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闻价值的路径探索

2021-04-15郇存瑞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新闻价值提升路径新闻

摘要:正如产品有价值一样,新闻也有其价值。新闻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出去的客观标准。新闻产品包含新闻价值的元素越多,其价值就大。文章探讨提升新闻价值的方法,希望能给刚入职的新闻工作者提供借鉴和思考,让其少走弯路,直奔成功的大道。

关键词:新闻价值;提升路径;新闻

中圖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157-03

笔者通过长期的新闻实践和学习思考认为,构成新闻价值的元素有很多,提升新闻价值,可从“真”“新”“大”“活”“善”等元素入手,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新闻作品的含金量,创作出更多受众欢迎的精品力作。

一、走好“真”字路,用“真材实料”体现新闻价值

这里的“真”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二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其价值依存的前提和基础,失去了真实,新闻也就失去了价值。媒体最大的卖点是真实的新闻,因为没有人愿意买假信息。受众在付出宝贵的时间、精力甚至是财力获取新闻时,想得到的就是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传言、谎言、真假参半或者虚构的故事,他们旨在满足自身对信息消费的需求。如果受众阅读的是假新闻,那么受众原先进行的阅读、关注、跟踪、转发、评论就会成为让人指责的笑柄,受众在上当受骗之余,会对记者、对媒体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进而作出不关注甚至是批判等做法。

从受众这个层面看,新闻价值是获得与付出的比,获得越多、付出越少,价值就越高。研究表明,受众角度上的新闻价值等于媒体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和信任的状况与受众使用媒介的便捷程度和价格水平的比[1]。

“真”的新闻方法论。

第一,新闻工作者在确定采访之前,要考虑这一件事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否值得写。成稿之后,要考虑这个新闻发出去能传播多远,能对受众产生多大影响。如果刊发出去只是“水皮打一棍”,传不远也没什么影响力,就要果断停笔。

第二,为了确保新闻在真实方面的价值,媒体要加强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教育,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管,严防其参与广告,禁止有偿新闻,加大对失实报道的追责问责力度,筑牢不能失实、不想失实、不敢失实的大堤,打造新闻真实、受众信赖的品牌媒体。

第三,新闻工作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质疑意识和严谨作风,严禁新闻采写编制过程中的任何夸张、虚构、信息渗水、情节造假、想当然行为,要善于利用工具书、电脑、电话、送审方式向专家、当事人、权威等请教,反复核对新闻事实,把每一条新闻都制作成内容真实、思想深邃、受众欢迎的“铁案”。

二、走好“新”字路,用“新鲜快速”体现新闻价值

“新”体现为新闻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新闻姓新不姓旧,新闻的保鲜期极短,变腐极快,时效极强。在事实发生后就作出的报道叫新闻,以后采写的就叫旧闻,失去了刊发的必要,发了也不会有人看,因为这类新闻已经失去了“新”的价值。新闻的功能在于解决受众“不知道”的问题,人们知道了,新闻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这种“一次性消费”带来了排他性,受众看到第一条新闻后往往不会关注后续的相同报道。在晚报兴盛时期,每到傍晚晚报都会进行大甩卖,因为第二天晚报的信息就失去了“新”的价值,就难以卖出去了。而在如今这个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现代通信技术的进步让全天候、跨空间的实时报道成了现实,媒体之间对重大新闻的报道更是争分夺秒,它们比采访速度、写作速度、刊发速度,力争发第一声、见第一稿、赚第一桶金[2]。

“新”的新闻方法论。

第一,抢先。树立“抢”的意识,把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鲜货”抢到手,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出去。在事件发生时,新闻工作者如果恰巧在现场,可以先用手机拍片并发回编辑部,经过粗略加工后以简短的信息发布事件大概,后续再跟上详细报道。

第二,快速。要克服拖拉磨蹭的毛病,培养快速反应的作风,养成“倚马可待”的能力,以“刚刚体”的形式报道刚刚发生的事实。像在各级两会等重要场合,可以抓重点以滚动新闻的形式播发快讯。要培养专注意志,即便在嘈杂的环境中,也要能集中精力,迅速投入新闻的采写制作。要养成打腹稿的习惯,在采访中要构思立意,起草稿件,这样可以免去许多再构思之功。在这一方面,苏东坡深有体会,“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作诗就像救火或者抓小偷一样要快,不然情景一过以后就很难描摹了。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培养敏捷的身手、立说立行的作风。

