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性能研究
2021-04-14黄耀雄甘祥武
◎ 黄耀雄,甘祥武
(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3)
乳酸菌是指发酵糖类,主要代谢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总称[1]。乳酸菌有着相当长的安全使用历史,长期以来发酵产品中所使用的乳酸菌普遍被人们认为是安全(GRAS)菌种,并且它还与人以及动物肠道内生微生物群落存在着相互作用,产生益生作用,有益于人和动物的健康[2]。
酸奶是以鲜奶为原料,经过巴氏杀菌后,添加发酵剂发酵后再冷却灌装的一种发酵乳制品。而乳酸菌作为主要发酵剂,因其良好的发酵性能,以及益生功效在发酵食品行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目前国内酸奶近几年发展迅速,自2013 年至2019 年,酸奶份额占整个乳品市场份额从15%上升至36%,市场潜力非常大,面对这样的形势,对酸奶中乳酸菌的研究已然成为了热点。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实验样品为一款来自手工制作的酸奶。
3%过氧化氢溶液、500 mL 新鲜脱脂乳、0.1 moL NaOH 溶液、1.6%溴甲酚紫、氯化钠、2%酚酞试剂、莫匹罗星锂盐、半胱氨酸盐酸盐和石蜡油,以上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MRS 琼脂培养基、MRS 肉汤培养基、MC 琼脂培养基、糖发酵基础培养基和革兰氏染色液,以上培养基、试剂均购于北京陆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细菌基因组DNA 提取试剂盒,购于北京艾德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aqDNA 聚合酶,购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PCR 扩增所需引物均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
1.2 仪器与设备
JE1002 型电子天平(上海蒲春计量仪器有限公司)、BXM-50KB 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LRH-250F 型生化培养箱(上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3WLED 型光学显微镜(重庆奥特光学仪器有限公司)、HR50-ⅡA2 型生物安全柜(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2720 型PCR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PowerpacTM 基础型电泳仪(美国BIO-RAD 公司)、AlphaImager EP通用型凝胶成像系统(美国Alpha Innotech 公司)及Z216 MK 型离心机(德国HERMLE 公司)。
1.3 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1.3.1 菌种分离及纯化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乳酸菌检验》(GB 4789.35—2016)[3]对酸奶进行试验,分离并纯化出菌种。
1.3.2 菌种鉴定
(1)表型特征鉴定。包括菌落特征、色泽、质地;个体细胞形状、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等。参照《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4 版)[4]的方法。
(2)生理生化特征鉴定。①生长试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中,灭菌后制成斜面。将分离菌种分别接入试管中,每种菌接4 管,其中3 管作为试验组,另外1 管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置于15 ℃厌氧培养,对照组置于36 ℃厌氧培养,24 h 后观察其生长情况。②过氧化氢酶试验。将配制好的3%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到分离菌种上,若有气体产生,则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无气体生成则为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③碳水化合物发酵试验。将配制好的糖发酵基础培养基,按0.5%的比例加入碳水化合物溶液,加棉塞,包扎,经121 ℃蒸汽灭菌15 min,冷却至室温。在生物安全柜上接种,每种分离菌种接种1 支碳水化合物发酵管,留1 支碳水化合物发酵管不接种菌作为空白对照,置于36 ℃厌氧培养24 h,每4 h 观察一次,并记录其生长情况。若培养基的颜色改变,则该菌种对这种碳水化合物产酸。本次试验使用的碳水化合物分别为:七叶苷、乳糖、海藻糖、棉子糖、蜜二糖、松三糖、甘露醇、山梨醇和水杨苷[5-7]。
(3)分子学鉴定。使用试剂盒提取分离菌种DNA,以之作为模板进行目的片段扩增,采用16S rDNA 通用引 物27F(5’-AGAGTTTGATCCTGGCTCAG-3’)、1492R(5’-TACGGCTACCTTGTTACGACTT-3’),在适宜的反应体系进行PCR 扩增,纯化后送样测序,扩增序列与NCBI 数据库中序列进行比对获得菌种号相关信息。根据菌种表型特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分子学鉴定对分离菌种进行判定。
1.4 酸奶中乳酸菌的性能鉴定
1.4.1 凝固试验
