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及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缺血性心血管疾病10年发病风险评估分析及比较
2021-04-14陈见红郭予洁汪彪韦文文苗柳
陈见红,郭予洁,汪彪,韦文文,苗柳
(柳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西 柳州 545006)
猝死(sudden death,SD)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非预期性死 亡。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在某些症状出现后24 h 内发生的非暴力死亡[1]。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猝死患者既往已有报道[2],但在医护人员中的报道少见。然而,这一现象在近年来却屡见不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心血管疾病占医护人员猝死原因的首位。评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医护人员猝死的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3]。为此,本研究对广西柳州市2 423 名医护人员10 年内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并通过分组比较三级医院及社区医院医护人群的发病风险,从而发现高危人群,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达到减少医护人员猝死发生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在广西柳州市某几家医院进行年度体检的35~59岁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排除既往有心血管疾病史的患者。纳入研究的医护人员共2 423 名,其中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共1 273 名,其中男332名,女941名;平均年龄(45.32±6.93)岁;社区医院医护人员共1 150名,其中男364名,女786名;平均年龄(42.12±7.61)岁。
1.2 方法 ①测量医护人员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BMI),BMI 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4]。②吸烟状态定义为吸烟量≥1支/d,且连续吸烟>1年。③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2014 年美国成人高血压治疗指南(JNC8)诊断标准执行[5]。④总胆固醇(TC)和空腹血糖(FBG)检测采用OLYMPUSAU5400 型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测仪进行,本研究中定义血糖异常为:FBG≥7.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定义为TC≥5.2 mmol/L[6-7]。
采用“国人心血管病简易预测模型及评估方法”[8],对柳州市2 423 名不同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10 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因素评分,计算各危险因素并求和,得到个体绝对危险度。根据个体绝对危险度进行风险分层,共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极低危人群(危险度<5%)、低危人群(危险度5%~9%)、中危人群(危险度10%~19%)、高危人群(危险度20%~39%)、极高危人群(危险度≥40%)。
对所有参加体检测试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体检及调查过程中由质控人员核查全部数据完整性,并抽取1%结果进行复核;每天抽取一定数量的调查对象进行重复检查,由不同体检人员进行;生化检测符合国家级临床检验中心临床检验室的质量控制评价标准。
1.3 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人群一般资料;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研究对象患病情况;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研究对象危险度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多个样本率比较、样本构成比的比较采用行×列表的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研究人群一般资料比较 柳州市调查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医护人员的年龄结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级医院≥55 岁年龄构成多于社区医院,而40~44岁,45~49 岁的占比少于社区医院(P<0.001)。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多于社区医院(P<0.01)。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的体质量,BMI,收缩压,舒张压,TC,FBG 及10 年患病危险度水平,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社区人员(P<0.001),见表1。
表1 研究人群一般资料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n the study population
2.2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研究对象患病情况 高血压:三级医院在各个年龄段的高血压总体患病率均高于社区医院(P<0.001)。其中,45~49 岁年龄段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于社区医院(P<0.05)。高胆固醇血症:三级医院在各个年龄段的高胆固醇血症总体患病率均高于社区医院(P<0.001)。同时,45~49 岁年龄段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的高脂血症患病率高于社区医院(P<0.05)。10 年ICVD 发病风险:三级医院在各个年龄段的总体患病危险度均高于社区医院(P<0.001)。同时,同年龄段三级医院男性及女性医护人员的患病危险度均高于社区医院(P<0.05),见表2。
表2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研究对象患病情况[n(%)]Table 2 Prevalence of disease in study subjects by gender and age[n(%)]
2.3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研究对象危险度情况比较 三级医院50~54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占比低于社区医院(P<0.001),同时,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5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组中,三级医院在各年龄段的绝对发病人数均高于社区人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三级医院年轻医师猝死现象较为普遍,其中,大部分猝死的原因被认为过劳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9]。据2018 年的一项回顾性分析,2012 年至2017 年间,大多数猝死病例发生在30~49岁的医生,尤其是30~39岁的医生,事件发生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猝死的人员中,人数最多的是男性医生,尤其是三级医院的骨科、麻醉科、内科和急诊科医生[10-11]。猝死发生的地点约一半在医院,而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病和中风73例(64.60%),剩下的病因不明。
2011年,借鉴美国弗莱明翰研究的经验,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发布了用于早期判定个体10年ICVD发生危险的评估工具,并成为我国居民进行ICVD 危险评估的第一步。本研究通过分析三级医院及社区医护人员的体检资料后发现,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的体质量,BMI,收缩压,舒张压,TC,FBG及10 年患病危险度水平,高胆固醇血症及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社区人员。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10 年ICVD 发生危险在各年龄段的总体发生率均高于社区。以上结论均提示三级医院医护人员10 年内发生ICVD 的风险大于社区,故猝死风险远超社区。据统计,在大多数病例中,中国三级医院医护人员猝死发生的病因尚不明确。他们在黄金时代突然去世,无任何疾病迹象。这些受害者可能是“过劳死”或“职业性精神障碍”。中国中青年医生社会责任感增加的根本原因可能包括劳动强度高(医生短缺、医疗资源配置不当、医生高工作量与低收入不平衡)、患者及其家庭期望值高、心理社会工作压力大(不信任患者、医患关系差、医疗纠纷增多、受患者或家属暴力侵害、科研学术压力大等),“医生治不好自己”的现象。
表3 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研究对象危险度情况[n(%)]Table 3 Risk profile of study subjects by gender and age[n(%)]
本研究还发现三级医院50~54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占比低于社区医院,同时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5岁年龄段极低危风险人群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三级医院女性医护人员占比较大(P<0.01)。在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分组中,三级医院在各年龄段的绝对发病人数均高于社区人员。出现以上结果的其中一个原因可能为雌激素是心血管疾病的保护性因素之一。随着年龄增加,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劳动负荷增加,心理压力大,应激增加明显,发病风险也较社区医护人员明显增加。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首先,评估工具的终点事件未纳入疾病的发生,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等,故此评估工具在临床使用时多方权衡后予以考虑。其次,在本研究10年ICVD发病的极低危人群中,各危险因素的检出率非常高,极低危和低危并非意味无危险。极低危人群可能是由于此评估工具纳入年龄及终点事件的限定导致,而并非意味危险性小。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三级医院医护人员10 年ICVD 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社区医护人员。因此,公立医院有关医护人员工作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政府也应进行有关保障广大医护人员工作权益的立法,杜绝目前国内普遍存在的医护人员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的不良现象,防止医护人员过劳死的悲剧。同时,广大公众也需要给予医护人员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和社会压力,只有这样,医护人员才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使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达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