第三,简短。新闻要争快抢先,自然要求篇幅要短。简短,既是新闻时效性的要求,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受众快速浏览信息的特点,现代人很难耐着性子在长篇大论找新闻。对于报道中写得不好的地方,要坚决删除,不能以文害意,经过删减的文章更简短、更能突出主题。

三、走好“大”字路,用“大事要事”体现新闻价值

相对来说,新闻要多报道大事要事,不能陷于鸡毛蒜皮的琐碎事件中,这会让人觉得报道无关轻重。这里的“大”,一是主题大,即宏大叙事,事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二是影响大,大事牵扯的人数多、覆盖地域广、影响时间长、受人关注的程度高,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也大,是新闻中的重头戏。一般的小火灾、交通事故中的普通剐蹭因频繁发生,是没有多大新闻价值的。但是像2001年的“9·11”事件,美国世贸大厦被撞后,这个能容纳5万人的美国地标性建筑被毁,造成2996人遇难,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当年生产总值的2%,这就是大事。作为对这次袭击的回应,美国发动了入侵阿富汗的“反恐战争”,这一战长达20年,可谓损失大、影响久,所以能成为当时世界共同关注的头号新闻。三是人物名气大。政要、明星、学者、科学家等等,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3]。拜登、普京等一些国家政要,是世界新闻里出现的高频词,围绕他们的新闻几乎无时不在。在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是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的重头戏,地方领导也是地方党媒报道的重点。

“大”的新闻方法论。

第一,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身在兵位,身为帅谋”,以位卑不敢忘忧国的胸襟举起“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大旗,把目光凝聚在国家和人民关注的大事要事上,把笔和镜头瞄向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上,用宏大叙事,积极参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伟大实践。要报道宏大的主题,但不一定非要从宏观上入手,可以多从小切口入手表现大主题,这也叫作“大處着眼,小处着手”。例如,可从一个典型人物落笔,通过一个人物引出时代大背景,把其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紧密结合起来,既写其个人的事迹,也要写时代大背景,用一滴水照见太阳光辉,用一个人反映时代精神。

第二,要学会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新闻价值而言,一般来说,群体的新闻价值要高于个体。但要表现群体,必须找一个典型,把个体置于群体的大背景之下,寓个体于群体之中,通过个体表现群体,这能实现点与面的结合。

第三,主题立意要高,在题材选择上视野要广,要选那些规模大、涉及广、影响深远的大事要事,不能抓了芝麻,漏了西瓜。2020年,高密市融媒体中心一名年轻记者发现市场上苦菜每斤十几元,就写了一篇关于苦菜价贵的报道。而当年猪肉价格暴涨,从之前的10元不到一下暴涨到将近30元一斤,对于此,该记者反而未关注。如果该记者从增收致富这个角度写农民挖苦菜一天能挣200多元,倒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苦菜价高这一事实,而不报道更为重要的猪肉价高的事实,那就是在新闻价值的判断上失算,也有违于新闻常理。

四、走好“活”字路,用“生动有趣”体现新闻价值

为什么要重视新闻的“活”呢?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一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浏览网媒,皆是僵硬死板的面孔、空洞的内容、乏味的语言,满篇都是官话、空话、套话,报道口吻高傲,既见不到人,又看不到事,更缺乏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没有生动活泼的场景。这样的报道不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更不会让人们为此点赞、转发和评论。而成功的新闻传播要使受众一瞥就被黏住,让其“一见钟情”“一眼看懂”。

要做“活”,就要在提高新闻可读性上下功夫。

第一,讲好新闻故事,让新闻见人见事。写“活”新闻的一个重要技巧在于讲好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折射历史,反映时代。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时,高密市举行了一个征文活动,有的人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今昔变化,有的人从经济社会宏观层面写重大成就。而笔者落笔于五叔家传的“四件宝”留声机、钟山表、翻毛皮鞋、羊皮袄,写了《五叔的“四件宝”》。这“四件宝”来历曲折,有其各自的故事,在这里就不详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娶媳妇要赶着生产队的花棚大车去拉,而车把式要请个门面人来当。五叔因为有“四件宝”的行头,又能说会道,自然是村里车把式的第一人选。寒冬腊月,五叔戴上钟山表、穿上翻毛皮鞋、羊皮袄,赶着大车去接新媳妇,再带上留声机放着音乐,沿路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和赞许,一时风光无两。谁家长辈过生日、小孩满月,也会让五叔带上留声机前去助兴,五叔跟着吃香的喝辣的,成了全村人的“香饽饽”。但随着改革开放,富民政策的到来,五叔曾经的宝物逐渐失去了光辉,被压在箱底。“四件宝”的风光折射出当年生活的贫困,“四件宝”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新时代生活富裕的结果,这样就将改革开放写“活”了。

