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的应用

2021-04-15周芬杨海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43期
关键词:高校管理专业认证现代信息技术

周芬 杨海波

【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根本,2018年5月,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首次提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信息化对于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均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存在需要梳理的材料繁多,资料整理工作量巨大等问题,因此亟需信息化手段辅助,从而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信息化对高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关键词】专业认证  现代信息技术  高校管理  质量管理

【基金项目】陕西科技大学“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背景下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1Z025;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落实OBE理念,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XGH2109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43-0059-02

我国高校的内部教学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工作内容较为复杂,随着我国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不断攀升,运用传统教学管理方式,因为内部管理阻力过大,面临较多的问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能够有效补足高校传统管理模式之中的“短板”,提升整体管理质量与水平,促进内涵式发展,对高校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高校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为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互联网在我国已得到普及,各个行业领域都重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运用,信息技术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因此,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对高校自身的管理工作的完善以及创新有所脾益。高校的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相连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技术保障。高校教学管理,通常运用的信息技术有交流平台、通信工具、课程平台等,各高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智能教育如何与教育改革深度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升高校各专业教学质量

高等教育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其宗旨是将所有高校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人才培养要先培养“人”,然后再培养“才”。高校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进而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高校可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对高校学生进行针对性引导,同时在高校内部举办各类活动。高校充分利用各信息化平台,对各平台大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扬长避短,完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和水平。各高校可在各种课程平台和交流平台上推送各种“正能量”教育素材,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

(三)促进高校内部师生互动

高校内部的管理工作并非只是一个部门的职责,需各部门协同联动,各司其职,共同保障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高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应当明确学习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努力学习,与教师保持良好的互动。强化过程化教学与考核,落实“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升学生学业成果和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标,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为支撑,科学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使高校内部的管理体系质量不断提升。

(四)有效节省高校内部各类资源

当前,微课、慕课等网络课程在高校内部得到广泛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课程教学平台突破了时间、地点等多种限制。高校通过信息化手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上使学生“跳一下”能够完成;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忙起来”、课堂“活起来”;管理评价中设计可衡量的评价体系,使学生随时知晓自己的学习状况,最终让课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信息技术不仅节省了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减轻了管理人员的负担,而且信息在发出后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反馈,节省了高校内部的资源,提高管理质量。

二、高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高质量管理体系的策略

(一)现代信息技术相关整合體系的构建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运用于高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体系,所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其中包括对信息技术自身的整合。高校可以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更完善的教育质量管理系统,同时关注学生使用系统的情况,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系统更新,全天候为高校教育教学保驾护航。时刻将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和创新导向在信息化技术下完全体现。

(二)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理念系统的构建

高校所建设的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应有相应的理念作为基础。理念是整个教育质量系统的核心,而且理念对信息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有着指导作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质量管理系统依据其理念而建设,并对工程教育的三大理念进行分类建设。建设该管理体系的出发点为高校内部的学生,促进高校内部的教学理念与高校的质量管理工作相结合。高校应当立足于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所在,从而制定出自身独有的教学理念对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不断完善。

(三)现代信息技术相关标准系统的构建

高校在确定自身质量管理的出发点之后,应将质量管理工作与自身的办学定位,以及当前的管理水平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制定相应的质量管理标准。标准要让教师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心,恪守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保质保量完成教学本职工作。同时相关标准系统必须具备显著的针对性以及可执行性,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密结合。

(四)现代信息技术相关控制系统的构建

高校内部的教育以及各项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需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分工合作。高校领导是实施质量管理的决策者,也是质量管理的实施者,各高校需把专业认证作为构建新型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夯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管理基础。强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专业认证工作专项经费,支持工程教育改革持续发展。

三、专业认证视角下高校建设信息技术质量管理的方式

其一,采集各类信息。高校的信息源头不仅局限于校内,校外也属于信息的来源。校内的信息来源主要为三种:教师的信息、学生的信息、各专业教学管理的信息。校外的信息来源主要分为四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同类型高校取得的成果以及发展动态、政府主管部门对高校教育教学的信息。高校应当通过专门机构完成对各类信息的采集,因此高校需要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与处理部门,主动调整并适应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增强社会服务意识,发挥地域和学科优势,重点建设一批新工科专业,实现原有工科专业的拓展和转型。其二,存储各类信息。高校存储信息的方法主要为两种:(1)对文本和信息的存储,其载体主要为档案等纸质资料,高校内部的档案管理部门主要负责;(2)对数字化信息的存储,高校内部的信息技术部门主要负责。被存储的信息可以随时调用,能够为高校的专业认证提供一定帮助。其三,反馈各类信息。高校应强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建立教學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主体责任和意识。着眼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缺少量化依据、质量监控评价改进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构建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形成了从质量标准、教学过程评价、信息反馈,到教学改进“内外结合、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机制,有效监控并改善各个教学环节,持续强化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各高校应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大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为学校管理、服务、育人提供有力支持,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参考文献:

[1]王鹏.坚守与变革:师范类专业认证视角下的高校质量管理策略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5):112-117.

[2]卞钰.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72-74.

[3]王影.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思路及策略探究[J].科技视界,2021(20):183-185.

[4]陈文玲.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9(17):79-80.

[5]张江漫. 现代信息技术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J]. 信息与电脑, 2019,31(19):233-235.

[6]薛玮渭.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85-88.

[7]覃亮, 胥家桢, 魏利飞,等.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探索——以肇庆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为例[J]. 大学教育, 2019(10):3.

作者简介:

周芬(1979年7月-),女,汉族,陕西长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与研究。

杨海波(1980年2月-),男,汉族,安徽庐江人,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材料专业教学与科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管理专业认证现代信息技术
创客类系统实训的自适应结构化模型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思考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武术教学中的应用解析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和评价体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