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训释词中的“引”
2021-04-15李红霞
李红霞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一部训诂学著作,也是一部上古汉语字典。《说文》在训释方法上使用了直训和义界两种训释;在训释体例上有成批的同训、互训、递训训释,把意义相关的词通过词训形式关联起来。已有的对《说文》训释和词义的研究,或是对同训、互训、递训中词的词义辨析,或是探究同训、互训、递训关系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的多种语义关系,还有的根据直训、义界等训释方法分析被训释词的语义特征,进一步构建词汇语义系统。《说文》中有大量词的训释中含“引”,作为训释词的“引”的意义是否相同?被“引”训释的这批词存在怎样的意义关联呢?本文系联了这批训释中含“引”的被训释词,通过对含“引”词训的分析,总结出被训释词的语义特征,试图进一步探究被“引”训释词的意义关联,建构起训释中含“引”的被训释词的词汇系统。
一、《说文》中训释词“引”的呈现方式
检索《说文》训释中含“引”的词,发现其中绝大部分被训释词表示“引”的动作,为了集中研究词义联系,剔除掉被训释词中词义与“引”的动作无关的词,得到25个词。这些词根据“引”在训释中的呈现状态可以分为两类,下面分别列出:
(一)直训中的“引”
直训是以单词训释单词,它的表述格式除“×,×也”外,还有“×犹×也”“×之言×也”等,它既含义训,又含声训,并有单训和互训两种[1]。《说文》中,同训为“引”的直训格式是“×,引也”,如“,引也”,直训为“引”的词共有9个:①、援、、擢、控、曼、、爰、爭。
(二)义界中的“引”
2.攝,引持也。
3.捈,卧引也。
4.掎,偏引也。
5.揯,引急也。
6.摍,蹴引也。
8.挏,拥引也。
9.捊,引取也。
10.拏,牵引也。
11.導,導引也。
12.汲,引水也。
13.牽,引前也。
14.盩,引击也
15.絅,急引也。
16.輓,引车也。
二、《说文》含“引”被训释词的分类考察
“被同一训释字训释过的词,叫同训词。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被‘始’训释的十一个词都是同训词。”“因为古代注释中训释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用本字本义的,也有用本字引申义的,还有用借字的,所以,同训词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同义词。”[2]《说文》中这一批词的训释中都含“引”,但“引”是一个多义词,作训释词不一定使用同一个意义,我们需要辨析“引”在训释中所使用的不同义位,按照“引”的本义、近引申义“牵引”、远引申义“长”等意义层次对被训释词进行分类分析,以期更深入地考察训释词“引”和这批被训释词之间的关系。
(一)本义的考察
《说文》:“引,开弓也。”“引”的本义是开弓,其甲骨文字形象张弓状,本义与字形义一致。《周礼·考工记·弓人》:“弓有六材焉,维干强之,张如流水;维体防之,引之中参。”《庄子·田子方》:“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引之盈贯。”
【控】《说文》:“控,引也。《诗》曰:‘控于大邦。’匈奴名引弓控弦。”控弦、开弓同义。《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引者,开弓也。……此引匈奴方语以证控引一也。汉书于匈奴或言引弓,或言控弦,一也。”张舜徽认为“引弓”“控弦”同义,引即控也[3]。“引”“控”同义,“控”的本义是开弓。
(二)近引申义“牵引”的考察
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引”由具体的开弓动作引申为广泛的牵引、拉。《礼记·檀弓上》:“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淮南子·修务训》:“引之不来,推之不往。”
