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青年发展统计报告(2020年)

2021-04-14邓希泉周宇香

当代青年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性别比城镇青少年

邓希泉 李 倢 周宇香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

围绕《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青年发展几个重点领域,通过对《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19年》《旅游抽样调查资料2019年》《中国住户调查主要数据2019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9年》《中国法律年鉴2019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2019年》等全国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较,以2018年14~35岁青年发展状况为主要对象,形成《中国青年发展统计报告(2020年)》。需要指出的是,本统计报告的对象主要指中国大陆青年,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青年。

一、青年人口与青年城镇化水平

(一)青年人口数量与占比双双下降,青年性别比有所上升

2018年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9538万,比上年增加530万人。根据对2018年0.82‰的抽样数据未经加权的估算,14~35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29.8%,比上年降低0.9个百分点,为4.15亿人。青年性别比上升,乡村青年性别比高于城镇青年。青年性别比为107.97,比上年提高0.6;全国总人口性别比105.1,比青年人口性别比低2.87。城镇青年性别比为107.6,比上年提高0.4;乡村青年性别比为108.6,比上年提高0.8;乡村青年性别比较城镇青年性别比高出1.0。

(二)青年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并继续高于社会总体水平

全国城镇化率为59.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城镇青年26224.0万人,比上年减少691.9万人,其中城镇男青年13592.7万人,比上年减少332.1万人,城镇女青年12631.5万人,比上年减少359.6万人。乡村青年15306.5万人,比上年减少423.9万人;其中乡村男青年7968.4万人,比上年减少192.7万人,乡村女青年7337.7万人,比上年减少232.1万人。全国青年城镇化率为63.1%,与上年持平,比全国城镇化率高3.5个百分点。男青年城镇化率为63.0%,女青年城镇化率为63.3%。

二、青年发展十个重点领域的主要进展

(一)青年思想道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取得明显进展。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类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效果,确保学分和课时足额到位。高校思政课每年完成学分为13学分,其中,本科生和专科生每年都完成4学分,硕士研究生每年完成3学分,博士研究生每年完成2学分。初中阶段一般开设“思想品德”或“道德与法治”课程,初中阶段总课时约296~381节;多数省份高中思政课必修学分为8学分,每学分为18课时,思想课的课时占普通高中毕业学分中必修学分的6.8%。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必修课为每学期36课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工作不断推进,6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27种文科专业课教材获得全面系统修订,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师实现了较大规模培训。思政理论课教材质量、思政理论课老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效果都有较明显提升。

广大青年积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了解。教育部组织31个省份70万名大学生、14万个团队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思政课活动,积极运用“滴灌式”“浸润式”“体验式”等多种教育模式提升青年思想道德水平。在“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423万人次的现场观众和网上展览馆突破4亿次点击浏览中,青少年是其中的重要群体。“青年大学习”活动引导青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上浏览量超过8.58亿人次。各级共青团广泛开展“改革先锋进校园”和青年宣讲等线上线下主题活动,举办宣讲报告会38万余场次,超过7500万人次直接参与。“青春喜迎十九大·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成就宣讲、主题团日活动50万余场,近1亿人次参加。青少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热潮不断拓展,“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取得较明显进展。

(二)青年教育

教育环境不断优化,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1%。学校数量不断增多。全国共有学校51.88万所,比上年增加0.50万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初中学校、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分别为21.38万所、5.20万所、2.43万所。在校生规模继续扩大。全国在校生2.76亿人,比上年增加539.4万人,其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在校生分别为10339.25万人、4652.59万人、3934.67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245.56万人、210.52万人和减少36.32万人。专任教师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专任教师1672.85万人,比上年增加45.96万人,其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分别为609.19万人、363.90万人、181.26万人、83.35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14.70万人、9.03万人、3.86万人和减少5677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为81.7%、99.95%、102.6%、94.2%、88.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教育公平取得明显进展。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3067亿元,其中,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改善工程中竣工校舍面积在年末已达规划建设面积的98.3%,教学设施设备采购完成99.7%。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424.04万人,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国家专项、地方专项和高校专项三个专项招生计划规模,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18年的10.38万人,累计达到47.84万人。地方师范生免费教育持续推进,全国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学费补偿和国家贷款代偿等方式,每年吸引4.1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特岗计划”持续推进,目前已招聘28万名农村特岗教师,覆盖中西部22个省(区)1000多个县30000多所农村学校,另有10个省份配套实施本省份的地方特岗计划。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从学前至研究生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建立。2007—2018年,全国累计资助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阶段学生(幼儿)9.7亿人次(不含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和营养膳食补助)。

