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话翠微宫

2021-04-14叶丹妮

华夏文化 2021年1期
关键词:翠微太宗唐太宗

□叶丹妮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

“初登翠微岭,复憩金沙泉。践苔朝霜滑,弄波夕月圆。”这是千年前李白云游终南山时写下的诗篇。若是你追随这位诗仙的步伐,缘金沙河上溯十余里,便能望见一块方圆二三里的山巅平地,周围绿树掩映,鸟叫蝉鸣,清丽别致,风景绝佳。这就是李白此行的目的地——翠微寺。

翠微寺原为翠微宫,曾与九成宫、玉华宫并称为初唐三大避暑行宫。诗圣杜甫“云薄翠微寺,天清皇子陂”的诗句,描绘的便是这个地方。翠微宫的兴废,与一代英主唐太宗有关。

贞观十九年(645)十二月,唐太宗东征高丽失败,愤懑而归,一路舟车劳顿,生发毒痈,沉疴难愈,一度靠太子用口吸出才有所好转。来年初春,太宗又感风疾,病痛加剧。时天气渐热,长安城内太极宫地势低,湿热重,酷暑难消,不适宜伤病恢复;而已建成的避暑行宫——九成宫,距离长安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所以另建一处方便唐太宗避暑养病、理政办公的居所,成为时势所需。

几经考察,位于秦岭的终南山太和谷地,成为唐太宗最终的选择。因为此处原有一座武德八年修建的唐初废宫——太和宫(《元和郡县图志》卷一),而且这里地势高敞,树木葱郁,风景优美,凉爽宜人,是纳凉避暑的不二选择。宫址既定,唐太宗旋命将作大臣阎立德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乙丑破土动工,因有太和宫的基础,新行宫十日即成,易名翠微宫。翠微宫正门北开,曰云霞门,内有朝殿翠微殿、寝殿含风殿,另设太子别宮,有安善殿(又做喜安殿),开正西门金华门(《长安志》卷十一),结构紧凑,一应俱全。宫成之后,冀州进士张昌龄献《翠微宫颂》,令太宗龙颜大悦(《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封他在通事舍人班子里任职,可见唐太宗对翠微宫的喜爱之情。唐太宗五月戊子即驻跸于此,唐人刘禹锡有诗赞曰:“吾王昔游幸,离宫云际开。朱旗迎夏早,凉轩避暑来。”可见天子临幸时,场面蔚为壮观,声势十分浩大。

翠微宫的清凉程度要远胜于九成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从唐太宗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篇中,就可以看出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和休养。“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这是唐太宗描写终南山景色的一首诗,可见此处依山傍水,碧峰接天,南望终南,北眺关中,既有气象万千之广阔,又有清涧泉流之趣味。又作“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宫。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说明他在翠微宫心情舒爽,获得了身心的愉悦,而且从诗中描写的秋日景象可以看出,太宗从夏日五月戊子起,一直在翠微宫住到了秋天,直到七月庚戌离开。此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四月乙亥,唐太宗第二次驻跸翠微宫,一直到五月己巳驾崩,将自己人生中最后的时光留在了翠微山上。

翠微宫不仅是唐太宗避暑休闲之地,也是他治国理政之所,保留了许多铭记史册的言论和事迹。翠微殿里,唐太宗面对群臣,将自己的用人之道和治国智慧做了回顾和总结,即著名的《唐太宗五事治天下》:一是遇人能见人之善,二是用人能扬长避短,三是对人能敬之怜之,四是于人能赏罚分明,五是对天下人能一视同仁,即“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里,太宗收到李世部队渡过辽水打败高丽兵的消息;任命长孙无忌为扬州都督;诏令使者都督赴铁勒、室韦、乌罗护、三部等地赎回隋朝末年被北方游牧民族劫掠去的边境人民,并给他们粮食,使其回到家乡;封司农卿李纬为洛州刺史;再次收到高丽战场上的捷报(《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佛祖统纪》还记载了太宗在翠微宫面见玄奘,高兴地说与他相见恨晚的事迹(《佛祖统纪》卷三十九)……

