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分析
2021-04-15许德芳徐苗
许德芳 徐苗
【摘要】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虽然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几年国内各大高校在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目前仍然存在培养定位模糊、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通过整合多方资源,重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模式等方式从全方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 领导力培养 现状问题 策略分析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应用型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J201926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5-0007-02
我国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专业技能、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高校必须重视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正确认识当下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促进当代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为社会输入更多高质量全面型、综合型人才。
1.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
大学生领导力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西方国家提出并兴起,为世界各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加强社会精英培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引起了我国高校教育行业的高度重视,国内很多高校建立了相关的研究组织,旨在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尚处于起步和发展的阶段。结合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训练方面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高校大学生领导力训练的实际活动来看,清华大学创立了全球青年领导力训练营、中国政法大学开展了卓越领导力学生训练营,为我国的高校大学生训练工作奠定了基础。领导力的训练要与实际活动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很多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领导力培养的重点、核心内容创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实践平台,为青年大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领导素养的锻炼提供了相对应的平台。高校大学生领导力的训练除了要从实际平台锻炼实践能力之外,还要从理论层面出发,以充足的理论知识储备为基础。在领导力课程的开设方面,以西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以边慧敏教授为主的教师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提升”课程,浙江大学以胡孔祥教授为主的教师开设了“大学生领导力拓展与训练”课程,促进了我国青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该类以培养青年大学生领导力为主的精品课程的开设是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范式进行的积极探索。很多高校通过举办领导力讲座创设了领导力交流平台,建立了领导力研究中心,集中高校教育领域的行业专家,从跨学科、跨领域方面开展复合型、综合性、全面型人才培养的培养,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构建了“大学生领导力”微信公众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渠道,通过公众号和线上网络平台多元解读大学生领导力概念、传播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知识,有效推动了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分析
2.1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很多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训练方面展开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在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起步比较晚,现阶段还是处在比较低层次的发展阶段,有些高校缺乏对大学生领导力的正确认知,对自身发展情况认识不足,在大学生领导力课程设置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很多高校都是简单照搬国外成熟的经验,没有结合国内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对相关模式进行创新,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和训练方面缺乏客观、全面的培养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培养定位模糊,缺乏长效机制
大学生领导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高校教育模式不一样,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对高校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解和界定也存在差异。相比西方国家而言,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理论经验,对实践活动进行模仿,缺乏本土化的转化,本土化理论层面的构建和实践平台的构设滞后,培养的目标定位模糊不清。没有结合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和高校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构建适用性强、时效性高的理论基础架构,没有将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培训体系也有待完善。
2.1.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传统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对分离,在我国从事大学生领导力理论研究的人群主要是以在校硕博研究生、研究领导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些领导力研究机構为主,而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活动的锻炼主要是以学校团委、学工处举办的实践活动为主,该模式是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展大学生领导力培样工作的主要形式,这种培养形式的局限性在于理论知识与大学生领导力实践锻炼脱钩,专业的学科背景与专职的师资结构错位,导致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工作缺乏持续的有效性。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自身积极性不高,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和课程应有的实质性作用。此外,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学生领导力实践活动缺乏多元化,单一的实践活动无法有效激发当代大学生参与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想要提高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必须要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元化的方式,并且要以高质量、统一规范的教材为基准,让当代大学生充分意识到领导力培养教育活动的重要性,使学生能明确知识体系的架构,熟练掌握课堂内容的重点、要点、难点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活动相结合,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领导力,促进实践性转化,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得高校能为社会输入更多高质量、综合性、专业性人才。
2.2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有效措施
2.2.1引领大学生树立准确的价值观
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开展过程中首先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当代大学生充分意识到领导力在投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应该明确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将领导力培养模式和体系本土化,以高校思政教育作为载体, 从大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充分挖掘学生潜力,让其明确自身理想与发展方向。领导力本身就是抽象的概念,在领导力培养过程中应该与大学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相互结合好,培养爱国情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迅速变化,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发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体责任感。
2.2.2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多场域锻炼平台
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过程中要整合多方资源,搭建领导力训练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首先,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较为完善的理论知识培养体系,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先进的案例。要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当代社会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具体要求,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在实践锻炼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大学生领导力训练营、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社会责任感意识、集体荣誉感以及交流协作的问题处理能力。此外,要结合更多的师资力量开导大学生领导力课程,通过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重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体系,加强实际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可以与校外机构建立合作,让学生自发组织与联系校外社会活动,让学生以社会人的角色组织策划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来提高领导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锻炼相结合,从全方位、多角度出发,整合多方资源,搭建多场域平台,结合大学生的具体需求构建领导力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婷婷,甘雪红.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5):88-89.
[2]郭慧,常晶晶,罗雪榕,等.基于领导评价体系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116-118.
[3]江苏芬,李仕超.五位一体:构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新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21(20):173-176.
[4]赵宗辉,杨国欣.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策略探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21(2):18-19.
[5]严太华,赖炳根,蒲清平,等.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体系构建的原则与实施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3(8):53-54.
[6]刘厚余,杨国欣.合作学习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中的价值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21(4):18-19.
[7]胡新桥.基于五力模型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探索[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7,37(4):66-69.
作者簡介:
许德芳(1976年1月-),女,汉族,湖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