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阐释
——以伊犁州博物馆为例*

2021-04-14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2期

邓 娟 王 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①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脉,也是我国自秦汉以来就已基本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独特优势。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始终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发展,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大家庭。新疆广袤的大地上留下的大量文物古迹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最佳印证。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②,要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博物馆作为集收藏、展示、教育、传播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文化润疆作用,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有关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科普、艺术欣赏、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研究对象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有关博物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例如,单霁翔认为,德育教育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③邓怡提出,高校专题博物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弘扬爱国主义、构建校园文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堂三方面;④宁文晓、程舒伟认为,要深挖高校博物馆潜在的思政元素,使高校博物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⑤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方面发挥作用;张丽认为,博物馆教育环境符合道德教育人文要求,基于内容为道德教育提供认知基础,教育方式激发培育道德情感。⑥

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和载体,学界目前的研究较为广泛。其中,孟凡东、王占斌认为,共同历史、共同文化、共同记忆、共同荣辱、共同发展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⑦纳日碧力戈、李鹏程提出,中央领导高层、各地方领导中层、学界、民众四方要上下齐心,强调中华文化认同是“根、魂”,要依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⑧青觉、徐欣顺认为,在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多要依靠情感政治与情感供给;⑨李尚旗、郭文亮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路径在于强化对中华民族历史的正确认知与认同,进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⑩赵刚则认为,可以通过调控民族政策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张立辉、许华峰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条路径论述如何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蒋文静、祖力亚提·司马义不仅从象征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三个逻辑层次分析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也立足学前和小学启蒙情感、初中强化共同认知、高中及中专增强价值观认同、大学知行合一践行共同体意识四个阶段分析了学校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现路径,指出通过参观博物馆、历史故居、参与相关社会实践等途径,能有效培养青年学子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博物馆为依托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博物馆传播研究内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伊犁州于2017年年底成功申报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示范区创建工作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积极探索伊犁州“多元一体”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工作机制。通过有形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以及文化培训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以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为服务载体,借以凝聚文化所蕴含的无形的精神力量,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进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结合伊犁州博物馆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进一步探索分析博物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从而为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拓宽实施路径。

一、 博物馆文物藏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内容支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历史上中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往交流交融的认同,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命运共同体认同。关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郎维伟等认为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并指出历史是形成认同的依据;哈布瓦赫在其开创的集体记忆研究中指明了记忆与认同的关系;保罗·康纳顿也曾进一步指出,“任何社会秩序下的参与者必须具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对过去社会的记忆在何种程度上有分歧,其成员就在何种程度上不能共享经验或者设想。”正因为如此,歪曲、篡改历史成为民族分裂分子借以混淆视听的惯用手段。正确认识和了解中国历史、新疆地方史,加强各族干部群众的历史教育,对于增强各族干部群众“五个认同”,提高其与民族分裂势力作斗争的能力,更加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单雯翔曾评价博物馆是“生动的百科全书”和“实物的图书馆”。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从收藏文物开始的,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基础,也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博物馆具备的资源优势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充足条件。

首先,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资源保障。哈布瓦赫认为,了解过去主要通过象征符号、仪式研究以及史志和传记。历史文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符号资源。以伊犁州为例,自西汉以来,伊犁各族人民共同见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远嫁乌孙、成吉思汗西征、乾隆讨伐准噶尔叛军、伊犁将军戍边治疆、锡伯军民西迁戍边、林则徐治水、左宗棠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等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目前伊犁州有不可移动文物1357处,全州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涵盖最早始于青铜时代的奴拉塞铜矿遗址和近现代的三区革命政府旧址;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包括春秋战国也什克里克山南麓岩画群、1973年的灯塔牧场知青点旧址等;自治州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晋别克能萨依墓群、1948年艾合买提江新华西路旧居等;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94处。伊犁州直博物馆(纪念馆)10座,共有馆藏文物7129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2件。这些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充分证明了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开拓者与建设者,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多元文化。

其次,特定地点及建筑古迹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记忆。阿莱达·阿斯曼认为,地点能够成为回忆的载体,对于文化记忆空间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体现了一种持久性,这种持久性比起个人的和甚至以人造物为具体形态的时代的文化的短暂回忆来说都更加持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为巩固西北边陲,清政府设立“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伊犁河北岸兴建一座新城,乾隆皇帝钦定城名“惠远”,作为伊犁将军的驻地,惠远城由此成为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政管理中心。惠远城于1871年沙俄侵占伊犁时被毁,1881年清政府收复伊犁后在原惠远城北15里处再建新城。惠远古城及伊犁将军府遗址是中央政权对新疆实施行政管辖的重要物证,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惠远古城历史陈列馆以伊犁将军府遗址、惠远古城遗址为基础,陈列展现了惠远城的历史发展、形貌布局,以及伊犁将军的军政治理。讲解了林则徐带领各族人民修建“湟渠”的历史功绩。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历史史实在建筑古迹、档案文献、博物馆藏品、民众口述史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

最后,当代成就展示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体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条件既有历史的情感记忆成分,也有当下的创举成就部分。伊犁州各博物馆均设有当代地方成就展,收集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疆的工具物品、影像资料,让参观者深刻领会祖国如今繁荣昌盛的局面是各族人民一起奋斗得来的。

