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9—1952年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特征探析

2017-06-06姜毅

卷宗 2017年5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基本国情建国

姜毅

摘 要:本文依据建国初期农业国的基本国情,探讨开展农村建设的重要性的历史特征,建国初期农村经济的严峻局势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低下状况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建国以后,以土地改革为契机,在国家财政金融的支持下,广大农民积极展开农村经济社会重建活动,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农民生活水平较建国以前有所提高。

关键词:农村建设;历史特征;基本国情;建国

1 建国后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国情

(一)农業国的基本国情

1949年,全国总人口为54167万人,其中,按农业和非农业人口划分,农业人口有44726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2.6%;按乡村和市镇人口划分,乡村人口有48402万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9.4%。因此,从人口结构来看,在中共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是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时,毛泽东同志对建国时经济社会的落后性的认识所言:中国现代性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占10%,而农业和手工业占90%,这是中国革命时期和在革命胜利后相当长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忽视或轻视这个基本出发点,就要犯“左”倾或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二)农村经济发展局势严峻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局势。在生产方面,1949年与1936年相比,重工业生产大约下降了70%,轻工业生产大约下降了30%,农业生产大约下降了25%。按当年价格计算,1949年中国的社会总产值仅为557亿元,人均社会总产值为102.8元。在国民经济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农业生产情况亦不乐观。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主要表现在每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少,产值低。尽管在全国总人口中,82.6%的人忙于农业生产,但是在建国时,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人均农产品占有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需要从国外进口。按国民收入指标体系计算,1949年中国国民收入为358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有66元。其中,1949年农业创造的国民收入为245亿元,占国民收入总额的68.4%,这种情况决定了农业收入中可以用于积累的部分是很小的。因此,国民经济发展严峻的局势对建国后的农村建设提出了需求,而发展生产成为当时农村建设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任务。

(三)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新中国成立时农村经济水平低下的状况决定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处于较低的水平,从主要农作物人均占有量来看,1949年,平均每人占有粮食209公斤,棉花0.8公斤,油料4.75公斤。更为严重的是,农民的生活还因为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的肆虐更加地艰难困苦。建国之初,一方面因为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长期统治,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摧残。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十分低下,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即为恢复生产,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四)农民人口素质差

中国人口素质差是中共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另一项基本国情。一般而言,人口素质即人力资本,包括了身体健康状况和文化教育水平两个方面。从建国之初中国人口的身体健康状况来说,广大人民的体质弱,疾病多。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由于营养、疾病、遗传等方面的原因,残愚痴呆人占总人口的2%左右,个别地区高达4.3%。人口素质差,尤其是农村人口的素质差,还制约了农村干部组织实施农村建设的能力和作用,影响了农民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给农村建设的组织和实施带来难题。上述情况表明,建国以后的农村建设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农村社会状况混乱

建国之初,一方面农村经济的总形势是生产萎缩、饥荒严重,另一方面,农村的社会状况较为混乱,也给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增加了难度。当时农村的社会状况是:广大新解放区农村尚未实行土地改革;国民党的残余政治、军事力量从城市退到农村,不断从事破坏和捣乱;乡村中恶霸地主的势力尚未消除,旧政权人员尚未改造,土匪与地主武装出没于偏远山林之中,危害四方。这些因素给农村组织恢复和重建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和困难。对中国农村社会进行重组与改建,成立新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也成为建国后农村建设急需完成的一项任务。

2 建国后中国农村的土地改革演进

中国共产党自1927年9月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就开始领导土地革命。据1949年6月统计,在约12500万农业人口的地区已完成土地改革,分得土地的农民约1亿人。农民从地主和旧式富农手中获得的土地约3.75亿亩,30%的中农户分得土地,占得地总户数的10%。进行了土地改革的解放区,贫困农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获得解放,调动了革命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建国后,在农村形势面临的严重困难开始走向缓和,秩序渐趋安定以后,在新解放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以彻底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改革运动,便成为当务之急。这一方面是满足亿万农民多年的渴望,也是农村建设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的必需。

建国后农村的土地改革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然后再进行土地改革,从制度上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源。

(一)减租减息

建国后,除东北、华北(不包括绥远)、内蒙地区以外,其他地区都陆续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1949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公布《华东新区农村减租暂行条例(草案)》,规定:第一,新区农村减租,按原租额减低25-30%。除地租外,其他任何变相剥削和陋规均应取消与禁止。地主不得因减租而抽回或典卖土地。凡战争罪犯及反革命首要分子,没收其土地。第二,新区农村减息,地主富农与劳动人民在过去发生的高利贷债务,一律停利还本。低息债务,仍照常还本付息。地主富农在工商业中的债权债务不在停息之列。今后借贷利息,由借贷双方自由议定,有借有还,以利农民今后借到钱。

