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

2021-04-14石枚鑫

新疆社科论坛 2021年2期

张 慧 石枚鑫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中国已经全面迈入新的历史方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民族关系也随之不断涌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考察民族地区的实际工作,科学研判当前民族关系发展大势,敏锐洞察国情、社情、民情,与时俱进提出完善民族团结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重要论述。深入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是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理论精华与历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民族团结的理论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民族观的基础上创建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资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内容是假借上帝的名义,赋予上帝意志决定论以合法性,主张“优等民族”与“劣等民族”之间生而不平等,号召个体必须服从教皇的安排,不得违背命运的安排。在“民族优越论”观念统治下,“资产阶级为了用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极力抹杀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企图用资产阶级的私利代替全民族的利益”②,为资产阶级推行民族剥削提供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认可并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在探讨如何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和方式中系统研究了民族问题,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包含各个民族的无产阶级),重点强调阶级社会内部利益的异质性,主张以消灭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为目标,倡导“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联盟”③,等到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关系一旦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也随之消失,进而团结各族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共同实现共产主义。立足帝国主义时期的俄国实际,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民族团结理论的观点,针对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暴露的尖锐矛盾,列宁深刻指出:“各民族的无产者尽可能更紧密地团结起来,因为没有这种团结,反对这些压迫的斗争就不可能取得胜利。”④意识到经济发展对维系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列宁不仅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还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图用消灭事实上不平等的方式,达到民族团结的目的。斯大林对民族分裂危害的认识十分深刻,他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指出,要将工人阶级紧密团结在一起,以遏制民族主义浪潮对民族关系的打击。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仰者、追随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核心要义的同时,创造性地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特点和实际,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将民族团结嵌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并使其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形成了反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民族团结理论。毛泽东同志把民族团结视为攸关革命成败的大事,他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站在生产力标准的高度看待民族问题,他明确,“只有这件事办好了,才能巩固民族团结”⑥,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丰富和发展了民族团结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三个离不开”思想,进一步明晰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及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胡锦涛同志遵循民族工作领域呈现的新特点,明确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即“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21世纪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提出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基本前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为思想根基,以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政治保证,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制度保障,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旨归的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逻辑起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涵盖中华民族的历史源流,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⑦的生活智慧,到“万夫一力,天下无敌”⑧的治理理念,团结统一、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始终被视为中华民族“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⑨。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在“泰纳演讲”(Tanner Lecture)中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后来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赞同:“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交错杂居、兼收并蓄、相互依存、相互亲近的多元一体格局。”⑩正确认识中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多民族既是中国一大特色优势,又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更是促成民族团结的前提和理据,对于形成维护统一、尊重差别的的价值趋向意义非凡。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思想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在各民族之间搞毫无差异的大一统,也不是要消除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多元性,而是要在尊重差异和保持多样的基础上发扬各民族的活力与智慧,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必须牢牢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团结的本质是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四个认同”到“五个认同”,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内涵。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增强“五个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的前提旨要。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促使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必须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践履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条件,必须自觉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夯实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为民族团结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政治保证: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取得民族工作成功和助力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拥有举旗定向的政治定力和统揽全局的领导力,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重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御外侮,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争取到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在社会主义事业因“苏东剧变”受到打击和挫伤且面临国际舆论的危机与挑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勇于化解风险,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矢志不渝坚定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促使我国在世界民族关系跌宕起伏中稳步前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民族政策,妥善处理民族问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团结之路,推进我国民族团结事业行稳致远。

囿于地理位置、历史遗留及其他一些因素,我国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谙经济发展对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多次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国家将中央政策、发达省市的对口支援与民族地区自身努力奋斗结合起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凝心聚力扶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改善医疗、促进就业、完善基础设施;针对民族地区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特困人口,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深化对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力度和强度;坚持把政策动力与内生动力结合起来,促进民族地区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深度融合,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坚实基础。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解决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构成。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大杂居、小聚居”民族分布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聚同化异,构建平等民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将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把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落实好,协助民族地区开发潜能、发展经济、增进民生福祉,使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依法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为依法治国在民族事务治理领域扎实推进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增强各族群众法律意识”,“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律办事,民族团结才有保障,民族关系才会牢固”。作为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规范了中央与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民族自治地方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将民族工作管理事务纳入法治化的重要标志。坚定不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实现“中国梦”要汇聚磅礴的中国力量,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使每个民族、每个人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能找到责任感和归属感。

“中国梦”在民族团结领域直接表现为56个民族的团结梦和发展梦。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提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构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践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引导中华儿女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密联系起来。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导,准确把握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历史方位,以共产主义理想为指引,顺应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大团结的大势,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同稳定发展。与此同时,必须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用人民的力量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重要支撑。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不仅为中国未来如何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答疑解惑、指引方向、提供理论参照,也为世界上其他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如何看待民族问题、怎么做好民族工作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领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五个认同”,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使各民族心心相印,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人心防线。同时,要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法治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团结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坚定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对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并运用于实践之中,将民族问题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战略布局,显现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辩证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在处理民族事务上要坚持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唯有贴合中国实际才能稳固和维持民族团结,促进党中央对民族工作的科学部署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这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彰显了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双重统一。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指引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团结事业面临新形势、遇到新挑战,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试图挑拨离间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企图扰乱中国的稳定发展。一些学者受到影响,对我国实行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产生怀疑。针对这些模糊不清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表示,“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虽然国外先进的政治文明成果是我国完善相关制度的借鉴对象,但前提是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走中国道路,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策绝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这一根本,必须扎根中国大地,运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来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未来中国民族关系的调整和民族问题的解决指引了方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已充分证明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形势下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必须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给其他多民族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论述,是在分析新时代民族团结遇到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基础上所得出的重要历史经验和总结,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当今世界呈现出思潮多元化、民族问题复杂化的特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都有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在整体的世界运动中被不断强化或重构,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与其他民族均形成命运共同体。纵观世界各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充分证明分裂、隔绝和战争只能导致一场场悲剧,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前提下的交往交流交融,给民族关系和国家带来福祉和安宁。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恐怖主义”“贫富分化”“生态恶化”等问题逐渐成为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面对的时代课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语境下,各国命运休戚相关,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国际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也蕴含着人类未来理想关系的新理念、新愿景。

注释:

①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②邢瑞娟,王健:《马克思民族思想的理论价值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5期,第29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12页。

④《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2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4页。

⑥《民族团结才能祖国强盛》[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418/c69113-29934210.html.

⑦《孟子·公孙丑下》。

⑧刘基:《郁离子·多疑不如独决》。

⑨《汉书·董仲舒传》。

⑩国家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第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