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甲骨刻辞“大方”“小方”地望之探讨

2021-04-14刘新民

殷都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卜辞小字小方

刘新民

(1.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2.西安财经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甲骨刻辞中有关于“大方”“小方”的记载,本文试对“大方”“小方”的情况和地望进行探讨,以期对本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一、 甲骨刻辞中的“大方”

甲骨刻辞中的“大方”记载如下:

庚寅雨…自南二…

…西…[雨]

(《合集》6798,师小字)

(《合集》6057正,典宾)

□□卜 …

庚辰…

(《合集》20468,师小字)

己亥雨,弗冓(遘)大方?求小方?

(《合补》10353,师组)

己…弗□大方?求伐?

(《合集》20467正,师小字)

这两条卜辞卜问在路途中是否会遇到“大方”?可见,很担心“大方”突然出现带来冲突和灾难。

甲〔午卜〕,贞:大方[允]出。十二月。

(《合集》10223,师宾间)

这条卜辞是武丁中期,卜问“大方”会不会出来,时间是十二月。可能是担心“大方”在十二月份外出攻伐抢夺财物。

叀大方伐。一 (《屯南》1209,历二A)

这条卜辞属宾语前置句,卜问是否只攻伐“大方”。历组二类,时间大概在武丁晚期。

□来告大方出,伐我师。叀马小臣令…

(《合集》27882,何组)

“师”是当时的军队组织单位,这条卜辞的意思是,有人来传递情报,“大方”出征攻伐我方的军队了。后一句的意思可能是,卜问是否命令“小臣马”(带兵抵御)?何组卜辞,时间范围大致是廪辛、康丁时期,可见这时“大方”与商王朝仍然是敌对关系。

(《合集》28242,无名类)

这条卜辞是残辞,大意是为“大方”祷告。无名组卜辞,时间范围的下限大致是武乙时期。说明,最晚到武乙时期“大方”仍然存在,至此双方的敌对关系得到了缓和。

通过对这些卜辞的整理,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大方”从武丁早期一直延续到武乙时期。“大方”与商王朝一直处于敌对关系,黄类卜辞中没有关于“大方”的记载,可能在武乙之后“大方”要么归附商王朝、要么被消灭,也有可能迁徙到更远的地方。

二、 甲骨刻辞中的“小方”

甲骨刻辞中关于“小方”的记载,只有“师组”刻辞。

丁卯卜,今日方至,不至。

庚午卜…

丙午卜,其生月雨,癸丑允雨。

…雾不雨。

…于小方。

…叶…其…昃…雨…雨。

(《合集》20470,师小字)

“于小方”就是“到小方去”,根据关联信息,大致是卜问到“小方”去的天气情况。同版上的“方”可能是“小方”的省称,卜问“(小)方”会不会来。“丙寅”到“丙午”相差40天,一个多月两次卜问“小方”的情况,说明“小方”牵涉到商王朝的某种利益关系。

丁丑卜,小方其征,今八月不。

(《合集》20473,师小字)

□丑卜,小方〔其〕征,〔今〕八月□。

(《合集》20474,师小字)

辛酉卜,大方不其来征。七月。一

丙子卜,〔小方〕不其征,今八月允不。

(《合集》20475,师小字)

癸亥卜,小方不征,今秋受□,七月六日其[征]。六日征。

(《合集》20476,师小字)

(《合集》20471,师小字)

这条卜辞卜问是否要抵御小方。

己亥卜: 冓(遘)大方,求小方。

(《合补》10353,师组)

(《合集》20472,师肥笔)

裘锡圭先生认为:“求小方我”当读为“求小方宜”,大概是寻求与“小方”作战的适宜机会。(6)裘锡圭:《释“求”》,《裘锡圭学术文集》(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80页。《合集》20467正中的“求伐”可能是寻求机会攻伐的意思。《合补》10353 中的“求小方”可能是寻求机会攻伐“小方”的意思。

以上这些刻辞说明,“小方”存在于武丁早期和中期,武丁之后没有相关记载,很有可能已被消灭。

三、甲骨刻辞中关于“大方”“小方”地望的线索

(一)大方与小方

己亥卜: 冓(遘)大方,求小方。

(《合补》10353,师组)

这条卜辞卜问在路途中是否会突遇到“大方”?是否要寻求与“小方”作战的适宜机会?根据句意,作战目标是“小方”,担心路途中遇到“大方”?可以推测“大方”与“小方”的地望相距不远,而且相对于王都安阳来说,“小方”比“大方”的距离更远一点,去“小方”的路途中,可能要经过或临近“大方”的区域。

辛酉卜,大方不其来征。七月。一

丙子卜,〔小方〕不其征。今八月。允不。

(《合集》20475,师小字)

同版上,既卜问“大方”是否会来征伐,又卜问“小方”是否会来征伐?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大方”与“小方”二地可能相距不远。

(二)“小方”与“屰”

(《合集》20472,师肥笔)

