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为“天才少年”张霁的成功之路

2021-04-15张东亮

青春期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天才少年华为

文/张东亮

日前,一则题为《华为“天才少年”年薪201 万》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文中的主人公“90 后”张霁立刻引发社会关注,并引来无数网友的艳羡。一般而言,像张霁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应该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明。但事实上,张霁高中前因为贪玩,成绩并不出众。他首次高考失利,复读1年后,才考上一所三本民办院校。那么,张霁最终是如何“逆袭”成功的呢?

并非“神童”首次高考失利

1993 年出生的张霁是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人,父亲张青山是中学老师,母亲是幼师。他作为家中独子,没有被娇生惯养,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导儿子,该玩的时候开心玩,该学的时候必须认真学。

张霁说,父母对他影响很大,特别尊重他的选择,从不过多干涉他。从懂事起,做事情时父母就不再帮着他做决定,而是三人坐在一起冷静分析这个决策好在哪里,不利的影响在哪里,然后由张霁自己去做选择。毋庸置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张霁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富有主见的性格,并且一直影响到后来。

有趣的是,父母更重视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培养张霁的独立能力。小时候,张霁想要什么,父母都不会让儿子伸手就得到。比如,如果张霁想要的一个玩具需要100 元,父亲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赚5 元,剩下的95 元再由父母支出。不过,这也难不倒张霁,他会在小区里或者附近其他地方,拣点饮料瓶、废铜烂铁之类的东西卖掉,5 元钱就到手了。钱虽然不多,却是努力所得。

张霁说:“现代的很多孩子们正是缺乏独立精神,凡事父母包办,就连学习上不会做的题目都依赖父母来解答,这样的孩子很难取得学业上的成绩,即使小时候成绩好,未来一旦遭遇失败,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一个明智的家长,一定会在孩子小时候,就明确培养其独立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此外,在父母的引导和培养下,张霁的动手能力也非常强,处理问题远比同龄的小朋友老练。同时,他还养成了自学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张霁从小在学业上并不算优秀,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在上大学之前,他只是一个把学习当作身外之物的贪玩少年。当时的他信奉自由,称学习只是为了应对父母。高中时期,张霁整天逃课上网,即便是晚上也不消停,甚至通宵打游戏。经过3 年时间,第一次参加高考连大学都上不了。最终,在父母的劝说和鼓励下,张霁才走进复读班开始第二次迎考。

“超级学霸”+“文艺青年”

2009 年,16 岁的张霁考入武昌理工学院,可以说,与其他“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张霁有些平平无奇。然而,令张霁感激的是,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他的鼓励。一方面,父母支持他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另一方面,父母告诉他,如果自觉不够优秀,那就继续深造。

所以,以往的失败并没有让张霁感到沉沦,相反,大学开阔了他的视野。张霁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制定了大学4 年规划,确定了大学毕业后考研继续深造的学习目标。无论上什么课程,他永远都选择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课。他空闲时间经常去学校图书馆自习,抱着书“啃”,乐此不疲。目标坚定的同时,张霁靠极度的自律,成为了老师与同学眼中名副其实的“超级学霸”——各科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从小学到高中,很多孩子学习其实都有被动的成分,被老师、家长推着才能往前走,但是张霁从小到大一直都在独立自主地学习,即使在学习比较自由的大学4 年中,张霁仍然能不受身边同学和环境的影响,四年如一日地学习。这样的自律性,也是张霁即使起点不高,但是依然能够为自己的人生闯荡出一番不一样的天地的重要原因。此外,张霁还多才多艺、兴趣广泛,除了学习之外,其他方面也成绩斐然——“校园十佳歌手”、中国画获奖、自学单反摄影……

“独立”“富有主见”成为张霁成长起来的标签。对于如何平衡课业和社团活动,张霁一直牢记父母从小教导他的那句话——该玩的时候开心玩,该学的时候认真学。本科期间,张霁平常会按时上课,周末主要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或者和同学们外出游玩。期间,张霁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了全国ITAT(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证书,并进入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

考上研究生后,张霁并没有满足于当前的学历。当时的他仍清楚地知道,自己和那些高学历同学之间的差距。为此,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取博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张霁又考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就读博士。从大学开始的两连跳,直到最后才算是摸到了名校的门。要知道,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是科技部首批批准组建的6 所国家研究中心之一。

