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构游戏中有效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交往模式
2021-04-14张军龙
张军龙
【摘要】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结构材料进行建构的活动,它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幼儿在与老师、同伴以及游戏环境交互中,自身的交往能力会获得发展。在自由、自主、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可以较为自主、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兴趣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能形成与同伴的交往、合作、互助等行为。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是一个对自己的社会认知系统不断同化、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但孩子们交往的模式大都比较单调,往往集中在班级中几个好朋友的身上,因此,我认为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同龄班结构游戏的互动开放、“大带小”结构活动这三种模式可以有效拓展幼儿的交往范围,促进他们交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结构游戏 交往能力 交往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4-0128-03
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可以获得个性特征、行为方式以及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结构游戏不仅反映了幼儿的现实生活,并且幼儿在与老师、同伴以及游戏环境交互中,自身的交往能力会获得发展。愉悦氛围中,孩子们可以较为自主、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兴趣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能形成与同伴的交往、合作、互助等行为。但孩子们交往的模式大都比较单调,往往集中在班级中几个好朋友的身上,因而,对于发挥结构游戏的特点,拓宽孩子的交往面,促进幼儿的交往能力发展进行了初探。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不同孩子的交往
儿童交往是双向的,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和协调一致的言行才能完成。幼儿因个性差异、兴趣不同、意见不同,在结构游戏中往往会产生矛盾。若幼儿之间缺乏交往合作的能力,那么游戏中则会产生诸多矛盾。这时便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敏锐捕捉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习得合作,从而提高交往合作能力。
在小组游戏中,通常我们会发现,有些幼儿会比较自我为中心,往往觉得自己能力较强,拒绝与同伴合作,自我好胜心较重。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很难通过正面教育加以引导。此时我们就需要把握教育契机,“矛盾”并不是一件坏事,这反而能够让幼儿与同伴从更多的角度、更加细致地考虑问题,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中幼儿通过讨论、交流,学习与同伴协商,敢于自我表达,对游戏进行合理规划、分工,从而达成同伴间的互助合作。在幼儿迫切需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提出启发建议,采用猜拳游戏、轮流商量等方法来帮助幼儿协调游戏尝试合作。
例如:案例——分工合作的乐趣
游戏开始了,飞机组的幼儿迅速地将玩具橱中的小宝石花插塑搬出来,围坐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
幼儿A:“我来搭旁边的小飞机。”
幼儿B:“我来搭中间的大火箭。”
幼儿C与幼儿D都表示:“我也来搭旁边的小飞机。”
幼儿A:“不行插旁边飞机的人太多了!”(矛盾产生。)
幼儿C与幼儿D表示不满:“为什么你可以插我们不能插呢?”
幼儿B:“要不你们锤子、剪刀、布,谁赢了就谁来插小飞机。”大家同意了他的说法,幼儿A 胜出,幼儿C与幼儿D输了。(幼儿自主想出解决办法。)
幼儿A:“你们可以一起合作再插一架旋转飞机嘛或者可以插一个飞机场啊。”(幼儿能照顾到同伴的感受。)
幼儿C和幼儿D商量以后决定插出一个飞机场供他们摆放飞机。
这时,又有几个孩子围了上来,这个小组就有6、7个幼儿。人多了,怎么办呢?后来的几个人想了想,说:“我们来帮你们找材料吧”……。说着他们就开始了有条不紊的“工作”。幼儿A从橱柜中取出一个类似长方体的物体递给幼儿B说:“这是我们上次在区域活动中搭了一半的火箭,”接着跑回自己的位子拿起篮子里的插塑开始搭建。过了一会儿,一架精致小巧的飞机在她的手中“诞生”了。她显得很兴奋,拿起飞机作开飞机状径直飞到幼儿B处,说:“好了,我搭好了一架飞机了,给你!”把飞机递给幼儿B后,她回到自己的座位,拿起插塑继续拼插飞机……就这样,循环往复,幼儿A在活动中一共拼插了5、6架小飞机,拼插好后都递给了幼儿B,由幼儿B负责拼插到主体的大火箭旁边。而幼儿C和D则插出了一个大大的停机场,并且将幼儿A和B的作品摆放在里面,他们还就飞机的布局进行了讨论。临近结束时,他们的作品呈现出来,一个完整的飞机场以及摆放精致的各式组合式的旋转飞机展现在大家面前,所有幼儿都开心地笑起来。
当然,孩子都有一些自己比较乐意的合作伙伴,他们之間的交往就显得较为频繁,换句话说他们的交往范围就显得比较狭隘,所以小组合作的成员不应是固定的,流动性的合作体可以让幼儿有机会与全班各个幼儿进行合作,对扩大孩子的交往范围,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更为有益。这也要求教师做一名有心的人,适度调整幼儿的合作对象,扩大他们的合作范围。
二、通过同龄班结构游戏的互动开放学习与同年龄段幼儿的交往
同龄幼儿之间每天都在交往,大家在一起游戏犹如一个小型的社会区,在游戏中更加能够获得与他人交往的各项能力。其优点在于: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得到促进;②幼儿互相学习的机会得到增加;③家长资源、教师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④幼儿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尝试、探索、交往,自主性更加突出。
例如:案例——朋友交往真快乐
结构活动开始,我和大三班交换班级中的一部分幼儿,并请他们共同参与到“万里长城万里长”的建构游戏中。幼儿A、D、E是本班幼儿,而B、C、F、H是大三班的孩子。
幼儿A:“我们来分个组吧,我们一组(自己班三个孩子)搭这半边的长城,你们搭那半边的。”
其余孩子都同意他的办法,活动开展了,孩子们都很投入地进行着建构长城的活动。(幼儿无意识地按班级进行了分组。)
幼儿B:“我们搭的长城怎么不一样呢?”(孩子注意到对方的作品和自己的不同之处,问题得以显现。)
幼儿D:“是啊,这样好像有点不好看,怎么办?”