裘先生认为“屰应为人名”。(7)裘锡圭:《释“求”》,第280页。在本条卜辞中,“屰”是个将领,带领军队,有驻扎的地方。甲骨刻辞中,人名、地名、族名合一是十分普遍的现象。(8)张秉权:《甲骨文所见人地同名考》,《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下册),(台北)清华学报社,1967年。朱凤瀚:《商周家族形态研究(续订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2-39页。“屰”也可能是人名、地名、族名三者合一。

□丑卜,五族戍弗雉王[众]。大吉。

戍屰弗雉王众。

戍黹弗雉王众。

戍肩弗雉王众。

戍逐弗雉王众。

戍何弗雉王众。

五族其雉王众。

戍黹其雉王众。

戍屰其雉王众。

(《合补》8982,无名类)

(《合集》28053,无名类)

《合集》26879、《合集》28053说明,廪辛、康丁时期,“屰”曾与“黹”“肩”“逐”“何”一起聚集兵众。《合集》20472中,乎(呼)令“屰”去寻求与“小方”作战的适宜机会。从《合集》26879、《合集》28053透露的信息得知,“屰”族具有戍守职责,因此命令寻求与小方作战的适宜机会。从便于调遣兵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小方”可能与“屰”的地望不远。

贞:令鸣以多伐屰。

(《英藏》528,宾三)

乎屰于…

(《合集》4568,宾一)

(《合集》3521正,宾一)

(《合集》21626,子组)

上文分析“小方”与“屰”的地望不远,因此推测,“小方”的地望距晋西南不远。

四、据文献资料对“大方”“小方”地望的推测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又取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注:“大戎,唐叔虞子孙别在戎狄者。”马保春认为:大戎既然是唐叔虞子孙与戎融合且居住在戎狄的,则《传》文“大戎”不仅是表示部族、别族的名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和某一地域是对应,也就是说它可以被看作一个地名,只是其具体位置不确,按照当时的形势,唐叔虞封在晋南,则戎族很可能是生活在其周围的晋中、晋东南等与之相去不远的地区,大戎的位置应当在这里去探寻。(16)马保春:《晋国地名考》,学苑出版社,2010年,第148页。

我们认为“大戎”的位置应该向西寻找,大致区域应该在陕西境内。

《史记·秦本纪》:“厉共公二年,蜀人来赂。十六年,堑河旁。以兵二万伐大荔,取其王城。”(19)(汉)司马迁:《史记》卷 5《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 年,第199页。《集解》:“徐广曰:今之临晋也。临晋有王城。”《括地志》云:“同州东三十里朝邑县东三十步故王城。大荔近王城邑。”(20)(汉)司马迁:《史记》卷 5《秦本纪》,第199页。韩兆琦注:“大荔,戎族部落名。王城,大荔部落的都城,在今陕西大荔县东。”(21)(汉)司马迁撰,韩兆琦评注:《史记》(一),岳麓书社,2012年,第105页。

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灭大荔戎国,庄公二十八年是公元前665年,处于平王之末(公元前720年)到秦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461年)这个时间段。《左传》中的“大戎”可能就是“大荔之戎”,就在陕西“大荔县”一带。

1978年3月,陕西省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附近的甜水沟发现了一具相当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形态上介于我国已知的直立人与智人之间。同年10月、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北大学对化石地点进行了第一次科学发掘,此次发掘获得了脊椎动物化石十余种及石制品181件。(22)吴新智、尤玉柱:《大荔人遗址的初步观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第4期,第294-303页。王永炎、吴新智等学者认为该头骨可能属于早期智人的一种古老类型,并将其定义为智人大荔亚种。(23)王永炎、薛祥煦:《陕西大荔人化石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科学通报》1979年第7期,第303-306页。吴新智:《陕西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智人古老类型的一个完好头骨》,《中国科学》1981年第2期,第200-206页。张森水、周春茂认为其文化时代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早期阶段。(24)张森水、周春茂:《大荔人化石地点发掘简报》,《人类学报》1984年第1期,第19-29页。后来在大荔、蒲城洛河两岸阶地上发现了20多处旧石器地点,近万件石器和一批动物化石。(25)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大荔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大荔-蒲城旧石器—大荔人遗址及其附近旧石器地点群调查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96年。综合多位学者的数据和结论,可以将大荔人遗址出土人化石、动物化石和石制品的地层时代置于中更新世晚期(距今30万—18万年)(26)李英华:《旧石器技术: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23—324页。。

大荔县在20多万年前为何会有古人类生存?据吴新智的研究:大约在20万年以前,渭河的北岸是一片广阔无边的草原,草原的中间点缀着起伏的丘陵,一群大荔人在这个千里草原之上过着不定居的生活。在今日段家梁的南头,大荔人终于找到一处比较理想的活动场所,北面是郃阳高地,树林成荫,南面是洛河、渭河交汇处, 河面宽阔。那个时候, 气候温暖, 雨水适度, 自然条件和环境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必需的食物。(27)吴新智、尤玉柱:《古人类学上的绚丽之花——记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化石》1979年第4期,第12页。(参见图1)

