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①

2021-04-15胡丽萍陈晓婷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检测值疾病诊断全血

胡丽萍,朱 焱,陈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 福建 鲤城 362000)

细菌性感染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具有病情危重、死亡率高等特点,需及早进行准确诊断并予以有效治疗[1]。细菌培养是临床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的重要依据,但是,细菌培养周期相对较长,无法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可靠参考,因此,需探寻更加准确的检验方式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2]。本文以2019-01~2020-06收治35例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样本、35例小儿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样本为观察对象,均进行全血C反应蛋白、血常规检验,分析检验结果,评价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01~2020-06收治35例小儿细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样本(研究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1~11岁,平均(6.3±3.5)岁,病程2~10d,平均(6.2±2.1)d;35例小儿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病例样本(对比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12岁,平均(6.5±3.4)岁,病程1~10d,平均(5.7±2.2)d;两组样本基线资料对比结果(P>0.05),示研究可行。

纳入标准:(1)研究组样本符合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指南与标准,对比组符合非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指南与标准[3];(2)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真实;(3)家属知情研究内容,配合有效性良好。

排除标准:(1)检验前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者;(2)合并其他组织器官疾病者;(3)中途脱落或者退出观察者。

1.2 方法

血常规检验: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儿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置于抗凝管并与抗凝剂充分混匀,经离心处理,取上清液,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各项血常规指标。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于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患儿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置于抗凝管并与抗凝剂充分混匀,经离心处理,取上清液,采用全血C反应蛋白分析仪进行检测,分析检验结果。

为确保检验结果有效性,采血、离心以及检验等过程均需严重按照相关流程与标准进行,同时,排除其他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细菌性感染疾病与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相关检测值、不同检验方式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35)

2.2 细菌性感染疾病与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相关检测值

细菌性感染疾病与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相关检测值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 细菌性感染疾病与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相关检测值

2.3 不同检验方式诊断准确率

联合检验诊断准确率100.00%(35/35)高于血常规单一检验54.29%(19/35)、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85.71%(30/35)(P<0.05),见表3。

表3 不同检验方式诊断准确率(n=35)

3 讨论

细菌性感染疾病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由于儿童免疫能力、防御能力尚未发育完全,加之因其年龄较小,卫生意识较差,更容易被外界细菌、病毒感染诱发相关疾病[4]。一旦患有细菌性感染疾病,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发育成长,若治疗不及时,还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早对疾病进行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5]。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主要方式,液体、有形细胞是组成血液的两大部分,而血常规检验的主要为血液细胞部分,在检验过程中,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分布、数量变化,可为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提供线索、依据,作为医生诊断疾病、判断病情的辅助检查手段[6]。其中,白细胞计数、中粒细胞率是临床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当发生细菌性感染,机体白细胞计数、中粒细胞率均会出现明显升高,但是,也有少数患儿在疾病早期上述指标并不会发生较大改变,因此,单纯通过血常规检验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较大局限性,易造成漏诊[7]。全血C反应蛋白是急性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其可以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同时,也能准确体现机体受损状况[8]。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全血C反应蛋白含量非常低,当C反应蛋白被激活,可损害机体引起炎症反应,进而造成C反应蛋白水平出现大幅升高,因此,全血C反应蛋白水平高低可为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9]。

本次研究:细菌性感染疾病与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相关检测值差异明显(P<0.05);联合检验诊断准确率100.00%(35/35)高于血常规单一检验54.29%(19/35)、全血C反应蛋白检验85.71%(30/35)(P<0.05);结果说明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分析原因在于联合检验可发挥协同互补作用,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率。血常规检验在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中也具有不足之处,比如:如果患儿为急性发病,其血液成分可能会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另外,若检验操作过程出现偏差,检验结果准确性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临床检验中需严格按照血常规检验流程、要求、标准进行操作,同时,尽可能排除其他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此外,全血C反应蛋白虽然在感染判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证实,目前,尚未发现存在绝对敏感且绝对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故无法单纯借助某一项生物标志物对疾病进行诊断,只有综合临床表现、各项相关检查才可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10]。此外,全血C反应蛋白特异度缺乏问题,也可利用其它指标进行改善与提升,避免或者减少假阳性,其中,可用指标包括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当发生细菌感染,全身性炎症反应早期降钙素原便会出现升高情况,感染消失即可恢复正常范围,因此,为进一步提升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准确性,在实际临床诊断中需灵活运用多种检查、检验方式[11]。

综上,细菌性感染疾病与非细菌性感染疾病相关检测值存在明显差异性,在儿科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中,采取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方式可获得满意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细菌性感染疾病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本次研究选择样本容量有限,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为进一步证实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方式诊断价值,未来还需加大样本容量、加深研究深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研究价值及意义。

猜你喜欢

检测值疾病诊断全血
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对降钙素原的影响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呼吸疾病诊断流程与治疗策略》已出版
《2018年全国省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结果分析》图版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比较分析
基于Web及知识推理的宠物狗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应用快速全血凝集试验法诊断鸡白痢和鸡伤寒
CD10表达在滋养叶细胞疾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