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与优化措施研究
2021-04-15王菊
王菊
【摘要】作为中职教育中重要的人文学科,语文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中都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其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在当下中职院校“轻文化重专业”的错误理念下,语文学科的教学正处于一种十分尴尬且危险的境地。要知道,语文学科是其他各学科学习的基础,甚至可以说语文知识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工具,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有效性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中打好基础,更是为了完成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现状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5-0088-02
语文,是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课程,无论是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语言文字为载体;无论是教师对知识的教授还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实际上都是一种语言活动;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参与学习实践,也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应用。但从教育体系来说,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必须依托语文基础。与中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想要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达到就业要求,就必须依托语文知识,如此才能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素质高、专业性强且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那么,当下中职院校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如何?存在着哪些阻碍和问题?又如何突破束缚寻求优化语文学科教学的措施呢?
一、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概况
(一)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这一问题当中包括家长、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受传统职业教育的固有观念影响较深,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进入职业院校进行学习,为的就是掌握一门能够谋生的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才是关键,基础的文化课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并不十分重要。也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让语文学科陷入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教师在课程的设计上也开始进行缩减,课时越来越少,甚至只在第一学年开设。教学也是形容虚设,根本没有发挥出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性作用。
(二)日常教学中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是中职语文学科教育的出发点,为了充分地将这一教育思想体现在教学当中,学校和教师大多会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相符的,既能反映出学科文化知识的内涵又有着优秀道德品质和思想的素材,以求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文化素养及人文素养等层面有所作为[1]。而在对当今中职语文教学的调查和研究中发现,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应有的联系。想要改变这种课程设计上的局限性,将语文知识内容的讲授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结合起来,联系专业教学需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也是目前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导致教师无法将教学思想落实到实际,造成理论与实践出现严重脱节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中职院校因入学门槛较低,大部分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都较为薄弱。由于学生中从初中到高中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有,认知能力和学习能上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学生方面又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其学习热性和动力也会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形成,而这些问题,都会为教师造成相当大的教学压力,从而导致其丧失信心。加之大部分文化课教师对于学生所属专业缺乏应有的了解,无法做到教学与专业需求的相互结合,课程内容的设计仍以知识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实践当中,从而让学生产生了语文知识学习对于自己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任何作用的错误思想,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二、中职语文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以教师为主体,带动家长和学生,积极革新教育观与学习观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率教学的关键。中职语文教学受固有教育观念影响较深,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教师自身观念的革新出发,并通过自己的创新教学理念,来提高学生和家长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案要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每个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差异性为前提,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力求符合不同学习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2]。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一定要从实用性出发,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意识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对于其日后发展的重要作用,帮助其掌握扎实的对语文知识的应用和转化能力,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实践做好基础知识铺垫。此外,教师应做好与家长间的沟通工作,积极互通学生在校与在家的实际情况,方便教师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变化来调整教学方案,在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和心理波动时也可以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家长方面也能够从教师处学习到正确的管教方式,实现与孩子间有效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让学生在关心与帮助下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自信心也会随之提高。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知识输出为主的教学方式,过于枯燥乏味,不仅无法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满足不了当下学生的发展需求。作为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模式,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当中,将课堂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等直观的形式呈现至学生面前,提高其学习专注力的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甚至可以将教学的空间范围进行延伸,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领略到语文学科的魅力;还可以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让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互结合,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知识的互通性和语文知识在其他学科学习上的辅助作用,从而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视野,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從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目的。
(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想要实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理念的培养,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掘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学中教师应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动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不断地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3]。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方面,都应始终坚持以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所有学生全面进步为目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切不可一成不变,需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做好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平衡,在帮助学生完成之时积累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阅读内容可以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一些著作。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转变学习态度,这对其日后的学习和专业研究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学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转化能力
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最终能够服务于实际生活。由此可见,中职语文学科的教学不但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要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步入社会、迈向工作岗位后的辅助工具。无论是工作中的沟通和交流还是生活中的为人处世,都是检验一个人语言和文字应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当今时代,再也不是那个只看中技能的时代了,它需要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教育中教师必须充分将语文学科的重要辅助作用发掘出来,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共同提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社交礼仪、应变能力等等,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也可以联系专业实践,通过多学科相互结合,共同提升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知识融合学习的探索热情,提高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高效性。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會各界对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中职院校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也开始对教育的整体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改革和创新,文化课程的教学方向也开始更趋向于实用性,让学生在完成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能掌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技巧和能力。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共同提升是当下社会对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实用型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和企业用人需求,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对教学整体进行优化,科学合理地对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此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富丽磊.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8(75):60.
[2]师建军.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举措之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0):62-63.
[3]吴海龙,刘彩妮.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