这批词训中的大部分“引”表示牵引、拉;在具体释义时,牵引义分两个层次,一部分表示具象的牵引义,另一部分是抽象的牵引义。语义具有模糊性,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原型取决于语境”[4],因此“引”作训释词来解释词时,其牵引义的特点也随着语境不同而有所变化。
1.具象的牵引义
具象的牵引义指的是牵引动作,从牵引过程、牵引对象、牵引结果还可以将具象的牵引动作分为不同方式、不同方向、不同结果、不同对象的牵引。
(1)不同方式或动作的牵引
【摍】《说文》:“摍,蹴引也。”《段注》:“蹴犹迫也。蹴引者,蹴迫而引取之。”“摍屋即《左传》所谓抽屋也。”“摍”义为抽取,训为“蹴引”是在突出抽取动作所含的快速义素。
【擢】《说文》:“擢,引也。”《段注》:“《毛传》曰:‘楫所以擢舟也。’擢舟,谓引舟也。”《说文解字义证》(以下简称《义证》):“《仓颉篇》‘擢,抽也。’”[6]“擢”与“摍”同义,表示抽出。
【捈】《说文》:“捈,卧引也。”《段注》:“卧引,谓横而引之也。”《说文》:“抴,捈也。”《段注》:“捈也。厂下曰:‘抴也。’臾下曰:‘束缚捽抴也。’抴与曳音义皆同。《檀弓》:‘负手曳杖。’”而“曳”的字形为,两手拖拽一人。所以,“捈”与“曳”同义,表示拖拉、拖拽。
(2)不同方向的牵引
【攝】《说文》:“攝,引持也。”《段注》:“谓引进而持之也。”《说文解字约注》(以下简称《约注》):“舜徽按:引持其衣谓之攝。”[3]2945“攝”的本义是提起衣服前襟,表示向上牵拉。
【掎】《说文》:“掎,偏引也。”《段注》:“《左传》曰:‘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杜注云:‘掎之,掎其足也。’《国语》‘掎止晏莱。’韦云:‘从后曰掎。’……《诗》‘伐木掎矣。’传曰:‘伐木者掎其顚。’”由这些用例可知,“掎”的意义是拉住物体一端偏向牵引。
【挏】《说文》:“挏,拥引也。汉有挏马官作马酒。”《句读》:“盖撞挏之器重,需两手抱之,故曰拥;须往来推引之,故曰引也。”[9]1727《约注》:“舜徽按:挏之言动也,谓以手搅动之也。”[3]2961“挏”的意思是搅拌,不断地来回推引。
(3)不同结果的牵引
【揯】【絅】《说文》:“揯,引急也。”《约注》:“舜徽按:揯之言緪也,谓以手引之使紧也。纟部緪下云:‘一曰急也。’”[3]2984“揯”义为拉紧。
《说文》:“絅,急引也。”《义证》:“急引者也。《广雅》:‘絅,急也。’”[6]499《说文解字校录》:“《玉篇》《广韵》并作:‘引急也。’”[7]5822
(4)不同对象的牵引
【爰、援】《说文》:“爰,引也。”“援,引也。”“援”是“爰”的后起字,两手相受,相援引。从字形可知,爰()本为两个人各用一只手来牵连。“爰(援)”的本义就是用手拉人。
【輓】《说文》:“輓,引车也。”《段注》:“引车曰輓。引申之,凡引皆曰輓。”《义证》:“《左传》:‘或輓之,或推之。’注云:‘前牵曰輓。’”[6]642俗作“挽”,后来取代了“輓”,泛指拉物或人。
2.抽象的牵引义
抽象的牵引义指无形的牵拉,蕴含朝某方向牵拉、相互牵连的意义。
【汲】《说文》:“汲,引水于井也。”《段注》:“引伸之,凡擢引皆曰汲。广雅曰:‘汲,取也。’”《句读》:“《庄子·至乐篇》:‘绠短者不可以汲深。’”“孔子曰:‘巽乎,水而上水。上水乃汲引之义。从及则主于巽乎,水矣。’”[9]1607“汲”的本义就是从井里向上引水;水无法直接用手牵拉,“引水”中的“引”是抽象的牵引义素。
【拏】《说文》:“拏,牵引也。”“挐,持也。”《康熙字典》:“按《说文》拏、挐音同义别,《韵会》拏入麻韵,挐入鱼韵。《六书故》《集韵》《正韵》《读书通》皆合为一。考之经史传注,两字通用,并有二音,义亦相通,从合可也。”[11]《汉书》:“祸挐而不解,兵休而复起。”师古注曰:“挐,相连引也。”《史记·霍去病传》:“汉匈奴相纷拏。”“拏”形容事物牵连,蕴含着抽象的牵引义素。
(三)远引申义“长”的考察
“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12]所以,“引”由开弓义,引申出引导义、延长义,延长义发展出长义。