图1 大荔人遗址位置图(28)原图见《古人类学上的绚丽之花——记大荔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适宜的生存环境,在大荔县孕育了古人类,经过20多万年的发展,到了商周时期,该地应该形成强大的部族。甲骨文中记载的“大方”军事实力较强,很有可能就在今陕西省大荔境内。

上文已分析,“大方”与“小方”的地望相距不远,而且相对于王都安阳来说,“小方”比“大方”的距离更远一点,去“小方”的路途中,要经过或临近“大方”的区域。因此,推测“小方”的区域,可能在陕西“大荔县”北,靠近合阳、韩城一带。

从陕西“大荔县”到“韩城”一带,向北进入渭北高原,与“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隔着黄河与山西相邻,水路可渡过黄河,走陆路可越过潼关,都可以进入中原地区,“大方”“小方”经常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调派晋西南的“屰”族去征伐,从军事布局和兵力调动的便捷角度看也是比较合乎情理的。

《合集》20468大意是,王要到“大方”去敦伐。今天的大荔和潼关是临县,从安阳到潼关一路都是平原,西出函谷关后,大约一天的路程就可以到大荔,从交通的便利角度看,商王这样的行程也具有可行性。该版卜辞是“师小字”类卜辞,属于武丁早期,武丁在位共59年,早期正处于青壮年时期,亲自出征“大方”是有可能的。

“大方”靠近潼关,成为商王朝洛伊地区的威胁,同时也成为商王西进关中的障碍。

(《合集》6798,师小字)

《合集》6798卜问“大方”是否会攻伐20座城邑,可见“大方”军事实力之强。这么强大的一个异邦,活动在大荔、潼关一带,既是商王朝与关中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又时时东进骚扰商王朝的边疆城邑,“大方”必然为商王主要征伐对象之一。

“小方”活动在陕东,既靠近黄河,又背靠渭北高原、黄土高原,也是商王朝的一个威胁,所以“小方”也成为商王寻机征伐的对象。

“大方”从武丁早期一直延续到武乙时期。从武丁到廪辛、康丁时期,“大方”与商王朝处于敌对关系。武乙之后,“大方”要么归附商王朝,要么被消灭,也有可能迁徙到更远的地方,不管怎样,潼关、大荔一带已经成为商王朝疆域的可控区域,这意味着关中东部地区与中原洛伊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障碍被打通。

综上所述,甲骨卜辞中“大方”的地望可能在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一带,“小方”的地望可能在大荔县北,合阳县、韩城一带。(文中地名参见图2)

图2 本文中的主要地名在地图(截图)中的位置

余论

可能会有学者质疑,“大方”“小方”是泛指方国地区规模的大小,还是专指某一方国地区呢?从词义范围变化的角度来看,先专指、后泛指,或者先泛指、后专指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从现有甲骨卜辞材料来看,“大方”“小方”应该是专指。原因有两点:

第一,关于“小方”的记载,只分布在“师组”刻辞。如果“小方”泛指一般比较小的方国,应该分布在很多组类才符合常理,只分布在“师组”,说明“小方”只存在于武丁早中期,应该是专指某一个方国。

第二,从卜辞中蕴含的信息来看,“大方”应是专指,而不是泛指大的方国。

(《合集》6057正,典宾)

(《合集》6798,师小字)

(《合集》20468,师小字)

《合集》20468卜问王到“大方”去抓捕俘虏的情况,应该有明确的对象和指向,若随意去某一个大的方国抓捕俘虏,会诱发更多战争的风险。

叀大方伐。一 (《屯南》1209,历二A)

这条卜辞属宾语前置句,卜问是否攻伐“大方”。若没有明确的攻伐对象,只是卜问是否征伐某一个大的方国,不合常理,也不合战争的规律。

□来告大方出,伐我师。叀马小臣令…

(《合集》27882,何组)

《合集》27882这条卜辞的意思是,有人来传递情报,“大方”出征攻伐我方的军队。卜问是否命令“小臣马”(带兵抵御)?何组卜辞,时间范围大致是廪辛、康丁时期。假如武丁早期不了解周围比较大的方国情况,用“大方”泛指,到了廪辛、康丁时期,对周围比较大的方国情况应该是比较清楚了,不应该再用“大方”泛指。若来侵犯的是哪个方国都没搞清楚,怎么命令“小臣马”带兵抵御?

由于商代材料匮乏,现只能对甲骨刻辞中“大方”“小方”地望作以大致推断,准确地望有待继续探讨研究。文中错误不足之处,敬请诸位师友批评指正!

简称说明:

《甲骨文合集》—《合集》

《甲骨文合集补编》—《合补》

《小屯南地甲骨》—《屯南》

《英国所藏甲骨集》—《英藏》

猜你喜欢

卜辞小字小方
午组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新探
一块小方表
论与所贞卜辞内容的异同
无题
殷墟非王卜辞的再整理与研究
一拳头的距离
天公猪
天公猪
小江和小方
“三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