幼儿E:“我来看看,我觉得我们的长城更宽一些,下面比他们的好看。”
幼儿H:“我觉得我们的更好看,我们搭的烽火台比他们像。”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争论开来。(幼儿觉得自己的作品是最好的,矛盾激化。)
幼儿A:“别吵了,吵死人了!我们想想办法吧!”
幼儿D:“要不底座我们搭,烽火台让他们弄?”
孩子们对这一提议并无异议。(孩子们通过讨论,自己解决了问题。)
到最后,材料没有了,但长城并未完成,大家都在想着办法。
幼儿B:“我们班还有积木,我们去拿吧!”
所有的孩子都跑去大三班拿积木,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长城很快就完工了,他们显得特别兴奋,相互询问对方的姓名。(幼儿合作取长补短,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为了创造更多的交往机会,幼儿园可在合适的区域创设全园性结构区,投放不同层次的结构游戏材料,充分结合场地的规划,有计划地让不同班级幼儿进入结构区活动。在与其他班级幼儿合作游戏的情境下,提升社交能力,完成结构作品。
三、通过“大带小”结构活动学习异龄交往方法
皮亚杰指出:3~6岁幼儿此阶段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直接推理或按自己的自觉及以往的经验去推理,很容易将事实扭曲,在观察事物时,只能集中注意单方面的的特征,而缺乏全面的探究。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也指出:幼儿有一种天生的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
现如今,许多幼儿园开展混龄游戏活动。特別是结构游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经验,是让幼儿交往互动的良好途径之一。幼儿在已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在适当的环境刺激下,幼儿自主、提早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并且不会因独自游戏而感到枯燥,高年龄的幼儿在协助弟弟妹妹的同时,自信心也得到增强。
在结构活动中,幼儿可能与同龄儿童小组游戏,也可能会是与异龄幼儿混合游戏。在异龄幼儿混合游戏过程中,这种年龄、经验上的落差可使幼儿之间获得某些社会性行为能力,在结构游戏中,高龄幼儿能够互相帮助、关心同伴,萌发合作游戏的责任心,低龄幼儿在寻求哥哥姐姐的帮助中、模仿哥哥姐姐的游戏中,寻得新经验的形成。
例如:案例——大、小合作的幸福
针对小班幼儿结构能力较弱的这一特点,为了尽快提升他们的这种能力,我请了大班六名结构能力较强的幼儿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结构游戏。幼儿A为大班孩子,幼儿B、C、D、E、F是小班幼儿。
幼儿A坐在座位上,用插塑插一个飞机,其余幼儿在观看。
幼儿A:“这架飞机送给你!”幼儿D高高兴兴地接过了飞机,开心地玩起来。
幼儿F:“姐姐,我也想要。”其余幼儿见状,纷纷表示也想要架飞机。
幼儿A:“你们等等,我一个一个做。”大多数孩子都在等待,只有幼儿B自己在一旁看着那架飞机尝试自己插。
当幼儿A完成了两架飞机后,幼儿B也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他高兴地举着飞机跑到姐姐面前:“看我做的飞机。”
幼儿A:“真好看,你真能干。”听到姐姐的表扬,孩子更加高兴了,他又拿起插塑继续做飞机。其余幼儿看见了,也一起开始学习拼插飞机,遇到困难,他们就会问姐姐,而姐姐也很耐心地帮忙,不一会,一架架漂亮的飞机就完成了。这样的结果让孩子们获得了自信心和成功感。
当然,利用结构游戏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还有许许多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成为儿童自我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持者,做有心人,支持幼儿与他人的交往、合作,提升幼儿在不同交往群体中的社会性能力,让幼儿身心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2]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北京出版杜,1999年版
[3]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赵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