(二)土地改革

减租减息在当时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恢复了农村的经济,又缓解了农村中存在着的社会矛盾,稳定了农村的社会秩序,对农村的恢复与重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减租减息毕竟只是一种改良性质的措施,要彻底地根除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枷锁,就要彻底地解决土地所有制的问题。由此,中国政府于1950年6月30日正式颁布了《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要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灭封建地主阶级,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巩固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政权。

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使得农民成为土地真正的主人,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政治上翻了身。这样,就大大地激发了亿万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长时期受到封建生产关系束缚的农村生产力,被释放出来了。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农村社会展现出了新的面貌。

3 国家财政金融对农村恢复重建的历史支持

(一)新中国财政体系的建立与财政形势的好转

中国从1950年3月开始建立新的财政体系,实现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统一。另外,中国还于1952年重点试办了县级财政,1953年实行了中央、省(市)和县(市)新的三级财政管理体制。国家新的财政体系的建立,使得集中全国的力量集中进行重点建设成为可能,财政形势逐步好转。

首先表现为财政规模的扩大。如表1-1所示,1950年到1952年,国家财政收入每年均以大幅度增加。1951年比1950年递增104.1%;1952年又比1951年递增40.7%,比1950年增长181.7%。三年国家财政收入总计达382亿元,财政支出总计为366.6亿元,收支相抵还结余15.4亿元。

其次表现为财政收支结构变化。从财政收入结构来看,1950年到1952年,农业财政收入总计为96.3亿元,农业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各个年份的比重,1950年为39.2%,1951年为25.3%,1952年为20.2%。这种变化表明,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心已逐步由农村转向城市。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国家经济文化建设费每年都有大幅度增长。1950年基本建设拨款为12.5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8.4%,1952年基本建设拨款和增拨企业流动资金合计为65.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上升至37.1%。文教卫生事业费1951和1952年也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27.4%。这种情况表明,新中国的财政已逐步由原来的供给性财政向建设性财政转变。

(二)国家财政支农

1950-1952年,随着新的财政体系的建立,在国家财政形势逐步好转的情况下,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这可由国家财政的支农资金逐年提高反映出来。如表1-1所示:国家财政1951年支农资金为4.19亿元,比1950年的2.74亿元增长了53%;1952年的支农资金为9.04亿元,比1951年增长了116%、比1950年增长了229.9%,财政支农资金每年的增幅非常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家财政支农支出金额在1950-1952年呈逐年成倍提高的趋势,但是从支农资金的绝对数来看,仍然很低。另外,财政支农资金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很小,三年中所占比重最大的1952年也仅为5.1%。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中农业财政收入所占的份额最少的年份即1950年也为25.54%。这也反映出农业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水平与农村建设所获得的财政支持力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建国之初国家面临的急需恢复重建的事业众多,而国家的财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建国后国家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了城市。

(三)金融支农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农村建设,不仅得到了国家财政的支持,还得到了金融体系的支持。这一时期,银行通过在农村大力吸收存款,贷放农业生产资金的形式对农民生产、生活进行支持,对农村经济社会的重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金融机构在农村中大力组织农村资金,解决农民的困难。中国人民银行采取在农村开展储蓄的办法,主要用农民的钱解决农民的困难。1950年银行开始举办农村储蓄,到1952年底吸收储蓄存款达8800万元。银行运用这些存款发放贷款,调剂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上的一部分资金需要,解决了不少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困难。其次,支持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1951年5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利用在农村区镇普遍设立的营业所,举办了个人生产贷款和生活贷款等多种农业贷款,帮助新分得土地的贫雇农和下中农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限制农村中的高利贷活动。在当时的农业贷款中,贷给贫雇农的约占70%-80%;贷给下中农的约占20%-30%。这些贷款主要用于购买肥料、耕畜、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广大农民由于有了银行贷款的扶助,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生活也有所改善。

參考文献

[1] 安贞元著.人民公社化运动研究[M].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2] 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 人民出版社, 1983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基本国情建国
Flow separation control over an airfoil using continuous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actuator
牢牢立足基本国情 科学把握历史方位
公证在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分析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
Yarn Quality Prediction and Diagnosis Based on Rough Set and Knowledge-Base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我国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知识表
“坚苦卓绝的登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