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书整体化中的艺术处理
2021-04-15熊妍
熊妍
【摘要】在信息化的今天,语文的板书因其长久性、完整性,依然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本文就教学中如何把学习内容借助板书整体呈现给学生,艺术化处理板书,提供了一些案例。在多媒体高度运用的今天,板书依然有它的魅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才能创造精彩课堂。
【关键词】板书 整体化 艺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161-02
20世纪初,随着班级授课制教学形式的出现,板书应运而生。现在,板书已是教师用以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整体感知语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整体意识,在整体意识的统帅下设计板书。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老师咀嚼过的课内文章基本能分析理解,可一旦碰到课外文章的阅读,就很难整体把握、正确理解。对此,心理学者认为:教师应把学习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概念,而这个整体概念不是通过个别的语句分析和段落教学获得,而是取决于整体的知觉。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板书设计是关键。教育科学实验的结果表明,让人识别一种东西,用语言描述需要2.8秒,而用符号、线条、图形识别只需1.5秒。相比而言,一般教材(实际上是系统的文字材料)还比较抽象,而板书通过少量文字、符号、线条、图形再现教学内容,就比较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板书设计如何整体把握课文,使学生迅速、深刻、全面地掌握课文呢?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是“遵路识斯真,入境始于亲”。从叶先生的《从语文教学二十韵》,不难悟出“整体把握”即寻找到每一篇课文的结构方式,从课文结构深入理解内容,挖掘思想内涵。无论哪类文章,无论何种文学作品,都显示出作者一定的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线索。从某种意义上说,“思路”是作品的“外形式”,“情线”是作品的“内形式”,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交织构成文章的筋骨。板书是课文的外化。
板书的整体性、概括性,很多教师把握得不错,最常见的要数段落板书,将段意板书再进行重点段落分析。我在教学中也采用过,总觉效果不佳。作为年轻老师,我一边钻研教材,一边摸索尝试,在同仁的鼓励下我将设计的不成熟的板书与大家交流,欢迎批评指正。
《木兰诗》塑造了木兰这个女英雄形象。对于诗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而且是叙事诗,线索明确,结构清晰,我最初的板书设计方案如下:
木兰诗
1.代父从军:说明缘由——
2.备战沙场:思亲情切(详)
3.征战沙场:英通善战(略)
4.功成返乡:不慕富贵(详)
5.双免为喻:歌颂赞扬(略)
木兰的故事广为传诵,学生对故事内容早有所闻,在人们心目中木兰是一位传奇的任务、巾帼英雄,她既是一位云鬓黄花的少女,又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在这些文字的排列中,难以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形象的多面性,更难以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和人们对她的喜爱之情。这也很难让学生得到“艺术享受”。连作为教者的我都很难投入。我多次研读课文,后改进如下,见图1。
板书是以木兰为中心的花瓣辐射状结构。以花的形状喻木兰人为花添韵,花为人增色,巾帼英雄形象,相得益彰。述事线索:代父从军→备战沙场→征战沙场→功成返乡→人们赞颂。与情感的线索(木兰代父从军)对家人的爱→(备战沙场)对祖国的爱→(功成返乡)对和平生活的爱→(人们赞颂)受到人们的爱戴,紧密结合起来。以花的形式给学生展示一种结构美,(形象容易激起学生兴趣),通过视觉让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学生“胸怀全局”时进行“局部”分析,我利用颜色的变化引导学生从结构深入到内容,挖掘内涵。(代父从军)粉红色→(备战沙场)黄色→(征战沙场)金黄色→(功成返乡)粉红色→(人们赞颂)大红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当户织”可以推断出出征前木兰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农家女子,身着女儿装织着布。一位勤劳、能干的农家女,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选择粉红色来装花瓣,备战沙场,“旦辞爹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每日行军万里,木兰在漫漫黄沙中疲惫地奔驰着,用土黄色装饰花瓣表示环境之艰苦。“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英勇善战,战功显赫,同学们选择金黄色来装饰花瓣,“著我旧时裳”自然用粉红色。“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作为女英雄的自豪感用大红色。颜色代表木兰角色的转变,这颜色的对比更让学生深层次地思考,有些细节连教师都未考虑到。而这,彩色花更能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来认识木兰这形象,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表现特别活跃,木兰这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已深深的印在脑海里了。
在板书中我力求整体、形象地展示文本的主题,在教《故都的秋》时,我抓住对比做文章。
这篇课文主要是通過写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三个特点来表达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歌颂和留恋。在教学中,可以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不同特点作对比来设计板书,突出北国之秋“味”的不同,前后两个“味”字相互照应,既醒目,又突出了教学中心。板书设计如下:
图2
我在设计板书时除了注意板书的整体性,还注意了板书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没有审美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曾指出:“传统教学很明显的毛病,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板书的审美,其实质就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板书形式之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囊有机结合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晨的目的。
《小狗包弟》是一篇看似平凡普通,但内涵深刻的文章。文章主要价值,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提醒所有中国人不应该忘记那个年代;二是作者的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进而引发学生对过去那个年代甚至当今时代的民族精神的探讨和拷问,这有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第二点是课文的重点,怎样的板书才能突出主旨呢?
曹禺先生对巴金先生的评价“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给了我灵感,于是决定把板书设计成心形。如果光是心形就有点为板书而板书,我以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围绕狗写了几件事情)和作者对狗的情感线索形成心形板书,暂不连线。在总结“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巴金”时连线,学生恍然大悟——巴金先生的创作、真实成为一个标尺和一个符号,是中国的良心!然后设问——“与这颗心灵的碰撞你有何感触呢?品读课文,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自我?”自热而然地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这样板书、课文、教学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课的总结处,我将关键词用心形串起来,强调巴金是中国的良心!听者恍然大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板书如下:
尝到了甜头的我,努力在板书整体化中增强艺术性,图形的设计、颜色的变化、字体的处理等等。其实在多媒体的今天,那些课件给学生审美疲劳,而且课件太丰富有时扰乱了学生的思绪。我不拒绝多媒体,对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我也很钟爱,我发现板书上哪怕是细小的变化都给学生视觉强烈的刺激。整体性与艺术性兼容的板书既最佳地完成教学任务又给予学生美的陶冶、启迪,教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