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畲族贫困山区生态扶贫开发模式研究

2021-04-14雷蕾李益长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开发模式乡村振兴

雷蕾 李益长

摘 要:绿色减贫是可持续脱贫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闽东畲村凭借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努力寻找着独具特色的生态扶贫开发路径。通过对相关案例村寨的调查分析,认为闽东畲村的生态扶贫所采用的现有模式提升了资源开发的效度,促进了闽东畲族贫困山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必须整合并完善相关绿色扶贫开发模式,才能有效推进闽东畲族贫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闽东畲村;生态资源;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乡村振兴

一、研究背景

闽东是重点革命老区和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曾经9个县市中有6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全省最高。闽东自1984年始以畲村为扶贫起点,掀起了全国扶贫工作序幕,由此闽东赤溪畲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经过30多年的扶贫探索,闽东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相关模式于2015年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称为“宁德扶贫开发模式”,现在该模式已具有全国性影响。随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闽东畲族贫困山区开始了新一轮的扶贫开发进程,绿色减贫已成为畲村生态资源开发的最主要工作思路,近几年畲茶、畲药、乡村旅游产业勃兴,极大地推动了畲村扶贫事业的发展。目前,闽东广大畲村积极响应“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精神,通过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努力提升畲族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民族村寨扶贫质量,立足闽东畲族贫困区的区位特点和扶贫实际,发挥畲村绿色减贫的模式优势,确保畲村逐步走向全面振兴。

二、闽东畲村生态资源产业化扶贫开发模式分析

近年来,闽东畲村扶贫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各畲村极力克服自身所面临的问题,运用资源互补原则,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模式,创新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加快生态扶贫步伐。

(一)“县域工厂化”模式

主要指以“古田模式”为代表的通过食用菌绿色产业的县域化发展实现全民脱贫的生态资源扶贫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产业发展过程中奠定的良好基础,形成庞大的产业链如图1所示,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服务等,达到全民就业、创业,以促进域内广大畲村群众摆脱贫困。

1.案例点概况。从本项目组成员对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调研数据来看,古田县的富达、梅坪、溪源里、新建、仕坂、石峰等畲族村,均为典型的食用菌种植村,70%的劳动力均从事食用菌产业,村内70%进城务工的劳动力从事与食用菌产业相关工作,畲民现金收入的60%来自食用菌产业。散居在县域内的畲村群众(古田县共计畲族人口9 000多人)融入了食用菌产业的大开发之中,食用菌产业为带动低收入畲族群众寻找到了脱贫致富的途径,反之,古田县畲民依托这种“县域工厂化”模式将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不断使畲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2.“县域工厂化”模式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以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为例,“县域工厂化”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生产大众化,全县相关从业人员众多,相关畲村70%以上农户从事食用菌产销活动,出现大量食用菌企业或合作社组织,如大桥镇梅坪畲村的“山哈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些企业的食用菌生产已经进入到规模化、体系化阶段,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态资源进行扶贫开发提供了可能如图2所示;二是生产基地化,相关村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全县范围合理布局食用菌生产,逐步形成银耳、香菇、茶薪菇和新特珍稀菌类四大生产基地,促进“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的发展,让贫困人口积极参与产业活动,分享生产福利;三是产品结构多样化,全县食用菌种类齐全,30多个菌类均实现产业化生产目标;四是生产技术专业化,全县已打造出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规模经营格局,人员队伍分工明确,技术入村入户,产品规格有统一标准;五是产品市场国际化,在县域内外形成多层次营销网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努力占据产业开发有利地位。这样,通过规模经济和产业壮大,引领着畲村贫困人口加入生态扶贫开发中,逐步实现脱贫。