高等教育全面稳定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增长。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比上年增加5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即将由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63所,比上年增加32所,其中,本科院校、高职(专科)院校分别为1245所、1418所,比上年分别增加2所、30所。研究生培养机构共计815个,与上年持平。研究生招生85.8万人,比上年增加5.2万人,其中,招收博士生、硕士生分别为9.6万人、76.2万人。毕业研究生60.4万人,比上年增加2.6万人,其中,毕业博士生、毕业大专生分别为6.1万人、54.4万人。在学研究生273.1万人,比上年增加9.2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生、在学硕士生分别为39.0万人、234.2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91.0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毕业生753.3万人,比上年增加17.5万人;在校生2831.0万人,比上年增加77.4万人。

青年文化素养继续提升,青年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为13.0%,粗文盲率降至4.9%。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6年,比1982年的5.2年增长近80%;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6年。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48.2%,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以上,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技工院校招生实现两连增,毕业生就业率达97.6%。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获得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2个优胜奖,奖牌榜和金牌榜均居首位。

(三)青年健康

青年营养健康和体质健康水平有较大提升。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得到不断强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和比例日益增高。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6.6万人增至65.3万人,中小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率由68.6%增到89.6%,体育器械配备达标比率由72.9%增至94.6%;学生体质达标测试合格率为91.9%,比2016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学生体质良好率和优秀率分别为24.4%和6.2%,分别比2016年提高2.5个和1.6个百分点。

青年心理健康的制度建设不断深化,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有较大改进。《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每校至少配备2名。88.1%的高中阶段学校拥有心理辅导室。青年自杀率低于全国居民总体自杀率。

(四)青年婚恋

全国适龄青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6.3岁,适婚男性青年初婚年龄晚于女性,适婚男青年、女青年初婚年龄分别为27.1岁、25.6岁。适龄青年结婚登记人数为1523.2万人,比上年减少85万人。男性适龄青年结婚登记人数为743.3万人,比上年减少41.1万人;女性适龄青年结婚登记人数为779.9万人,比上年减少43.9万人。青年户主率(17.5%)低于总体人口户主率(31.6%)。男青年户主率(25.6%)远高于女青年户主率(9.0%)。女青年、育龄妇女生育率分别为69.8‰、44.0‰,比上年分别降低3.7个、3个千分点。城镇女青年生育率为66.2‰,比上年下降6.4个千分点;乡村女青年生育率为76.2‰,比上年下降2.9个千分点。与乡村相比,城镇女青年生育率较低,下降程度更大。

(五)青年就业创业

青年就业人口在全国就业人口中所占比重微弱下滑,是高学历就业人口的主体。全国就业总人口7.76亿。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比上年增加95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34167万,比上年减少1011万人。16~34岁就业青年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4.0%。就业男、女青年分别占全国男性、女性就业人员的33.8%、34.3%。16~34岁城镇就业青年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38.7%。就业青年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人数,分别占全国就业人员相应教育程度的53.8%、57.1%、58.0%、52.0%。青年是高学历就业人员的主要构成,城镇就业女青年在女性城镇就业人员中的高学历优势更加明显。

青年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大学生创业和青年返乡入乡在乡创业成为新时尚。我国日均新设企业1.8万户,各类市场主体日均新增5.9万户,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青年创客和青年创业者。在首次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青年创业者有758.0万人,比上年增加41.9万人;在2014—2018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大学生创业者达297.5万人,年均增长9.2%。“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8万余个项目、30余万名青年参与。全国2278所高校的26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上届的1.7倍,占在校生人数的9%。