除此之外,翠微宫更是唐太宗抒发心中思绪,托付江山社稷,驾崩升遐之所。“露结林疏叶,寒轻菊吐滋。愁心逢此节,长叹独含悲。”他悲国事之艰辛,悲人心之难测,悲己身之飘摇,悲命运之诡谲。精美华贵的轿辇,众星拱月的仪仗,没能安慰一个孤独的帝王,夜色笼罩着他,愁绪包裹着他,他是骄傲的、自豪的、是至高无上的;但他同时也是焦虑的、恐惧的、孤单彷徨的。关陇大地上的骏马依旧奔腾,玄武事变的噩梦还在上演,膝下的子女陆续离去,所有的无奈都化为一声长叹,飘散在翠微宫幽幽的山风之中。

他在此地得知了被自己誉为“一代楷模”的李靖去世的消息,导致病痛加重,在最后的时间里,他为太子选拔肱股之臣,悉心传授用人经验,在含风殿嘱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佐太子治国(《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然而在身体状况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唐太宗却将希望寄托于方士之术。《旧唐书》中记载了这样一起事件:贞观二十二年五月,攻破中天竺帝那伏帝国的王玄策,虏获一个自称二百岁,懂得长生不老之术的婆罗门僧,此人炼成丹药后献给唐太宗,但太宗服用后,竟在两个月内病情加剧(《旧唐书·天竺传》),苦痢增剧,太子亲自侍奉左右(《册府元龟》第二十七卷),最后“暴疾不救”(《旧唐书·宪宗本纪》)而亡。

远眺翠微宫遗址(摄于 2019.6.16)

“万方悲而雨泣,三灵惨而云互。嗟厚德之长违,仰高天而攀慕。呜呼哀哉!”南征北战的帝王,躲开了刀光剑影和政治阴谋,却败在了自己晚年的迷失与执着之中。唐太宗死后,翠微宫被认为是不祥之地,逐渐人迹罕至。据学者考证,大致在唐肃宗乾元年间,翠微宫已荒废为翠微寺,唐人有诗曰“翠微寺本翠微宫,楼阁亭台数十重。天子不来僧又去,樵夫时倒一株松”,就反映了翠微宫废宫为寺的荒凉景象。

“金沙河连金沙泉,几户人家几炊烟。青苔埋没柱石基,牧儿时拾残玉环。忽见旌旗满山谷,凝看金阙高九天。一代君王今何处?依旧绿水伴青山。”仿佛是天子龙辇又降人间,金阙高台浮在山巅,但依然不见帝王龙颜,只能拾得散落在田边的玉环;“南山深处翠微宫,寺在山南十里东。只怪朝来衫袖湿,不知身在翠微中。”翠微青青,露水点点,旧事被隐藏在这深深宫寺之中,有谁来问津;“翠微深处翠微宫,避暑当年说太宗。吊古不须增感慨,凭高聊复将笑容。”站在这片离宫旧土上,思绪万千,却不知从何说起,便无须多言,只将千古往事付笑谈中。

翠微宫是这位传奇帝王一生之中,看到的最后一抹景色,触碰的最后一寸土壤,留下的最后一个瞬间。它蕴含着太多的离愁故事,帝王心事,江山国事。时过境迁,我们依然可以从文人墨客的古今凭吊和史书文献的记载中,瞥见它沧海桑田的风貌,听闻它娓娓道来的往事。

翠微寺遗存石佛像(摄于 2019.6.16)

如今的翠微宫旧址上,断壁残垣和旧物遗骸多难寻见,只平添了几幢农舍和几亩田地,显得静谧而安详。树木掩映中,一尊原翠微寺弥勒佛石佛像,作跏趺坐相,石刻的面容透露着祥和的微笑,似在默默诉说着历史的往事。翠微山上依旧不变的凉风,和煦地吹拂着来人的脸庞,终南山顶如黛的山色,还是一如诗歌中所描写的那样。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再次跟随诗仙的步伐向山下行走,回头凝望所来之处,蒙蒙烟云中,苍苍的翠微山会给你所有的答案。

猜你喜欢

翠微太宗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登翠微峰
肱骨良臣魏玄成
“翠微”其实是山腰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翠微”其实是山腰
“翠微”其实是山腰
太宗纳谏
武则天对太宗的情感性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