“县域工厂化”模式尽管有着诸多优势,但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往往易引起更多的社会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因为社会化大生产中,所谓的乡村能人、企业家、一些资源环境较好的村落等往往占据有利地位,很快变得富足起来,可是这些人群中畲族群眾占比少,许多畲民在县域性扶贫开发中由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未能获取更多的利益,脱贫致富之路相对走得比较艰辛。二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食用菌等生产原材料的大量消耗给环境带来超负荷压力,容易因林木的无节制滥伐,导致包括畲村在内的许多村落生态恶化。特别是对于域内的畲村来说,其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往往比较欠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不稳,发展后劲不足。三是产业结构单一,容易受市场价格影响,一旦食用菌价格回落,畲村菇农的收入将受到极大影响,当生产的产品供过于求时,畲族群众返贫率可能增加。四是劳动力短缺,特别是近年来青年人进城务工,造成劳动力流失,许多畲村产业在地化升级遇到较大困难,产量逐渐减少,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较不利的地位。五是智力与技术资源短缺,自我发展能力差,即由于各类人才储备数量不够多,随着一些产业能人的退出或搬迁,无法适时为畲族贫困山区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资源等等。

(二)“文商旅综合体”模式

“文创+商业+旅游”资源开发扶贫模式,是闽东广大畲村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的有效途径。“文商旅”扶贫模式有助于整合闽东畲村区域文化、人才、资金等各项资源,利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平台优势,并发挥资源集聚效应,积极培育生态文化产业群体,打造畲族文化创意品牌,推动畲乡旅游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间的多元融合发展,让畲族群众快速摆脱贫困。

1.案例点概况。屏南县近年依托自身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古村落文化创意特色产业,坚持走“文创脱贫,文创兴县”之路,探索出了一条“文创+商业+旅游”的扶贫开发路径。在此大背景下,屏南巴地畲村将“四季屏南,乡村有约”乡村文化旅游创意活动等融入县际产业开发之中,该村现有128户683人,村寨古民居众多,景观优美,民俗文化浓郁,当地村民将畲族三月三、祭祖节、闹灯会、民俗舞“火凤凰”、娱神活动等融入旅游业,并与双溪古镇国际残疾人艺术教育中心等合作,引入文创人才,培养当地民俗画家,让部分村民成功转型,画出优质的绘画作品,再通过乡村电商销售,将村寨中的农产品、绘画作品、旅游产品等整合在一起,发展乡村经济和文创产业,走富有组织化的脱贫之路,成效明显。目前,巴地畲村和屏南其他古村合力发展“文商旅”综合开发模式,全县已创建50多家村民艺术空间、艺术画廊,将上百贫困村民蜕变为高收入的优秀画家,“草根画室”遍地开花,同时吸引了大批大中专学生入村开发文创产品,促进了酒店、民宿、写生基地、时尚咖啡屋、酒吧、茶座、餐饮、特色小吃、传统公益等文化旅游配套产业的繁荣。

2.“文商旅综合体”模式的生态优势与面临的问题。“文商旅综合体”扶贫开发模式是闽东贫困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之举,主要通过文化、商业、旅游融合发展,以“旅游+农业”“旅游+文创”“旅游+药膳”等模式,实现文化、商业、旅游价值的共荣共生。其一,可以深度挖掘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以屏南巴地畲村为例,可以逐步完善一系列的文化主题,如闽台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的两岸交流文化、畲族火龙舞戏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明清古建筑为代表的古村落文化、元宵节民俗游园活动为代表的畲族节俗文化,以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摩尼教文化、摄影等。其二,依托旅游景区带动商业发展。凭借“白水洋·鸳鸯溪”旅游资源的辐射力汇集人气,为各项商业活动带来人流,从而促进物资的集聚以及服务、商品的流通,并依托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吸收商业资源入驻村落,“因村制宜”地开发生态资源,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文商旅综合体”,提升扶贫质量,拓展扶贫效度。其三,促进文化、旅游与商品的价值共生。通过文化内涵的挖掘,乡村旅游可吸引更多人气,文化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又有助于打造高品质文化和旅游品牌,助推乡村旅游产业朝着全域化方向发展,旅游、文化、商业所带来的价值在“文商旅综合体”中共融共生,自然而然地实现产业化扶贫目标。