(四)其他
1.“引”为义值差而非主训词
“典型的义界是定义式,它的训释方式可以归纳为:义值差+主训词。”[1]97其中,主训词与被训释词是同义关系或类属关系,义值差描写的是被训释词不同于主训词的特征。因为主训词与被训释词意义相近、相类属,主训词往往就是整个词的词义中心。据此,我们发现主训词非“引”的词有盩、捊,“引”作义值差,表示方式。
【捊】《说文》:“捊,引取也。”《段注》:“埾各本作取,今正。”“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约注》:“舜徽按:‘捊之言掊也,谓以手把物使聚而取之也。’”[3]2959“捊”的词义重点在“取”或“埾”,指的是把东西朝一个方向聚拢,“引”表示方式。
2.“引”义不明
三、《说文》训释词“引”的关联与牵引义词汇系统的考察
同训、义界训释的使用,说明了《说文》训释关注不同词之间的词义关系,根据相关词训的系联和分辨考察,我们可以尝试构建起某个具体的词义系统。黄季刚先生做过训释字与被训释字的系联尝试,陆宗达先生、王宁先生也十分重视被训释字与训释字之间多层次、多方面的相互关系[13],宋永培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说文》全书作了词训系联,研究上古汉语词义系统,“《说文》贮存的词义是成系统的,这一系统代表着周秦时代汉语词义的系统。探求《说文》词义系统的‘词汇系联’之法表明,汉语词义是可以进行科学的分析与系联的。”[13]22因此,通过上述词训系联和考察,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出其中的词义联系和词汇系统。
(一)《说文》训释词“引”的关联性考察
通过上述对训释词“引”及被训释词的意义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训释词“引”的不同义位和义位之间的关系。列表如下:
表1 《说文》训释词“引”的意义系统
上古汉语中,“引”的词义非常丰富,《汉语大词典》所列26个义项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出现[14]。“引”在《说文》中作训释词,仅用了3个义项:开弓;牵引、拉;长。在这26个词中,“牵引义”又是使用最多的义项,有23个;牵引义较为复杂,包含具象和抽象两个层次,其中,表示具象牵引义的词最为集中,有16个。显然,具象牵引义是训释词“引”的核心。
在编纂词典时,一个训释词使用尽量少的义位可以为理解词义提供便利。吴先文把高频训释词看作训诂元语言,认为“训诂元语言的常用性便于释义为人理解,而使用义项的单纯性是《说文》作为字书释义须尽可能准确的重要保证。”[15]许慎考虑到了整部词典的训释系统,有意识地选择了“引”作训释词,把“具象牵引义”作为其核心。具象牵引义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含牵拉、拖拉等动作;检索《说文》全文,表达牵引义,大多用“引”,很少使用“牵”“拕”等近义词,这说明许慎考虑到了训释词的通用性和广泛性。毋庸置疑,《说文》训释是成系统的。
(二)具象牵引义词汇系统的考察
在一种语言的词汇中,词与词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形成大大小小的词汇类聚,而且词汇类聚是有层次的,所以词汇是成系统的。“根据现代语义学理论,词汇系统的实质就是词汇语义系统,词汇系统的呈现方式即基于上下义关系和平行性关系而形成的层级性义场。上下义关系构成母子义场的层级性,平行性关系构成同一场层内的类别性。”[16]
1.具象牵引义词汇系统中要素的联系和区别
在第二部分,我们对牵引动作词做了粗略的分类,在牵引动作这个总系统下有四个子系统中:不同方式或动作的牵引、不同方向的牵引、不同结果的牵引、不同对象的牵引。在分析每个子系统中要素的联系和区别时,我们借助“主训词+义值差”的义素二分法。
(1)不同对象的牵引:【爰(援)、輓】