城镇失业青年约占城镇失业人口的一半,失业主要原因是毕业后未工作、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和料理家务。16~34岁城镇失业青年占城镇失业人员的48.9%,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失业男、女青年分别占男性、女性城镇失业者的50.7%、47.6%,比上年分别降低0.7个、1.4个百分点。从失业原因看,16~19岁城镇失业青年的主要失业原因是毕业后未工作(50.8%)、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19.6%)、正在上学(18.6%)。20~24岁城镇失业青年的主要失业原因是毕业后未工作(55.8%)、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24.3%)、正在上学(6.4%)。25~29岁城镇失业青年的主要失业原因是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46.6%)、料理家务(19.4%)、毕业后未工作(16.3%)。30~34岁城镇失业青年的主要失业原因是因个人原因失去工作(47.9%)、料理家务(31.7%)、因单位原因失去工作(10.1%)。

(六)青年文化

旅游日益成为青年的生活方式,青年是新型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全年国内旅游出游人数55.39亿人次,比上年增加5.38亿人次;出游率为402.8%,比上年提高41.2个百分点。国内旅游出游的城镇青年、农村青年人数分别为17.96亿人次、5.44亿人次,比上年分别增加1.7亿人次、0.7亿人次。城镇游客每次出游人均花费1646.6元,15~24岁、25~34岁城镇青年游客每次出游人均花费分别为1675.0元、1744.3元,高于城镇游客平均水平,比上年分别提高342.3元、274.5元;农村游客每次出游人均花费954.9元,15~24岁、25~34岁农村青年游客每次出游人均花费分别为1066.5元、1088.9元,高于农村游客平均水平,比上年分别提高85.8元、194.3元。从新型文化消费情况看,“58同城”旗下二手商品交易平台转转2017年交易额达258.49亿元,用户数突破1亿人,其中“90后”人群占比超过56%。第二代城镇人口逐年增加并成为当前的消费主力,“90后”“00后”“10后”城镇新出生人群持续增长,作为新时代消费主力的青年群体,其物质财富更丰富,更乐于尝试新事物。

青年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加大,青年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社会公开征集“中国精神·中国梦”主题文艺创作工程13项和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59个;在1082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40岁以下的青年为7名。共青团全年新联系1.2万名网络作家、独立音乐人等领域青年骨干。

青年文化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青年人均阅读量有所提升。全国文明办扎实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过去8年累计建设16536所。全国各类文物机构共举办陈列展览27919个,接待观众12.24亿人次,其中,18岁以下青少年2.97亿人次;博物馆总数4918家,年接待观众10.44亿人次。从阅读情况看,青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6.62本,比上年高出0.38本。青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4.10本,比上年增加0.78本。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86.4%,比上年降低4个百分点;课外图书的阅读量为11.56本,是未成年人中阅读量最大的群体。

(七)青年政治参与

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青年的时尚生活方式,青年在积极助力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自身的社会融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成立25周年,使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青年的时尚生活方式和社会融入的重要载体。以志愿服务理念的培育和传播为重点,突出诚信文化弘扬,开展“诚信点亮中国”全国巡回活动,遴选产生首批8000名全国青年守信联合激励对象。共青团组织选派1.83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中西部地区开展基层服务,累计有22.4万名青年在2018年春运期间提供志愿服务767万个小时。20个省份围绕《关于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出台配套政策,地市级以上购买服务资金达8.6亿元,覆盖、服务青少年1200万人次。青年积极参与和服务扶贫攻坚重点工作。

