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羯南早期国际认识的形成原因探究

2021-04-15姜辉于蓉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1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

姜辉 于蓉

【摘要】日本明治时代的政论记者陆羯南亦是对外强硬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各个历史时期均就国际问题发表了大量言论和见解。陆羯南始终主张内部国民的统一和外部国民的独立,将国家和国民区别认识,较国家组织更重视国民。本文试从国际局势、思想背景、《国际论》三个方面分析陆羯南早期国际认识的形成原因,厘清陆羯南国民主义思想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了解明治时代的中日关系以及日本人中国观的变化。

【关键词】陆羯南  国际认识  形成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1-0019-02

一、国际形势

19世纪后半叶,在西力东渐的国际形势下,东亚的中国、日本和朝鲜三个国家都遭到欧美列强侵略,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以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原则为基准,通过各主权国家之间缔结和约及各自遵守这些条约来维持的西方世界的国际秩序,对于东亚而言完全是一个全新事物。然而,西方世界的这种通过武力将非西方世界纳入其国际秩序的主权国家共同体的行为,导致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观基础上的册封、朝贡体系开始瓦解。

二、思想背景——诺维科夫的《国际政治》

陆羯南接触西方的法学思想是从1883年从事翻译工作开始的。主要涉猎了沃尔斯·白哲特的《英国宪制》、舒塔尔的《法哲学史》、布丰的《奢是吾敌论》、诺维科夫的《国际政治》、约瑟夫·德·梅斯特尔的《主权研究》、布伦奇利的《近代国家论》、莫里斯·布洛克的《政治学辞典》等诸多论著,对其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其中,对陆羯南的国际认识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的应属法国的俄国籍社会学者雅克·诺维科夫的思想。

在陆羯南关于国际认识的论述中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诺维科夫的著作《国际政治》,包括直接引用、转引和提及要义以及未明言出处等方式,引用诺维科夫著作的地方达到20处以上。陆羯南对《国际政治》的吸收与借鉴,以及试图展开论证或者解答问题的具体内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类:(1)隐性侵略的危险及现实体现;(2)理论性分析的展开。

(1)隐性侵略的危险及现实体现

陆羯南的《国际论》所提及的“狼吞和蚕食”,以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层面的分类均引自《国际政治》。另外,陆羯南对国家的三个类型“部落”“政府”“国民国家”的分别论述也源于诺维科夫。这种引用的意图,主要是指出并强调此前井上馨与大隈重信两位外相的条约改正方针存在缺陷。陆羯南认为,两位外相准备采用的编纂西方法典、任用外籍法官等举措,从当时的国际政治现状看,就等同于接受别国的强制同化和部分主权剥夺。陆羯南对《国际政治》的突出引照,是继狼吞与蚕食的叙述之后,又通过实例的列举指出其出现在日本的危险性。陆羯南以此警告日本社会,文化、经济的蚕食、狼呑,尤其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文化上的蚕食,作为当时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正逐渐威胁到日本。

(2)理论性分析的展开

陆羯南虽然沿袭了诺维科夫关于国家间竞争、无社会国家的类型论等基本框架,但是他对两国之间狼呑、蚕食、对峙的关系进一步展开分析并且力求做到细致全面,即将狼吞与蚕食以对照的形式进行分析的主张。根据陆羯南所述三个方面,狼吞是先领土,次为经济,最后为文化,而蚕食是先文化,次为经济,最后为领土,蚕食为顺行而狼吞为逆行。这种研究是《国际政治》中所没有的,而是陆羯南对《国际政治》的补充与说明。

三、《国际论》

陆羯南关于国际认识的系统思想,记述于1893年8月刊的《原政及国际论》及1894年2月刊发的其增刊《増刊再版国际论》中。《原政及国际论》由《原政》和《国际论》两部分构成,《原政》主要讲述了内政,即陆羯南的政治学基本理论,主要就立宪政治的弊端进行了论述;《国际论》讲述的是外政,即陆羯南的国际政治学理论,分析了欧美国际惯例无益于国家独立的原因。在《国际论》中,陆羯南研究了国际竞争的方式,以及日本应采取的对应措施等问题。陆羯南关于《国际论》的言论刊登在《日本》的时间,正好与德富苏峰的《条约改正论》是同一时期,但从内容看,二者的观点截然相反,陆羯南呼吁警惕内地杂居。《国际论》本身,可作为日本国际政治论起源的著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蚕食法与狼吞法相比,具有潜移默化无意识进行渗透的特征,当时国际竞争多数如此。陆羯南进一步说明:“行狼吞如刀加首。故人见乃惊。蚕食者如以毒和供品。故人不知安。”以此提醒注意蚕食情况的存在。陆羯南认识到现在的日本在国际竞争中已经显然受到蚕食和某程度的狼吞,条约问题就证明了这一点。