二、博物馆场馆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载体平台

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是国家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载体,也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场所依托。因此,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国家201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详细规范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其具体要求有四点:一是要求实现农村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整合和互联互通;二是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三是注重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机制;四是强调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建设。在终身教育理念日益兴盛的时代背景下,游离于传统国民教育体系之外的博物馆愈发得到关注,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也逐渐成为其核心职能,进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优质平台依托。

首先,博物馆场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空间场地。博物馆作为一个教育场域,将藏品及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作为主要教育内容,挖掘生动丰富的学习内容,创造优美舒适的教育环境。依托场馆空间,博物馆能够开展与自身主题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运用其历史内蕴与馆藏资源结合新疆地方史开辟青少年“第二课堂”,目前已发展成为伊宁市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量的中小学生、大中专学生前去参观学习,实现了馆校合作,优化了教育效果。

其次,博物馆的组织管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在顶层设计方面,伊犁州先后印发《自治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规划》《自治州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对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完善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分工明确”的工作机制。伊犁州各博物馆通过组织学习《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新疆若干历史问题研究座谈会会议精神,保障博物馆作为文化输出机构的建设方向,真正实现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声,推动博物馆在引领各民族团结进步、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馆内制度而言,伊犁州各博物馆完善免费开放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条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建设互通互联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立群众文化反馈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以效能为导向,建立绩效考评制度,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在文物保护方面,伊犁州文博行业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形成文物保护、利用和服务社会的良性运作模式。

最后,博物馆科学研究职能确保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依托馆藏资源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博物馆通过典藏和展示文物藏品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对文物藏品背后历史事实的研究、挖掘和讲解,实现对公众的社会教育。博物馆还是以实物资料为核心的知识信息交流中心,以文物藏品为媒介实现与各类专业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合作。如,霍城县惠远古城成立伊犁将军文化研究会,并与北京市社科院满学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定期召开研讨会,推动对伊犁将军、惠远古城等文物古迹的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

三、博物馆浸润式体验激发受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鸣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情感激励在精神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对特定对象产生的认同感与亲切感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影响重大。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积极情感因素的参与比单纯的理论教育更具有说服力,个体成员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过程及当下团结一心、守望相助的社会事实产生情感体验之后,会形成理论上的认可和实践中的践行,各种要素才会进一步被激活、被整合,进而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首先,博物馆通过实物展出为受众创造由直观的感性欣赏生成理性认识的条件。举办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主要活动形式,博物馆陈列以鲜明生动的实物形象,精心设计的陈列方式,辅之以数字化的声光影像,为观众提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视觉盛宴。与此同时,通过科学的内容展示以及优美的情节陈述,能够充分调动受众情绪,与之共情,借此帮助受众认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脉络。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民族博物馆分三个主题,即“锡伯族历史——从大兴安岭走来”“锡伯族近现代史——百年风云”“锡伯族民族民俗——走进锡伯人”展现锡伯族西迁戍边的历史,博物馆通过大量珍贵的文物、图片和雕塑等艺术品,并辅之以沙盘模型、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再现锡伯族官兵及百姓从东北大兴安岭跋山涉水来到新疆伊犁察布查尔的历史过程,展示了锡伯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其次,博物馆不只以静态、理性的形式呈现文物藏品,还通过浸润式体验调动受众的情感和情绪,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让其感知历史文化。一是博物馆通过设计一些场景帮助受众深度体验和感知历史文化。如,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锡伯族民族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设置射箭场所,让游客亲身体验锡伯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入了解箭乡文化;肖尔布拉克酒文化博物馆在馆内设计酿酒生产线,把白酒制曲、酿造、晾晒、装瓶等完整的生产环节直观展示给参观者,借此让参观者亲身感受各族职工在生产线上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劳动场景。这些场景设计、互动环节大大提升了博物馆展览活动的趣味性。二是博物馆与周围建筑群落、社区环境相互融合,增强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如,伊宁市六星街民俗文化陈列馆、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以俄罗斯族文化为主要特色,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回族等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发展,拥有多民族艺人组成的手风琴表演乐队,鲜活地呈现了伊犁州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文化实践事实。三是博物馆以多民族组成的讲解员讲述多姿多彩的当地历史文化,展现中华文化多元荟萃。伊犁州各博物馆注重培养各民族优秀讲解员,塑造多元文化的人员载体,以提升全国各地参观者对绚丽多姿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认知与情感认同。

最后,志愿者服务为受众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实现教育对象的主客体互换创造条件。依据伊犁州制定的《伊犁州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伊犁州各博物馆规范文化志愿者管理,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激励反馈机制,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伊犁州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成员主要由当地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学生自愿报名组成,广大青少年通过在博物馆开展志愿讲解活动,不仅系统学习了展品蕴含的历史知识及主题展览内在的知识体系,还通过深入表述展览内容,在与受众达成共情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情感教育,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隐性教育实践。

