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探析
2021-04-15海啸
海啸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引言
古代具有丰富的行路文化,促使在上古汉语中出现了众多描述道路类的词语。那么这些词语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状态存在呢?这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上古汉语“道路”词汇,学界有的是对具体词进行辨析;有的是从行路文化角度进行描写;有的是从语义场角度进行论述,但其只辨析了部分“道路”类同义词的细微差别,缺乏对“道路”词汇系统的研究。词汇和词义是成系统的,但由于词汇的总量繁杂,描写词义的巨系统难以做到,但词义的系统性是可以从局部得到证明的[1]。《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采用以类相从的部首编排法,使各字按义类归属相应的部,这为我们研究词汇系统提供了角度。因此,本文依托《说文》,对其有关道路义的词语进行词训系联,同时结合《尔雅》《释名》《广雅》等书籍对《说文》当中未收,但与“道路义”有关的词语进行考察与汇集,从而构建出一个和道路义有关的词汇系统。
一、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的要素
《说文》保存了先秦两汉时期大量的训诂成果,反映了上古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文》对六艺群书之诂和表述天地万物、世间人事的字词所作的系统编排与整理,也就是对成体系的上古字词的系统整理[2]。因此,《说文》汇集的字词所显示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稳定的意义系统。对《说文》《尔雅》《释名》《广雅》等书籍中与“道路”有关的词语进行考察与汇集,可以得出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的具体要素。
(一)《说文》训释词“道”的词训系联
陆宗达先生在《训诂简论》中总结汉代人解释词义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互训、推源、义界[3]。宋永培先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说文》实际,从训释方式分为直训和义界[2]121。因此,我们可以从《说文》的直训和义界训释中梳理出《说文》训释词“道”的义位系统。
1.直训
《说文》用“道”作为单个训释词进行训释的词有两个:
迪,道也。
路,道也。
2.义界
在《说文》中,以“道”为主训词、用区别邻近词义部分的“义差值”进行训释的词有十二个:
道,所行道也。
徑①,步道也。
術,邑中道也。
街,四通道也。
岪,山胁道也。
畷,两陌间道也,广六尺。
馗,九达道也。
(二)《说文》《尔雅》《广雅》《释名》《玉篇》中与道路义相关的词
衕,通街也。
(《说文》)
衢,四达谓之衢。
(《说文》)
衖,门谓之闳。
(《尔雅·释宫》)
陌,道也。
(《广雅·释宫》)
阡,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
(《说文》)
畛,井田闲陌也。
(《说文》)
行,人之步趋也。
(《说文》)
蹊,步所用道曰蹊。
(《释名·释道》)
徯,待也。(蹊)徯或从足。
(《说文》)
涂,水。
(《说文》)
途,途路也。
(《玉篇》)
(三)小结
二、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的子系统
对上古汉语“道路”词语进行语义划分,可运用“主训词+义值差”的义位内部结构分析法。具体来说,是指以“道路”词语的义位为基本单位,将义位分解成“类义素”和“表义素”。类义素用以指称单义项中表示义类的意义元素[4],它显示了义位所属的类别;表义素则显示了义位的词义特征。所以,根据词义类别的不同,可进一步将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即“道路通称”“城中道路”“田间道路”“山间道路”和“宫中道路”,下面对其分别进行描写。
(一)道路通称
【路】《说文》:“路,道也。”[5]《段注》:“路,道也。《释宫》:‘一达谓之道路。’此统言也。《周礼》:‘浍上有道,川上有路。’此析言也。”[6]《约注》:“草昧之初,无所谓道路也。由人往来践蹋,经久循行而后道路形焉。”[7]所以,“路”的本义就是指道路,是供人、畜、车等行走的各种水陆通道。
【道】《说文》:“道,所行道也。”[5]36《约注》:“道之为言蹈也,谓人所践蹈也。”[7]426所以,“道”作为名词来讲,其本义就是“道路”。道路就是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具有徑直、通达的特点,指的是没有分叉的大路。
【涂、途】《说文》:“涂,水。”[5]224《约注》:“涂本水名,经传多用为道涂字,乃借涂为道也。涂、道双声,故相通假。许书无途字。”[7]2638《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郑玄注:“徑、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涂容乘车一轨。”[8]所以,可以看出“涂”在最早是表示“道路”之义。
“涂”,古籍又写作“途”。《玉篇·辵部》:“途,途路也。”[9]“涂”“途”意义完全相同,后世多写作“途”,泛指一般的路。
(二)城中道路
1.通道通街
【術】《说文》:“術,邑中道也。”[5]38《约注》:“舜徽按:《广雅·释宫》:‘術,道也。’術为道路之通称,因引申为道艺之名。”[7]444可知,“術”的本义是指城市中的道路,也泛指街道,道路,比大道窄。