取新鲜脱脂乳10 mL。置于试管中,加棉塞,包扎后经121 ℃蒸汽灭菌20 min,冷却至室温。在MRS 肉汤培养基接种试验菌种,置于36 ℃厌氧培养12 h,重复活化1 ~3 代。将肉汤培养基分装于离心管中,在离心机2 000 r·min-1离心5 min,弃上清液,加入适量0.9%氯化钠溶液,混匀,如上述操作重复3次后使用0.9%氯化钠溶液制备菌悬液,最终浓度在106CFU·mL-1左右。按照1%接种,每种分离菌种接3支试管,留1 支试管不接菌作空白对照,置于36 ℃厌氧培养24 h,经培养8 h 后每4 h 观察1 次,并记录其凝固情况[8]。
1.4.2 产酸试验
采用酸度滴定法,用吸管吸取5 mL 发酵乳于100 mL 的三角瓶中,加20 mL 蒸馏水混匀,加入2 ~3滴2%酚酞指示剂,用0.1 moL·L-1氢氧化钠溶液滴定至出现粉红色,1 min 不消失为止。对凝固试验中培养24 h 的发酵乳进行酸度测试,计算滴定酸度=(滴定消耗的0.l moL·L-1NaOH 毫升数)×20。
2 结果与分析
实验共分离出2 株菌种,分别标作A1、A2。
2.1 表型特征鉴定结果
通过对菌落进行观察,革兰氏染色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所得到的2 株菌种的形态特征如表1。由表1可知,分离菌种经培养后菌落特征差异较大,A1 菌种菌落白色、隆起、表面粗糙及边缘整齐,A2 菌种乳白色、凸起、表面光滑及圆形;镜检下均为革兰氏阳性菌,但菌体形态有所不同,A1 菌种的菌体均为杆状,单个或成双排列,而A2 菌种的菌体为球型,单个、成双或链状排列,符合《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4 版)中相关乳酸菌的描述,但还无法确定分离出的2株菌种,还需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进一步确认。
表1 菌种的形态特征及镜检结果表
2.2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
由表2 可知,A1 菌种除乳糖试验为阳性外,其他试验均为阴性;A2 菌种除15℃生长、乳糖试验为阳性外,其他试验均为阴性,根据《临床微生物学诊断与图解》(第4 版)中相关乳酸菌的描述,A1、A2 菌种分别符合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的生理生化试验的结果,还需通过分子学鉴定进一步确认。
2.3 分子学鉴定结果
A1、A2 菌种测序后与GenBank 数据库中的序列比对,从GenBank 数据库中的序列获得和该菌种序列相近种、属的16S rDNA 基因序列,其同源性如表3。根据表型特征鉴定结果、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分子学鉴定结果综合判断,样品中分离的A1、A2 菌种经鉴定分别为为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表2 菌种的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
表3 菌种的分子学鉴定结果表
2.4 菌种的性能鉴定
本文通过凝固试验、产酸试验结果综合分析分离菌种的性能。由表4 可知,A1 菌种在12 h 出现凝固,在16 h 有乳清析出,培养24 h 后凝固分布不均匀,酸度达到92.3。A2 菌种在20 h 出现凝固,相比A1 菌种的慢,培养24 h 后有乳清析出,但凝固分布不均匀,酸度达到97.2,酸度与A1 菌种的相近。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9],发酵乳的酸度≥70 °T,A1、A2 菌种均符合相关要求,但2 株菌种均产生乳清,可能与发酵条件或其他因素相关。通过对2 种菌种的凝固试验结果、产酸结果综合分析,2 株菌种的性能良好。
表4 菌种的性能鉴定结果表
3 结论与讨论
本实验对一款手工制备的酸奶中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了表型特征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和分子学鉴定,确保了菌种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分离出2 株乳酸菌,分别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对酸奶中乳酸菌的分离进行讨论,按照GB 4789.35—2016的方法可分离出不同属的乳酸菌,但样品中若存在多种型的乳杆菌、链球菌或双歧杆菌,通过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不仅耗时长,对检测人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也无法准确分离及鉴定出所有乳酸菌。目前对于产品中菌种的分析存在许多方法,如API 细菌鉴定系统、药敏鉴定系统、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系统等,也能较好较快地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从产品中分离乳酸菌,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乳制品工业(特别是实验室基础研究)菌种的来源问题,并且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开支。
通过对从酸奶中分离菌种的性能测试,可得知分离的2 株菌种的性能较好,可用于下一步的基础研究。酸奶制备过程中,嗜热链球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是一种共生关系,嗜热链球菌产甲酸促进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产氨基酸促进嗜热链球菌的生长,二者产胞外多糖及产酸对酸奶质地形成有促进作用,故嗜热链球菌与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混合发酵,可为酸奶的发酵生产提供很好的思路[10]。下一步,也可通过优化发酵条件生产各种特色的酸奶,从而满足市场上不同消费人群的口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