四、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范围

博物馆是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非营利机构,依托历史文物的知名度,博物馆以其知识性、权威性在公众中拥有较高的影响力。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是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呈现社会风貌、集体记忆的“城市客厅”,一些地方的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和发展甚至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博物馆品牌彰显文化影响力。伊犁州是新疆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最多、文化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伊犁州的博物馆、纪念馆群落现已逐渐成为伊犁州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资源,成为旅游线路上的地标与亮点,是当地对外展示新疆民族团结、和谐繁荣的“文化窗口”。傅才武指出,文旅融合是基于国家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目标而融合,由民族文化历史遗产和现代生活场景组成的文化空间及象征符号构成旅游目标吸引物。伊犁州各博物馆与地域文化、自然风光有机组合,依托其文化影响力吸引了众多游客,进而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传播范围。

其次,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博物馆拓展传播路径。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伊犁州制定《伊犁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关于引导和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初步建成可以提供全州文化、旅游服务及场馆(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及旅游景点等)基本信息、活动发布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伊犁州“文旅云”平台。伊犁州“文旅云”平台设有文旅资讯、非遗文化、数字展厅、文化直播、场馆预订、书香伊犁、文化慕课、文化志愿者等模块,满足大众一站式、全方位获取相关公共文化和旅游信息资源的服务要求。以伊犁州“文旅云”平台为依托,通过整合各地方特色资源库,实现全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字化服务,为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文化资源服务。伊犁州各博物馆则依托“文旅云”平台,不断完善数字化资源建设,依据自身特色充实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从而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创新的路径平台。

五、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策略思考

博物馆作为极具时代特色的历史文化汇聚地,始终伴随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而变化,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革新。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写入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由此可见,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是对当下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的回应,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需要。伊犁州各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中虽然成效显著,但还须总结经验、学习先进,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

首先,要持续加强基础性工作,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资源,藏品的收藏、研究和展示是博物馆的主要工作,也是博物馆的重要标志和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显著特征。除藏品本体的基本信息外,藏品还需具备必要的研究资料,包括藏品所反映出的更深层次的自然与历史文化信息等,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才能充分发挥其传播功能,服务于陈列展览和社会教育工作。如果藏品缺乏充足的研究资料,则难以向公众进行展览与释读。此外,藏品数量过少、背景不清、研究不足、品种单一,都难以支撑陈列展览,无法满足博物馆开展直观教育、传播历史文化信息和提供审美欣赏的需求,离开历史变迁“物证”的陈列,博物馆将失去其最有价值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博物馆还需注重对当代藏品的挖掘和开发。当前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史进程的关注度较高,而对当代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创举研究不足,博物馆有关主题的陈列布展也存在这一倾向。为此,新时代博物馆的基础建设还应注重挖掘和陈列能够体现当代社会发展成就的藏品。

其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在信息化时代,受众需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以往单向传播的教育模式和资讯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大众对知识的探求,这就需要博物馆采取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个性化的教育形式以及趣味化的工作语言,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博物馆要利用藏品、展品资源开展形式多样、效果直观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例如,博物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形式可以围绕藏品和陈列展览开展讲解、演示,以及咨询、教学、讲座等活动,也可以借助家庭活动日、手工作坊、夏令营研学、情境剧目等组织教育活动。博物馆应始终坚持以满足各族群众需求为立足点,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服务,积极创造学习的氛围互动和对话的条件,提高各族群众参与的自觉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成为博物馆教育传播文化的接受者。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博物馆设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也应该有所不同,要加强博物馆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与学校、企业、社区开展合作积极探索新型教育互动模式。

最后,提升博物馆品牌建设,拓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传播范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伊犁州各博物馆不仅要加强东西部地区博物馆馆际交流,学习对口援建江苏省博物馆行业的先进经验,要立足新疆与多国接壤、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贯彻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建设发展原则,推进博物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进而提升博物馆的权威性、影响力,助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

六、结论

“文化润疆”的灵魂在于“润”,即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通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逐渐将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为个体自觉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博物馆作为一个知识场域,依托历史文物等珍贵藏品,通过富有内涵、灵活多样的陈列叙事,无声展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发展绵延,唤醒受众的内心情感,帮助受众实现身份追溯,进而增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使特定时空形成的深层次内心体验和认知对行为主体的实践具有持久影响力。总之,博物馆作为国家社会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以包括建筑艺术、藏品展示、主题陈列、互动体验、优质服务等多种隐性教育形式,回应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要求,是做好文化润疆工作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注释:

①《习近平春节前夕赴陕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EB-OL],http://data.people.com.cn/rmrb/20150217/1.

④邓怡:《试论高校各类专题博物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年第2期,第123~126页。

⑤宁文晓,程舒伟:《高校博物馆思政第二课堂实施路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183~188页。

⑥ 张丽:《试论博物馆教育与道德教育》[J],《东南文化》2015年第1期,第121~126页。

⑦孟凡东,王占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第36~42页。

⑧纳日碧力戈,李鹏程:《四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1期,第1~6页。

⑨青觉,徐欣顺:《新时代边疆稳定发展的情感政治学研究——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路径分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9年第1期,第6~8页。

⑩李尚旗,郭文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期,第62~66页。

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