【街】《说文》:“街,四通道也。”[5]38《约注》:“今语惟称市中之道为街,亦以其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耳。湖湘间称自乡人市曰上街。”[7]444所以,“街”的本义是指城市中四通八达的道路,是较宽的大道,路旁可以经商的地方也可称为街。
【馗】《说文》:“馗,九达道也。”[5]309《约注》:“古人云‘九达道’,犹今语所称‘四通八达’,谓其道之广也。《隐公十一年·左传》杜注云:‘逵,道方九轨也。’《正义》引李巡注《尔雅》,亦取并轨之义。然则馗之义又通于轨,自以纵横交午,无所不通为言耳。春秋时,郑地最为平广,自多九达之道,故《左传》叙郑国事,每言及逵也。”[7]3578可知,“逵”是“馗”的异体,“馗”的本义是指四通八达的道路,后引申指大路或者指水中连通的穴道。
2.城中小巷
【衕】《说文》:“衕,通街也。”[5]38《约注》:“今北京称胡同,上海称弄,湖湘称巷,实一意也。”[7]445由此可知,“衕”的本义指的是通道、巷道,和胡同、弄(堂)、(小)巷所指称的事物是相同的。
【衖】《尔雅·释宫》:“衖门谓之闳。”郭璞注:“闳,衖头门。”《释文》:“衖,道也。《声类》犹以为‘巷’字。”《离骚》:“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10]可知,“衖”指的是胡同、小的街巷。后南方称小巷为“弄”,后来也常用弄堂表示南方小巷。
(三)田间道路
【徑】《说文》:“徑,步道也。”[5]37《约注》:“徐锴曰:‘小道不容车,故曰步道。’戴侗曰:‘小道徑达,故因之有徑直之义。’”[7]429由此可知“徑”最初的含义是指山野间的小路,多指直而近的小路,其特点是狭窄崎岖,人和牛马可步行通过,车辆则不能通行。
【畷】《说文》:“畷,两陌间道也,广六尺。”[5]292《约注》:“田间之道,横者多,纵者少;横者小,纵者大。纵者,即今语所称干道也;横者,即今语所称支道也。支道既多,必有干道以缀联之,是之谓畷。其广六尺,大可知矣。”[7]3383由此可知“畷”最初的含义是指田间的小路,其特点是宽广。
【阡】《说文》:“阡,路东西为陌,南北为阡。”[5]308由此可知“阡”最初的含义是指田野间南北朝向的小路,与表示东西方向的“陌”相对。
【陌】《广雅·释宫》:“陌,道也。”结合《说文》与《广雅》对“陌”的解释可知“陌”最初的含义是指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经常与“阡”组合出现,形成“阡陌”一词,特指田间小路。
【畛】《说文》:“畛,井田闲陌也。”[5]209《约注》:“桂馥曰:‘畷、畛皆道也。《释言》:障,畛也。《释文》:畛,田间道。《诗·载芟》:徂隰徂畛。笺云:畛谓旧田有徑路者。’舜徽按:古人恒畛畷连言,《吴都赋》所云:‘其四野则畛畷无数。’此谓田广而道多也。若析言之,则二者亦自有别。盖竖道谓之畷,横道谓之畛。”[7]3383由此可知“畛”最初的含义是指田野间横道上的小路。
【蹊、徯】《说文》:“徯,待也。蹊,徯或从足。”[5]37“徯”的或体字作“蹊”,《广雅·释宫》:“蹊,道也。”[11]《释名·释道》:“步所用道曰蹊。”[12]由此可知“蹊”最初的含义是指小路,人们经常践踏而形成的小路,和“徑”相同,指步行的小路,车辆不能通行,但比“徑”更小。
(四)山间道路
(五)宫中道路
(六)与道路相关的词语
【迪】《说文》:“迪,道也。”[5]34《约注》:“徐锴曰:‘又为引道之道。’舜徽按:启迪二字连言,则开示教导之义,乃引道之道也。《尔雅·释诂》:‘迪,道也。’此为许义所本。二字双声,实即一语。”[7]403可见,“迪”的本义是指开导、启迪之义。
“迪”训为“道也”,用的是“道”的引申义,表示开导、启迪、引导之义。“”训为“先道也”,表示先导,引导之义,后引申为遵循之义。可见,这两字的道,是同一个义位,都是表示引导之义,与本文研究的道路义关联不大,故不详细分析。
(七)小结
通过对上古“道路义”词语的词义进行科学的概括,对每一个义位进行词义分析,根据词义特征将其进一步归纳成五个子系统,分别为道路通称、城中道路、田间道路、山间道路、宫中道路,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展示其层次性与系统性。(见表1)
表1 上古“道路义”词语一览表
三、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要素的联系与区别
一定数量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就是系统。构成系统的要素,彼此处于一定关系与联系之中。处于系统当中的各个要素依靠差异性相互区别与对立,从而实现各自的价值。词汇当中的词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同其他的词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就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要素的联系与区别来说,我们以“道路通称”“通道通街”两个子系统为例来进行描述。
(一)道路通称
“道”“路”“涂”都是对道路的通称,指的都是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道”经常与“周”结合,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诗经》当中,“周道”经常表示大的道路,如:周道如砥,其直如矢[13]。“路”则与“大”“公”等词结合,以“大路”“公路”的形式出现,同样也表示大的道路。如: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13]113。从文献用例来看,“道”和“路”的词义都具有“大路”的成分。王力等先生认为“路”与“佫”同源,“佫”表示来到之义,所以,“路”作为道路,在意义上侧重于通往来,旅行在外所走的道往往称“路”,和旅途有关的“路”一般不能换成“道”[10]1443。“涂”最早是表示“道路”之义,如:今我来思,雨雪载涂[13]240。古籍又写作“途”。“涂”“途”意义完全相同,后世多写作“途”,是道路的泛称,不论大道、小道,也不论是城市中的路还是乡村田野中的路,都可以称作“途”。“途”也多用于旅途义。
