地革命的关系进行了认真讨论,把开展土地革命与进行武装斗争两者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武装斗争初期,是以夺取大城市为中心任务的,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大部分都失败了。针对脱离中国实际的城市中心革命道路,毛泽东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率领军队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点,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

1928年,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通过对形势的分析研判,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指出红色政权的发生“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10)《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49页。。随着农村游击战争的深入开展,党认识到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必须将农村作为革命工作的中心,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11)《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页。,肯定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的正确性。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结合土地革命与抗日战争的经验教训,推动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逐渐走向成熟。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加之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因此“武装斗争,实质上即是农民战争”(12)《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604—605页。,这也决定了必须在反革命势力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从“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是我们党紧密联系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调整,为争取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二、曲折认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国情,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前提。对于新生国家政权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模式的选择。为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客观分析国情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一)科学把握过渡时期的国情,走出一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其基本国情应怎样认识和把握,如何认清建国初期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早在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对中国国情作了科学分析与判断。在他看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明确我国基本国情是制定发展战略,谋划推动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社会生产力落后、底子“一穷二白”,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这一国情要求国家制度必须具备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经过3年的努力,至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为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了有利条件。党立足于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渐恢复、社会主义因素占据主导优势的国情,科学判断“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97页。,由此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设想。明确社会发展方向,就要围绕这一目标制定总体性的路线。制定党的路线,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全面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现实情况及其变化,注重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趋势作出清晰判断和科学预见,从而提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在贯彻总路线的过程中,根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顺利地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中国成功地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和现实发展,勇于创新。对于农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过渡形式,完成了由个体农业向集体农业的转变;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和平赎买实现对资产阶级的改造,等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了强大的国家和社会治理能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坎坷认识建设时期的国情,为改革开放奠定制度基础、物质条件与理论准备

伴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逐渐认识到苏联经验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探索。1956年,党提出要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努力找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14)《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57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必须要立足实际,在立足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毛泽东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建设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15)《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53页。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探索。针对当时中国发展不平衡性、多样性的国情特征,毛泽东指出,“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1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244页。,必须把重工业作为中国建设的重点,同时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等思想,对于党的八大路线的确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56年9月,党的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第341—342页。。这一论述着眼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的基本国情,是对社会主要矛盾准确判断基础上作出的科学决策,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也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尽管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历经22年的曲折探索,“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1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第一,党在探索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客观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二,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理论成果,为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在工业建设、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由此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中国共产党全面分析我国实际,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改革开放以来,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引领中国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路线

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虽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到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党和国家曾遭遇过严重曲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制定的政策脱离了当时的具体国情、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因此,1979年,邓小平强调中国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其中有两个必须要考虑的重要特征: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164、252页。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第一,作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20)《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12页。的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3—164、252页。。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充分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时通过审视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这为我们制定路线、推进工作提供了客观的现实依据。第二,以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基础,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报告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由中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是我们党经过长期探索对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出的科学认识,也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行动纲领,对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性作用。

(二)迈向新世纪,丰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基本要求

党的方针政策选择,事关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与全局,因此要认清基本国情的同时正确分析时代特征,才能在复杂的变化中把握规律,从而为方针政策的制定奠定基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22)《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97页。。这个“不发达”主要是指生产力不发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是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党制定和提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的根本出发点。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沉着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严峻考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五大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具体化,实现了党的基本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发展。党的十六大则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条基本经验。党的十六大以来,迈向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推进对国情的认识,提出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虽然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依然存在着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着诸多新课题等问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2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页。,只有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才能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基于此,党的十八大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一以贯之地坚持和继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八个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与基本要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从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三)走进新时代,立足新阶段新要求,提出基本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2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进入“新时代”,并没有改变对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而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进程、准确反映我国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变化的新阶段,意味着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到作出“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党对我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虽然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但我们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为党制定和执行新时代基本方略提供了理论遵循和现实依据。进入新时代,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整体性应对方略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先后提出了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十八大以来,党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以往提出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相比,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内涵和外延上都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党的十九大立足基本国情与新的时代方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将“五个基本”进一步凝练、归纳和整合为“三个基本”,即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与基本方略。习近平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2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1页。基本方略的提出,体现了党始终从时代本质和特征的角度来看待国情,始终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来认识国情。遵循这一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是什么?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是站在政治的高度来把握中国的国情,是对中国国情的更加深刻的认识。站在这一高度,我们会对中国国情作出准确的判断,继而从新的历史起点和时代条件出发谋划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四、基本经验启示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国情,既深刻认识了社会性质的国情,又充分认识了自然性质的国情;既科学把握了政治性质的国情,又系统认识了时代发展中的国情;既全面认识了基本国情,又具体把握了阶段性特征。建党百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能够深刻认识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以强大的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不断深化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推动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走向强起来的新阶段,更加要求我们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变”与“不变”、“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化前瞻意识,既立足近期、又谋划长远,依据基本国情坚持把当前和长远奋斗目标统一起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党的奋斗目标是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的现实国情,党提出要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们党提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们的“最大国情”与“最大实际”出发,提出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百年来,党始终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问题,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中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光明前景。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认识和处理好现在与未来、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在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就要为当前目标而努力奋斗,又要为长远目标铺垫服务,才能确保制定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就国内外形势而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我们持续推进各项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统筹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机衔接,统筹推进“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变”与“不变”的关系

认清国情,科学判断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指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2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61页。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把握和运用好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不断认清初级阶段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党先后提出过三个新阶段:新时期新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新时代新阶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体现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有机统一。进入新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进步,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也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党对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也产生了新变化,但没有改变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因此,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把“变”与“不变”统一起来,准确把握新机遇、沉着应对新挑战。一方面,要增强“不变”的战略定力,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敏锐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按照新要求制定和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坚持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三)“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77页。从党的百年历程来看,我们党始终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把实现民族复兴同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统一起来。抗日战争时期,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全民族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与各国共产党、工人党建立友好交往关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关系新格局,为中国的快速发展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等,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为破解世界难题提供新的方案、新的选择。新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不能关起门来在封闭中搞建设,统筹好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努力推动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要维护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化危为机、变挑战为机遇。同时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以全球思维谋篇布局,及时根据情势变化调整战略策略,在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中明确新征程的目标和路径。

猜你喜欢

基本国情初级阶段国情
家国情 诗词魂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1949—1952年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特征探析
牢牢立足基本国情 科学把握历史方位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地理国情监测知识支持库初步设计
特定国情教情中的中小学校自主权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