爰:引+人
輓:引+车
“爰(援)”的本义指拉人,从“援手”“援助”等词中可以看出来;“輓”最开始表示拉车,后来才泛指一般的牵引,发展出“挽”,二者牵拉的对象不同。《礼·中庸》:“在下位不援上。”注:“援谓牵持之也。”《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揯:引+急
絅:引+急
“揯,引急也。”“絅,急引也。”二者义素分析完全相同,“急”意思是“紧”,表示拉紧。《约注》:“舜徽按:急引谓之絅,犹引急谓之揯耳。絅、揯双声,语原同也。”[3]2984所以,“絅”“揯”是同源同义词。《句读》:“《广雅》引《淮南子》曰:‘大弦揯则小弦绝也。’”[9]1742我们没有发现“絅”的“引急”义的用例,所以表示拉紧时“揯”占主导地位。
义值差“给”描述抽丝的结果和状态,指绵延不绝;未发现文献用例。
(3)不同方向的牵引:【爭、牽、攝、掎、挏】
爭:相互+引
牽:前+引
攝:向上+引
掎:偏向+引
挏:往来+引
这些词都表示朝某个方向牵引,方向义素是区别义素;“爭”表示双向牵引,《左传·隐公十一年》:“公孙阏与颍考叔爭车,颍考叔挟辀以走。”“牽、攝、掎”都是单向牵引,《孟子·梁惠王上》:“有牽牛过堂下者。”《论语·乡党》:“攝齐升堂。”《左传》:“晋人角之,诸戎掎之。”“挏”表示方向不定的牵引,《义证》:“《淮南子·俶真训》‘撢掞挺挏’,注云:‘拥引,来去不定也。’”[6]426单向、双向、方向不定之间相对独立、共同分割不同方向的牵引动作这个总概念。
摍:蹴+抽
擢:抽+出
捈:卧+引
“捈”与“曳”同义,表示拖拽、拖拉,被拖的物体一般与地面接触。“捈”在文献中的用例多为其引申义“抒发”。
在不同方向或动作的牵引动作系统中,可以依据动作特点不同而细化出抽出、拖拉、拉拽三种牵引动作:抽出是从物品中取出一些或一部分,拖拉强调物体拖在地上,拉拽突出手部用力牵动物体。
2.具象牵引义词汇系统的层级结构
“牵引”动作是上位概念,可以分出四个子系统;其中不同方向的牵引系统又可细分为双向、单向、方向不定三个子系统,不同结果的牵引系统又可细分为拉紧、绵延两个子系统,不同方向或动作的系统可以分为抽出、拖拉、拉拽三个子系统;不同方向的牵引动作中单向的牵引可以分成偏向、向前、向上三种不同方向。所以牵引动作的词汇系统可以分成四个层级,层级结构如下表:
表2 具象牵引义词汇系统的层级结构
(说明:表格中带括号的词是在文献中没有牵引动作义用例的词)
在整个系统中,牵引动作系统与它的子系统之间是上下位关系,子系统再分小系统,它们之间也是上下位关系;同一系统下同一层次的子系统之间是并列关系。在单个最小系统中,要素之间的关系亲疏不同,“抽出”系统中要素是同义关系,“单向牵引动作”系统中的要素相对独立。表示具象牵引动作的词与词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类聚成不同的子系统,有层次地构成牵引动作词汇系统,显示了词汇的系统性。
结语
上古汉语词汇是有系统的,存在众多小系统,词汇总系统的描写现阶段难以操作,但小系统的描写和建构是可以操作的。这些小系统如何寻找和建构呢?我们通过《说文》词训系联,得到了与“引”有关的被训释词;在考察训释词“引”和被训释词的意义关系后,发现这批词中蕴含一个具象牵引动作系统;运用义素分析和文献用例,我们进一步建构起了牵引动作词汇系统的层级结构。
“探求词义系统,应以综合考察经过整理的词义系统材料为前提。……既经过整理,又有大量文献例证的词义系统材料,首推东汉的《说文》。”[13]4《说文》是许慎对上古汉语词汇的训释,其训释是有系统的,借助训释系统可以快速系联一批意义相关的词;义界突出词际关系,义素二分捕捉词义特征,据此可以考察词汇系统中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所以,《说文》训释系统为词汇系统建构提供材料和线索,通过《说文》建构上古词汇系统是便捷有效的。
【注释】
①为了便于显示汉语词汇系统中汉字的形体关系,本文所论记录牵引词汇系统的字全部采用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