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日益成为常态。青年踊跃参与各类民主选举和参政议政活动,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建设进程中发挥更积极作用。35岁及以下青年中共党员2211.6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4.4%。全年发展青年党员164.4万名,比上年增加3.1万名,占新增党员的80.0%。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35岁以下青年代表有120名。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不断深化,共青团的政治引领和服务青年能力不断增强。各级团组织共有357.9万个,共青团员8124.6万名。共青团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团建,新增独立建团非公企业3万余家,发现和联系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青年社会组织10余万家;分别制定中学、高校、职业院校、农村和街道社区等领域的基层团组织工作条例,逐级督导推动落实,有效促进青年社会组织和新兴青年群体的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青年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青年在不断扩大的对外交往中实现更好的国际参与。越来越多的青年出国旅游、学习、工作,国际交往范围和幅度不断扩大。出国留学66.21万人,比上年增加5.4万人;学成回国51.9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继续拓展,青年是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的主体力量,100多万名中资企业员工在海外机构工作。其中,因对外承包工程而在外国工作的39.07万名,比上年增加1.39万名;因对外劳务合作而在外国工作的60.61万名,比上年增加0.38万名。先后向亚、非、拉、欧和大洋洲累计71个国家派遣以青年为主体的医疗队队员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连续18年选派志愿者,到塞舌尔、柬埔寨、圭亚那等23个国家开展40个领域的志愿服务。

(八)青少年权益

未成年人权益维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建设进展明显。在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统筹下,202个县区开展“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试点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负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第九检察厅,在青少年司法保护机构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教育部发出史上第一份检察建议书,建议积极推动幼儿园、中小学校园安全建设;教育部随即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预防性侵害学生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措施。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未成年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要求牢固树立特殊保护、及时救助的理念,对特定案件中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应当依职权及时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根据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未来发展需要,给予特殊、优先和全面保护,全年共建立“一站式询问”办案区323个。最高人民检察院、共青团中央共同签署《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建立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服务中心,发动青少年事务社工、社会组织承接诉前社会调查、组建合适成年人队伍、建设观护基地等工作。“青少年12355”服务程序进行了创新研发并有效嵌入新媒体平台,为青少年提供线上法律服务。共青团与民政部门合作,在40个城市的12355青少年服务台试点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专线。

未成年人全面综合的司法保护工作继续推向深入。坚持零容忍力度,依法从严从快审查逮捕、审查起诉,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力度,共批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0005人,起诉50705人,比上年分别增加6205人和7305人,其中起诉人数同比上升6.8%。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司法保护,共批捕侵害留守儿童犯罪案件1865件2259人,起诉2233件2808人。严厉打击危害校园安全犯罪,批捕校园暴力犯罪案件1720件2785人,起诉2625件4590人。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基地建设取得较明显进展。2018年3月宪法修正案通过后,教育部举办第三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在线学习的学生达到14.3亿人次,产生了参加相应学段考试且成绩合格的4064万余名“宪法小卫士”。公安部持续深入推进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开发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近7000万学生注册学习,27万所学校1.44亿学生接受禁毒专题教育;在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设立100支青少年禁毒防艾宣传实践团队。共青团中央联合司法部开展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网上普法大赛,网络访问量为105万人次;共青团中央联合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拍摄6集专题片《呵护明天》,聚焦青少年权益热点问题;全国建立法治教育基地3.2万多个,96.5%的中小学校配备法治副校长或辅导员,其中,全国四级检察院1796位检察长、2.7万名检察官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

未成年人犯罪不捕率、不诉率、附条件不起诉率持续提升。青少年罪犯为281860人,比上年增加38585人;占罪犯总数的17.0%,与上年持平。其中,不满18岁的罪犯为43038人,比上年增加8673人;18~25岁的罪犯为238822人,比上年增加29912人。从案件类别看,侵犯财产罪(91717人)、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2836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40196人)、危害公共安全罪(29100人),在青少年罪犯人数中占比分别为32.5%、25.8%、14.3%、10.3%,总计占83.0%,表明这四类案件是青少年罪犯所犯案件的主要类型;与相应案件的总体情况相比,青少年罪犯在相应四类案件总数中占比分别为24.5%、18.3%、21.9%、8.7%,前三种案件类型超过青少年罪犯在罪犯总人数中的平均占比,表明前三种案件类型是青少年罪犯更集中更凸显的方面。坚持“少捕、慎诉、少监禁”,为涉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预留通道,努力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对涉嫌轻微犯罪并有悔罪表现的未成年人,不批捕15205人、不起诉8332人、附条件不起诉6959人,同比分别上升6.9%、13.8%、16%;应当依法从严惩戒的,批捕29350人、起诉39760人,同比分别上升4.4%、下降8.8%。