第二,事实要具体不要抽象。例如,你要写一位女同志的漂亮,你说她“很漂亮”“非常漂亮”,这都是副词和形容词,太过于抽象,以至于人们想象不出来。要具体生动,就要多用名词、动词。例如,可以说“她长得像花一样”,但这还不够具体,还可以说“她长得像一朵牡丹花”,这样一来雍容华贵立刻就现于纸上了。再比如电视镜头怎么表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呢?要拍具体的场景,如广场周边的红花绿草、晨练老人的白衫彩扇,以及广场上的白鸽不惧生人,悠闲地在有人空地上觅食。这样受众能从场景中自然而然得出和谐的结论。再比如要写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虽然可以用第一人称描写,但效果一般不好,这时不妨从一位出租车司机的视角出发,这能让描写更生动直观。

第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抽象的道理。人民日报记者詹国枢在报道规模经济时,没有就规模经济这个概念作生硬的解释,而是用了一个包饺子的比喻。包饺子,为什么要包那很多个而不包十个二十个?因为包多包少所费的时间成本差别不大,都要走相同的工序,何况包得越多,成本就越低。数量越大,成本就摊薄,这也就是发展规模经济的原因。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因一个比喻就变得浅显易懂,这就是新闻要求的高境界。

第四,在新闻结构方面,要注意谋篇布局,注意抓新闻的戏剧性和冲突性。有一个被新闻界广泛认可并使用的新闻结构叫华尔街日报体。一般情况下,开头先描写一个具体人物,再对事实进行解释,对背景进行分析,最后显示整体、点明主体、得出结论。这样,一个抽象的金融理论就变成了一个金融故事,这使得新闻报道既有带入感,又有说服力,更具可读性。

五、走好“善”字路,用“收获收益”体现新闻价值

传播学认为,要通过新闻报道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改变受众的态度,最终把他们引到一定的目标上。这种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行为在美学上就叫“善”,社会对其的肯定评价也叫“善”。

新闻的“善”就在于发挥其基本功能,传播信息、知识、思想,肩负起教化、娱乐、服务等职能。中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新闻首先要明确的是写给谁看、为什么而写,而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增强新闻写作的针对性和服务性。

“善”的新闻方法论。

第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起到“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曝光性报道也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发展的诉求,而不是简单的丑化、诋毁,把人们引向混乱和仇恨。

第二,多为受众办实事、办好事。新闻工作者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多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要深入群众,贴近生活,把笔和镜头瞄向基层,多报道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各级媒体要多开办“民生栏目”“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栏目,把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渗透进新闻工作的全过程。

第三,树立受众至上的服务理念。受众希望媒体能给予更多的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世界、作出决策。近年来,报纸、电视等媒体广告业务大幅下降,但是广播电台却做得风生水起,广告业务不降反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其服务做得精准。广播电台瞄准汽车司机这个受众群体,实时提供城市交通路况信息、轻松活泼的文娱节目,让司机出行不再寂寞。有些新媒体提供有关火车、民航、天气的信息;报纸刊登购房、装修、买车、电脑、手机等的广告,增设了卫生健康、金融理财、体育资信、读书等版块;有的媒体依靠大数据和云计算,实施个性化、精准化的新闻推送,增强了受众的黏性,这是新时期媒体努力的方向。

六、结语

文章对于新闻“真”“新”“大”“活”“善”路径的探索,目的就在于以“真”求实、以“新”求鲜、以“大”求高、以“活”求趣、以“善”求用,全面提升新闻价值。当然,构成新闻价值的元素还有很多,如“深”“奇”“趣”“近”等,这需要新闻工作者在更长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姚一鸣.融媒体时代报社记者提升采访技巧的路径探索[J].传媒论坛,2018(3):1.

[2] 徐建.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路径探索[J].记者观察,2020(4):1.

[3] 王劲秋.选准切入角度凸显新闻价值:浅析优秀新闻作品主题确定的核心路径[J].传媒观察,2011(5):2.

作者简介 郇存瑞,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报纸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新闻价值提升路径新闻
豪车交通事故报道中媒体刻板心理及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策展新闻视角下的中美新闻APP比较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怎样让民生新闻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