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2021-04-13毛立国
毛立国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充满文化品格的学科。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怀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和思考,去探究和论证。这对建立学生的独立学习意志有重要意义,也是对语言文化品格的教育和传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体现对学生自主思维的尊重,鼓励大家进行批判阅读,形成缤纷多彩、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是对学生的成长负责,也是对学科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值得继续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85(2021)07-0163-0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难点。从阅读鉴赏文本的角度考虑,这本身就是学生思维认知发散、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产生疑惑或者出现批判、否定,这都是正常现象,是思维必会有的结果。但是如何合理地提出疑问,如何让质疑或者批判有理有据、有深度、有内涵、有意义,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合理的引导。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批判思维,更要让学生在批判的思维中提出观点、进行论证,从而拓展阅读,实现阅读成果的升华。
一、批判性思维的示范,引导思维的开放发散
对于批判性思维,初中生未必能有特别准确的理解。可能学生会将批判性思维误认为是一种批评,是一种否定。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中,可以通过一些阅读活动来做示范,以真正提出疑点、进行反思、寻求论证的过程来触发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和共鸣,让大家自主自愿地在阅读中进行批判的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在阅读课文《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提出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时代发展至今,很多人依然把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国的存在,并把追寻桃花源、守护桃花源作为一种灵魂的救赎。那么,你是否认可这种说法?追寻桃花源到底是一种幼稚的表现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呢?”教师在这里提出的问题,是对传统观点的一种批判性思考。在课文中,作者送描绘的桃花源一派和谐恬淡的景象,似乎没有什么不好的情况。但现实生活与桃花源所描述的景象显然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我们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合乎情理的。至于人们追寻桃花源,憧憬桃花源,这到底是幼稚的幻想还是坚定的理想,这需要大家去做讨论、去做论证,而不是信口胡言。教师用这样一个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给大家做演示,对帮助学生释放自己的思维,开阔阅读的视角提供了宽松的氛围,做好了铺垫。
二、寻找矛盾与冲突,在阅读中确定批判思维的切入点
批判性思维的出现,与人们对于某种事物现象的异议、质疑和意见看法的分歧是有紧密关系的。如果对于一件事,大家的看法都是认可、都是共识,那也就无所谓批判的思维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寻找一些矛盾点、冲突点,让同学们在对照阅读中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和观点,围绕矛盾和冲突进行批判。比如,在关于杜甫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教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看,在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是遭遇了一些非常不好的经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公然抱茅入竹去,似乎连他的茅屋都要被拆散了,没有了。对于这种事情,我们肯定是会生气的。但作者为什么在后面又产生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情怀呢?作者似乎并没有因为遭受了非常不好的待遇而愤世嫉俗,迁怒于大众,这种前后情绪情感转折是正常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让大家感受到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的,是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的。很显然,作者虽然对自己的悲惨遭遇而叹息,却并没有因此就对社会、对身边的人们产生愤恨,依然有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追求。在这里面,矛盾点在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并不与寻常人的想法一致,而是哪怕自己处境艰难也一定要心怀理想。这也正是诗人的崇高品德所在,是他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相比而言,大家更感觉到了普通人在对事物的认知看法上往往从自身的感触和体验来考虑,缺乏一种心系天下、优国优民的情怀。这种对比反差,更让大家感受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这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传承,让同学们在价值理念、人生追求、品德素养方面获得了深刻的感受。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大家明白,在一篇课文、一部小说或者一首词作中,那些存在矛盾,不合常理的地方,往往是有着特殊的用意,有着特殊的阅读价值。
三、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對话,在论证观点中体现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发生,有时候光靠学生自己的思路想法是不够的。因为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会有局限性。而这种局限l生并不利于大家产生批判性的思维。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想法,对事物现象有批判性的思考论证。记得在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的时候,教师给大家布置了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要求大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观点看法,并尝试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在这个任务驱动下,同学们尝试从小说中找到矛盾点进行批判,并通过论证的过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尝试说服其他的成员。可以看到,在批判性思维引导的阅读中,大家的认知的确有很好的发展。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契诃夫在小说中描述了警官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如同变色龙一般充满讽刺和戏剧效果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言语态度的各种转折与变化,正是种种矛盾的体现。但这种矛盾的体现并不是个人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位同学认为,日寸代环境是造成人物形象如此变色、如此矛盾、如此戏剧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位同学列举了《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以及《雷雨》中的周朴园,《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等很多形象角色。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就像尼摩船长,他明明在大家面前表现出绅士的形象,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但在另一方面来看却是一个疯狂的复仇分子,是一个致人死伤的凶手。而这种矛盾角色的出现,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这位学生的论断就让其他很多同学感到认可,对这个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观点。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中,也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产生分歧。其实,很多观点是见仁见智的,不能完全以对错来做衡量。但大家在争论、讨论中所体现的探究精神,正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大家不会只拘泥于一个观点,而是在批判思维中探究是什么、为什么,思想认识得到升华,阅读成果得到转化。
(责编 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