狼吞和蚕食都是国际竞争的“锐利之矛”,陆羯南站在“坚固之盾对锐利之矛”的出发点,执笔撰写了《国际论》。由此可见,诺维科夫的著作加剧了陆羯南的警戒心,或者说加深了他对通过先进科学技术、优秀艺术对人心进行蚕食的恐惧,同样陆羯南也试图将这种恐惧传达给读者,并借此引导他们接受国民主义。陆羯南对条约改正抱有强烈的防卫意识。为此,他经常把论证帝国主义原理的诺维科夫的著作当作“锐利之矛”的范例进行参考。

狼吞和蚕食分别都有领土(生理)、经济(财理)、文化(心理)三个层面。在狼吞中按領土→经济→文化的顺序进行竞争,在蚕食中则按相反的顺序进行竞争。相比较狼吞,陆羯南将蚕食作为叙述的重点,并在三个层面的论述中,以文化竞争所占篇幅最多,其次是经济竞争。

陆羯南提出的对策就是提升国民所应具备的精神觉悟。陆羯南解释了“部落”“政府”“国民国家”的概念,并警戒一个国家即使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但若没有作为精神支柱的国民,依然避免不了被蚕食。面对语言、文艺、学术、技能、宗教、哲理等文化蚕食,要保证国家的完整独立,必须建立作为国民文化共同体的国民主义。《国际论》中,陆羯南明确指出日本尚未形成国民主义。

陆羯南在《蚕食篇》的开篇即提出了与此相关的言论。他认为只有强国可以进行狼吞,而蚕食即使弱国也可以进行。因为后者可通过国家或个人偶然的行动进行。因此,弱国即国民精神弱的国家对强国即国民精神强的国家进行蚕食的话,反而自身会被蚕食。换句话说,国民精神越强,越能对抗蚕食;国民精神越弱,不仅不能对抗蚕食,而且如主动对别国进行蚕食,只会落得个自身反而被对方蚕食的下场。陆羯南认为,与过去的国际竞争相比,蚕食已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流方式,在蚕食的竞争与对抗中,国家的存亡主要取决于国民精神的强弱,这不仅仅单纯是对强权政治的分析与研究,更引发了对帝国主义核心世界观的质疑。

《国际论》中,对优胜劣汰世界观的研究批判是另一主要内容。如前所述,陆羯南在国民主义理论中,主张各国拥有对等的权利,各国国民均有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义务,这与优胜劣汰的世界观明显不同。陆羯南通过对优胜劣汰世界观基本理论的驳斥与对抗,进一步批判了在条约改正问题上与日本对峙的欧美各国。

陆羯南首先强调了优胜劣汰理论的内在脆弱性。优胜劣汰理论不仅与世界各国人民权利平等的主张背道而驰,而且还无视了各国所具备的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义务。此外,陆羯南逐步将对西方统治理论的批判转向国际法。自幕府末年以来,国际法一直被称为万国公法,被认为是天道,是适用于各国的理论,并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陆羯南以条约改正问题为契机,揭露了国际法的本质,认为原本作为欧洲家法诞生的国际法恣意在非欧洲国家使用,不可能成为世界公理。此处需要注意的是,陆羯南对国际法的批判实质是对欧美列强不合理的世界统治原理的驳斥,表现出陆羯南前期对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关系的愿望。

针对偏离世界公正道义的国际法现状,陆羯南提出东亚国家应该采取的三种态度:一是屈服于国际法的威慑;二是与此相对抗并打破其特权性;三是为了享受国际法的恩惠而采取欧化措施。陆羯南主张应该选择建立公正的国际法的第二条道路。陆羯南曾称国际法在国民交往中是无用的,表达出对国际法的不信任感。而在这篇论说中,陆羯南在某种程度上承认了国际法的存在意义,但对其在运用时的不公平性提出了批判。陆羯南认为当前的国际竞争丝毫没有缓和的迹象,因此才使得国际法有存在的必要性,至少对日本或者东亚来说,将国际法作为暂时的权益之计,能够堵住欧洲各国的口舌。在这一点上,陆羯南表现出灵活且现实的政治变通。

四、結语

以上研究,主要针对陆羯南起始于1887年并延续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反对条约改正时期,对国际认识的主要言论与主张。这一时期,陆羯南最为担忧的就是,作为构成一国独立之基础的文化共同体的国民在未确立的状态之下,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国民基础会发生崩塌,从而最终招致独立的丧失。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他反对就条约进行改正的目的其实就是对国民共同体的保护。陆羯南提倡国民主义的行为可以认为是,由于受到西方冲击被卷入近代世界势力格局中的非西方国家试图回归或固守自身特有文化在日本真正的开始。

参考文献:

[1]陆羯南.国际法,陆羯南全集1[M].东京:みすず书店,1968

[2]尾佐竹猛.近代日本国际观念的进步,现代史学大系5[M].东京:共立社,1942.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浅析产后抑郁症的形成原因与心理护理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
浅析《荷马史诗》中女性的依附地位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学策略
浅析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中学习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