由于历史和地理原因,闽东畲族贫困山区大都地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城镇化水平极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较差,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低收入人群数量多,较大地制约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其一,文化产业创意化意识不强,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到位,产业运行机制不成熟,文化基层单位重事业轻产业,未能打破传统的发展思维,不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资源大量流失,产业分散、规模小、经营策略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其二,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龙头产业培育不足,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规模化产业体量小、科技引领角色不同处。其三,文化产业总体运营状况欠佳,区域品牌保护意识不足,文化竞争力薄弱,经营方式落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其四,许多畲村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幸福生活的追求目标,村里人口大流量流失,没有了相当规模的人力资源支撑,广大畲村的产业兴旺目标将很难实现。

(三)“立体产业”模式

宁德市首先以畲村扶贫为起点,拉开了全国扶贫的序幕。近年来,宁德坚持把发展畲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立体产业,立体扶贫”已成为宁德畲村扶贫开发的新常态。

1.案例点概况。福鼎市磻溪镇赤溪畲村毗邻5A级景区太姥山,全村畲族人口800多人。因其自20世纪80年代拉开了全国性扶贫的序幕而被人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目前该村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党建+旅游”明星村。2018年,该村同宁德市人民政府、杭州金诚集团合作,投资30亿元打造“闽东之光”小镇,力求在当地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激活内生动能,促进该村生态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形成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立体产业”,包括建成畲族文化园,借此推广畲族饮食文化、茶文化、畲族服饰、畲歌畲舞及畲族广受欢迎的体育游艺文化,全方位展示畲乡民俗风情;建成党建论坛、文化交流中心、产业实训基地、观光园等,并将产业发展与扶贫经验相结合向外推广畲村扶贫模式。在各种项目的带动下,赤溪村围绕“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公益扶贫”等,吸引村内外资源,成立“鼎星专业合作社”“耕乐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组建畲村生态资源开发合作小组,做大村寨“立体产业”,共同致富。

2.“立体产业”的优势与面临的问题。以“立体产业”为资源扶贫开发模式,可以发挥贫困山区资源的独特作用,既可以充分整合当地传统文化、生态资源,“缓解人地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1],又可以充分打破时空限制,通过立体式发展模式,节省人力物力,较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同时,“立体产业”兼具生态产业化、产业园区化、园区景区化的特点,把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开发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产业带变绿化带、产业园区变生态园区,促进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同步提升”[2]。总之,“立体产业”扶贫开发有利于提高生态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实现生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扶贫的“双赢”目标,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扶贫观,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立体产业”扶贫的成效存在许多影响因素。首先,关键技术的获得与人才培养问题。“立体产业”对于扶贫开发而言最大的短板就是高投入、高风险,这就需要人们研究出成本少、能耗低并且效率高的资源开发实用技术,培养出具有相应研究开发经验和从事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以便尽快获得并推广“立体产业”的开发经验,才能真正走上产业化扶贫之路,而今畲族乡村流出人口多,村落能人背土离乡,新乡贤培育有待时日,乡村人才培养跟不上现实需求。其次,销售与物流问题。由于受贫困山区地理条件限制,“立体产业”生产的大量产品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品牌打造,产品的加工、销售和物流配送等问题也是阻碍其发展的瓶颈。最后,生态环境问题。立体产业更要考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广大畲村土地资源较为短缺,大规模开发势必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对于闽东畲族贫困山区而言,从现有扶贫实践成果看,生态资源产业化开发是较为成功的模式。但产业化开发一旦与扶贫相联系,就需考虑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的“返贫”问题,以推进相关地区的可持续脱贫目标,遵照“两山理念”,提升生态资源开发和扶贫的效能。所以,针对畲村进行生态资源扶贫开发并逐渐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政府,同时也是全社会应该致力完成的事业,是一项社会化的庞大工程[3]。因此,生态文化资源扶贫开发还应在各地政府的引领下,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完成。

参考文献:

[1]  苗永山.浅析立体农业及其生态优势[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3):124-125.

[2]  张周虎.立体产业立体扶贫——水城县集中力量打好产业扶贫硬仗[J].当代贵州,2019,(25):42.

[3]  孙钊,薛君.生態经济重建对策[J].开发研究,2003,(6):46.

猜你喜欢

开发模式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鼓浪屿音乐旅游发展模式探析
浅谈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基于JSP技术的常用开发模式分析及运用
我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与优化策略
邢台微营销市场前景与开发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