张霁博士期间的导师周可教授说:“张霁最大的优点是主动学习能力很强。他渴望学习新知识,并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张霁的刻苦用功,教授们都看在眼里,他自己也有能力,所以在导师周可和腾讯成立联合实验室时,他就得到了参与研究的实习名额。对于张霁来说,这次实习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进入在腾讯总部的实验室后,张霁的人生新篇章被彻底翻开。张霁整个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一直在腾讯实习。其实,这段经历也为他在专业上的学习提供了许多便利。在此期间,张霁共获得国内国际专利7 项,并多次获腾讯公司贡献奖和卓越运营奖。

已是荣耀加身的张霁并没有停止学习的脚步,之后他选择了出国,在美国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访问了半年。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张霁,变得越来越优秀。

值得一提的是,同学们眼中的“天才”,在父亲眼里却是个“心思细腻的大男孩”。张青山说:“儿子读博期间虽然工作忙碌,但还是会时常和家人保持交流。”虽鲜有时间回家,但只要到武汉出差,张霁都会尽量抽空回一趟通山看望父母。尤其是在美国交流访问期间,张霁经常会通过视频和他们分享异国他乡生活中的点滴。

除了“天才”的身份,张霁还是个名副其实的“文艺青年”。张霁曾说,他最喜欢的歌手是王力宏和周杰伦,很喜欢他们创作的中国风歌曲:这些歌曲能让世界了解中国,也希望自己以后的研究可以像他们的歌一样,让世界刮起科研的“中国风”,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华为“天才少年”

在美国参加一次国际会议时,张霁与华为结下了缘分。他觉得这是一家进取心和创新能力都非常强的高科技公司。2020 年张霁博士生毕业后,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稀缺人才,各大公司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

一直以来,华为对于人才都求贤若渴,并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2019 年6 月,恰逢华为在全球范围内选拔“天才少年”。华为所定义的“天才少年”,并非纯粹意义上的高智商“神童”,而是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应用落地能力均突出的年轻人。于是,张霁就加入到华为公司的招聘选拔中,与众多年轻才俊展开了激烈角逐。张霁说:“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7 轮左右面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

就这样,经过层层严苛选拔后,张霁终于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档的录取通知。据公开报道,华为“天才少年”是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资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共有3 档,最高的年薪达百万。目前,全球仅4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张霁说:“华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虽然论文、专利是一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体现,但华为不是一个唯论文、唯学校的公司。”

2020 年6 月,一则题为《华为“天才少年”年薪201 万元》的消息强势“霸屏”,引来《人民日报》、央视网、《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围观”。张霁也由此走进了大众视野,成为名符其实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张霁前往华为公司应聘的原因非常明显——他想接受更大的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个爱国企业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对于张霁而言,年薪多少已经无关紧要,他只不过想在有需要的岗位上,去发挥属于他的作用。华为总裁任正非曾说:“公司每个体系都要调整到冲锋状态,不要有条条框框,发挥所有人的聪明才智,英勇作战,努力向前冲。华为公司未来要拖着这个世界向前走,自己创造标准。只要能做成世界最先进,那我们就是标准,别人都会向我们靠拢。”

鲜为人知的是,张霁博士毕业后由于科研项目较多,基本上没有刻意去找过工作,甚至没有主动投递简历,都是企业、高校或者猎头公司联系他。其实,在此之前,张霁已经拿到了腾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阿里巴巴、深信服以及两个初创公司的录取通知,其中,有几家公司的待遇十分优厚。在面对如此多的选择时,张霁仍是和父母开视频从客观上分析,最终选择华为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谈到放弃其他几家公司优厚的薪资待遇,最终选择加入华为,张霁说他看重的是高于金钱之上的“灵魂”,即选择与自己专业更匹配的研究方向,以及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做有意义的事。特别是国际市场对华为不利,张霁更希望把所学所用在华为最困难的时候发挥出来。他认为,这也算是报效祖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面对科研,张霁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调研,然后和朋友分享,接着还要敢想,最后才开始付诸行动,“一定要敢想,连想都不敢想,那不会触发灵感”。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记者问张霁:“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张霁却说,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以他的体会,就是:首先要对自己的选择做一个规划,然后一定要坚持,要有信心,不要轻易放弃。另外,取得成绩后,要戒骄戒躁,沉下心来,盯紧下一个目标。每个阶段都要提升自己,要持续学习,让自己持续进步。

猜你喜欢

天才少年华为
与其羡慕,不如努力
现在的余华为谁写作?
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江山如此多娇——天才少年的传世名画
浅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
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
华为:畅享8系列
年度进步最快选手陈天宇“Cty”
小米应向华为学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