(十)青年社会保障

青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职青年社会保障水平日趋向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9.4亿人,比上年增加274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13.4亿人,比上年增加1.68亿人。残疾青年受教育机会不断扩大,受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机会增多。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共2152所,比上年增加45所;招生12.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在校生为66.6万人,比上年增加8.7万人。高等教育学生中残疾人学生为31443人,比上年增加3024人;其中,研究生为483人,比上年增加69人;普通本专科为25941人,比上年增加2850人。残疾考生达到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的人数为11832人,录取11154人,比上年增加336人;录取比例为94.3%,比上年增加16.7个百分点。在中等职业学校方面,接受残疾学生的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共计133个,比上年增加1个;招生7010人,比上年增加1399人;在校生为19475人,比上年增加6507人;毕业生为4837人,比上年增加1336人;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1199人,减少603人。城乡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6.7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就业情况呈现出整体缓慢增长与城镇就业和培训人数下降杂呈的复杂特征。

三、青年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青年发展呈现整体性明显进步,但存在明显的不足和短板,尤其是青年发展中的一些焦点、难点、热点和老大难问题仍然突出,需要采取更有效措施来推动解决。

(一)充分预防青少年近视工作

2018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排名世界第一。其中,初中生、高中生近视检出率分别为71.6%、81.0%,比2014年分别增长2.9个、4.5个百分点。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2023年的近期目标和2030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的防控措施。在推进相关措施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消化青少年近视检出率的已有存量,充分估计现有青少年近视问题的不可逆转性,青少年课业负担、手机电脑等带电子产品普及而造成青少年用眼过度的延滞效应,以及青少年用眼不卫生、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间仍会加剧青少年近视问题的现状,预防青少年近视是一项长期攻坚战。

(二)加大青年婚恋生育成本分担

2018年,全国平均初婚年龄为29.1岁,比上年推迟0.5岁,30~35岁大龄青年未婚比例为11.7%,未婚青年性别比达到138.2,比上年升高3.5;乡村、城镇未婚青年性别比分别为148.0、132.7,比上年分别升高4.7、2.9;乡村大龄未婚青年性别比高达289.5,城镇大龄未婚青年性别比为168.9。这表明未婚青年人口中性别比失衡更为严重,青年尤其是乡村青年仍面临严峻的“婚恋难”“婚姻挤压”等问题。未婚青年比例增高、未婚青年人口性别比偏高、婚育年龄推迟与青年人口生育率下降等问题交叉累加,进一步加大青年在婚恋生育方面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以及由此带来的婚恋压力、抚养压力、工作压力、工作与家庭的平衡压力。对于不断增加累积的发展压力,由青年及其家庭承担绝大部分婚恋生育成本的现象亟需改变,各级政府宜出台更多惠及青年婚恋生育的政策措施,适时推出生育补偿的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更多承担青年在婚恋生育方面的经济成本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

(三)以青年优先发展原则完善青年体面工作和生活的制度设计

16~19岁、20~24岁、25~29岁、30~34岁城镇就业青年周平均工作时间分别为48.3小时、46.8小时、46.6小时和46.8小时,均高于城镇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6.5小时)。大部分城镇失业青年中的高学历占比有所增加,且大幅高出城镇失业人员中的高学历占比(27.3%),呈现年龄段越低高学历占比越高的趋势。因此,要关注青年的工作压力并切实贯彻青年优先发展原则,从制度设计上不仅要解决青年有业可就的问题,更要促进青年的体面就业和体面生活。建议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维持最低限度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工资标准,在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基础上,适时推出所在地区、城市的维持最低限度体面工作生活的工资标准,通过青年尤其是职业青年的体面工作和体面生活来促进全面的青年发展。

猜你喜欢

性别比城镇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韩国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