《周礼·地官》:“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几。”郑玄注:“徑容牛马,畛容大车,涂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8]958据郑注,涂可容一车,道可容两车并行,而路可容三车并行。因此,析言之,路最宽,道次之,涂最窄。本文主要从语义属性的角度比较各词项的差异,“道”“路”“涂”三者的语义区别详见表2。
表2 上古时期“道路通称”子系统语义属性分析表
(二)通道通街
表3 上古时期“通道道通街”子系统语义属性分析表
四、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结构考察
词义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词汇系统,这是一种共时、静态的系统,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词汇系统是从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从义位之间类义素和表义素相同或者相异、从词的义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立论的[14],因此,对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进行描写,需要从义位之间的有序关系入手。就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内部诸要素(即义位)之间有序关系来说,有并列关系与级层关系两种,下面我们分别进行描写。
(一)义位之间的并列关系
具有相同类义素的几个义位构成一个“义场”,它们的地位相等,处于同一个层次上,表义素和关联义素互相区别和互相补充,以共同完成整个义场的表意功能。这几个义位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关系”[14]146。例如:徑、畷、阡、陌、畛、蹊(徯)。
“徑”“畷”“阡”“陌”“畛”“蹊(徯)”是六个表示“田间道路”的词,他们表示不同方向、不同宽窄程度的“田间道路”,“田间道路”是他们的上位概念。
“徑”“畷”“畛”“蹊”都是指田间的小路,但四者所描述的词义范围大小却有所不同,“徑”仅容人和牛马徒步行走;“畷”具有宽广的特点;“畛”容大车;“蹊”指步行的小路,车辆不能通行,比徑小。“阡”“陌”“畛”则是分别表示不同方向田间道路:“阡”指南北朝向的小路;“陌”则是东西方向的小路;“畛”是横道之路。所以说,“徑”“畷”“阡”“陌”“畛”“蹊(徯)”六个词的词义关系是“并列关系”。
(二)义位之间的级层关系
层级是系统的重要特征,就词汇系统而言,语义场是由具有共同语义属性的上位词和下位词类聚形成的层级结构,上位词的意义涵盖下位词,同时具有下位词不具备的特点和功能。义位之间的“级层关系”充分体现词汇系统中义位之间的网络状联系,是一种立体空间结构。
从义素的层面看,上位词(上位概念)是下位词义位内部结构中的类义素,下位词是上位词(上位概念)义位内部结构中的词义特征。例如:
“田间道路”与“徑、畷、阡、陌、畛、蹊(徯)”构成“级层关系”。“田间道路”是“徑、畷、阡、陌、畛、蹊(徯)”的上位概念,也是它们义位内部结构的类义素,“徑、畷、阡、陌、畛、蹊(徯)”是“田间道路”下位词,这六个词的意义就是“田间道路”的词义特征。可以列表表示如下:
上位概念田间道路下位词徑畷阡陌畛蹊(徯)
依据义位之间的“级层关系”以及义位内部结构中义素之间的关系,可以整理出上古汉语“道路义”的词汇系统。(详见图1)
图1 “道路义”的词汇系统
上古汉语“道路义场”是一个层次分明的层级结构,每一个词在语义场当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并且以自己的位置为基点与其他词形成横纵的关系,这表明它们既有自己独立的意义又有系统价值。
结语
词义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词汇系统,通过对《说文》及《尔雅》《释名》《广雅》等辞书中与道路相关词语进行系联,将一个个与道路义相关的词语汇集在一个有序关系当中,根据词义类别的不同,可将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分为五个子系统,即“道路通称”“城中道路”“田间道路”“山间道路”和“宫中道路”。正是由于对道路义词语的理解和考释是在一个个子系统下完成的,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梳理相关词之间的意义联系和区别,也能更加清晰准确地辨别相近词之间的不同意义内涵。因此,对其研究才不是孤立片面的,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主观臆断的毛病。
其次,通过对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的探析,有利于考察词汇系统和物类系统的关系。词汇系统和物类系统并不相同,词汇系统指的是义位之间形成的有序关系,这是一种系统联系;而物类系统指的是所指物之间相互联系,是一种普遍联系。当语言中的词汇对物类系统的系统联系加以描写或者反映的时候,词义之间可以形成意义上的系统联系。也就是说,在一定情况下,词汇系统和物类系统两者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4]。上古汉语道路词汇系统是对上古时期出现的各种“道路”名称的系统梳理,与物类系统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通过对其探讨,可以看出当时所蕴含的道路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道路与交通知识的理解。
【注释】
①为了便于显示汉语词汇系统中汉字的形体关系,本文所论述道路词汇系统的字全部使用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