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21-04-13李春武
李春武
【摘要】党的十九大会议对我国当前义务教育发展做出明确指示,要不断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化发展,让每一位适龄青少年学生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从微观层面来看,现阶段我国各教学班级内学生能力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仍存在,本文将以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造成班内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分化的原因,开提供几种解决方法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数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07-0170-02
一、初中数学课程学生能力两极分化原因探究
(一)学生适应性差
在从小学升为小学的过程中,数学课程的知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些变化。许多学生有着学习效率不高、不了解课堂内容、不愿意问问题,这些问题也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的原因。
(二)学生学习意识薄弱
为了学习目标而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活动称为意识,是决定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过程。意志坚强的学生能有效克服从小学到中学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尽管数学教师在不断改变辅导方式、教学方法,课堂学习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此类小学生依然能够在不断适应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成绩;相反,学习意识淡薄的学生常常在困难面前选择退缩,失去学习兴趣。
(三)小学生缺乏数学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因素。对学习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可以更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而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往往对数学课程持消极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待学业抱有消极懈怠的心态,有的学生由于课堂枯燥而放弃学习,有的学生由于在以后的学习中缺乏对数学技能的掌握而对学习敬而远之,出现了厌烦的情绪。
(四)小学生的认知扭曲
中学数学教材的体系结构和逻辑结构较小学有了明显的改变。课本中每一章的教学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对这些知识掌握不牢靠,学生就会误认为数学是难以攻破的学科。例如,学生只有有效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才能轻松地学习一元一次函数。而且很多学生由于对数学课程中某一章或某一部分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足,在学习新知识时无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二、浅谈解决初中生数学能力两极分化的方法
在新时代素质教育时代背景下,数学教师也要面向现代化,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日益迫切,数学教师有责任和义务聚焦数学教学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和薄弱环节,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改革人才评价体系,优化数学能力评价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不仅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还有动作智能、音乐智能等。有些学生的语言智能存在不足,但有着较强的运动智能;有些学生可能没有优秀的数学和逻辑只能,但却有着优秀的音乐智能。教师常常习惯于用标准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发展,考试结果的不尽人意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到羞愧和害怕。如何将测试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笔者认为,为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宜把成绩好坏做比较,应该建立多元的人才评价体系。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设计并完成一份试卷,并按时上交。教师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存在知识薄弱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该针对性地对班级学生进行辅导,在班级评价表上注明学生的优势和劣势,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取长补短,见贤思齐。教师在评价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反应,注重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避免一味地批评学生。
新模式教学方法对學生的数学能力评价提出了新方向。仅依靠单一的数学考试成绩给学生定性的做法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并不是一次考试成绩好就是优等生,一次卷面分稍下滑就是学困生。数学教师应建立以改进教学为标志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从内容和能力多个维度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评价。在对学生数学能力做评定时,要从学科考试成绩、学生数学作业时长、学生数学课堂表现情况、学生数学实际应用能力等维度进行全面的考量。唯有科学合理地做好学生数学能力分层,才能真正了解班级内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教师要从这些数据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缩小班级内学生问数学能力的差距。
(二)将减负落到实处,减轻学生的数学课业负担
数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分层布置数学作业,分别训练和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能力。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把控,加强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一元一次方程”,对于数学能力稍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难度系数较低的作业,例如基础算式题,重点培养学生如何判断方程、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能力。对于数学能力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难度系数适中的作业,让他们在应用题中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正确方程式,为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打好基础。分层布置作业能让每位学生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数学能力训练,在基础学习中,慢慢缩小同学问数学能力的差距。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很多教师都曾遇到这样的学生,平时学习非常刻苦努力,作业认真仔细,但考试成绩却迟迟不提高。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多是学生学习方法错了。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更能够帮助其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如教学七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这是初中几何的基础内容,在高中以“三角形”为突破口的几何研究会越来越多,学生如果在此时对相关定理掌握不牢,未来学习更深入的知识点时会表现得更为吃力。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探究方法,提前通知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正式学习前做到能简单地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启发引导学生仔细听、深入思、快速记,展开丰富的数学想象,学会用平行线性质推导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课后部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绘制三角形数学学习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概念。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才能在数学知识海洋中畅游。
综上所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要牢固立德树人职业发展目标,坚持教育的公平与质量相统一,当前现状与长远规划相统一。在教学实践中践行教育改革,不断提高育人水平,不放弃每一个学困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增强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王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