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过度焦虑毁了孩子
2021-04-13叶梓
叶梓
焦虑的内在心理就是“赢”
我理解每一位焦虑的家长,甚至我也能理解济南第一中学考研点外带着5岁孩子体验考研氛围的那位妈妈。因为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竞争,尤其是孩子学业的竞争真是从“起跑线”就开始了。家长为何如此焦虑?大量客观事实告诉我们:你不起跑,别人起跑,你的孩子很可能落在别人身后。所以,焦虑自然产生。如果回看刚才的文字,我们就会发现,焦虑的内在心理就是“赢”,“赢”心理的本质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好的前程。
分析到这里,问题的核心就出现了:焦虑本质的关键词是“想给”,其出发点是作为家长的“我”的“想”,而不是孩子的“需”。可是,孩子的“需”才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啊!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拉斯教授曾经说:“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而过度焦虑的家长,只想着“我给”,很少关照到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的这四种需要缺失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里这样表述:所有人的首要愿望都是感觉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每个人都在寻求得到归属和自我价值的方式……当孩子觉得自己没人爱或不重要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以错误的方式寻求归属和自我价值感。我们称之为“四个错误行为目的”,包括: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放弃)。
也就是说,当孩子“归属的需要”和“力量的需要”缺失了,他就会寻找满足自身需要的方法。然而,在只关注“我给”的家长那里,孩子是很难求得需要的满足的,这样就可能产生错误的行为目的。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会出现一些常人看来出格的行为,例如,无端喧哗、故意破坏等,目的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寻求权力与报复的孩子,自然会出现欺凌他人的行为。而一旦孩子认为自己能力不够,产生认为自己不行的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弃。这些错误的行为目的,只能让孩子与家长的美好期待渐行渐远。
过度焦虑要不得
吴言女士说:“人的一生无非需要两点:归属和价值。当这两点缺失其中一点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两点都缺失,将是人生的灾难。”与归属感和价值感相比,自由和快乐同样很重要。如果说归属感是心灵的依托、价值感是自我认同的话,那么对自由和快乐的需要就是人活着的支点。不是吗?人为什么热爱生活,因为生活中有自由和快乐。一个失去自由和快乐的人,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甚至活着的意义。难怪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说:“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這里了。”徐凯文提到,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当一个人感觉到人生都没有意义的时候,多么丧心病狂或多么过激的行为都可能产生。
回到家长最关注的学业成绩上来,让孩子“学得好”是这些家长最重要的需求。只是他们除了给孩子补课,逼迫孩子学习之外,很难找到好的方法让孩子“学得好”。当然,我们也知道,孩子学不会的原因往往是不愿意学习,而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就是感觉不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如果解决了孩子心灵深处对“学习意义”的疑问的话,问题自然迎刃而解。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呢?这里我引用杭州师范大学马兰教授的话回答:“只有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需要的时候,孩子们才会感觉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才会学得好。”于是,又回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问题上来了。而这些恰恰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家长所能意识到的,因为他们关注的是“我给”。
各位家长要注意的是,你们的过度焦虑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出格行为、欺凌行为、心理问题、学业荒废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产生了,家长的“我给”还能给得到吗?难怪荷尔德林会说:“把人间变成地狱的,恰恰是把人间变成天堂的愿望。”
把握三点不做过度焦虑的家长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说得好听,你不焦虑别人就走在你前面了啊!”说得也是。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也“走在前面”呢?
首先要用“爱”给孩子一颗健康的心。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为他创造了多好的条件,而是用一家人的和乐融融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让归宿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用父母肯定的目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优秀,让价值感在持续的关注与肯定中得到升华。这两者的满足,将会给孩子一颗健康的心,包括内心的和谐、心理的健康、向上的欲望、人生价值的清晰,等等。这些,将是孩子成就未来最核心的保障。
其次要用“伴”给孩子一种温情的暖。杜威说:“教育人的不是我们,而是环境。”智慧的家长不会用道理去教育孩子,而是会用自己的行为创设环境,影响孩子。2016年,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刷爆网络。2015年,原梦园的儿子考上了上海大学。听老师说,部分学生步入大学后学习状态滑坡,于是原梦园决定陪儿子一起学,“我爱学习,也想让儿子有学习的氛围”。2018年,她用自己的行动,陪儿子一起考研。结果她考取了广西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儿子考取了复旦大学基础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正如后来原梦园所说:“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让孩子做什么,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长,一起做。”这种陪伴,就是一起做,一起成长。这种“一起”就是环境的创设,就是温暖的给予。所以,爱孩子就多陪陪他,给他创设温暖向上的情境,而不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上为孩子的成长“指点江山”。
最后要用“育”给孩子一生的好习惯。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良好的习惯。”主宰孩子未来的,不是家长规划的路线,也不是家长给予的这样那样的培训,而是给孩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才是孩子的内生长,才是孩子成就未来的最大法宝。当然,习惯有很多种,如果仅就学业的成就来说,踏实与严谨,是最重要的两种习惯。踏实是走好脚下路的执著精神,严谨是走好脚下路的优质保障。当然,习惯需要家长在“温和而坚定”的基础上,用耐心与科学去培育。
倘若能明白上述三点,家长将不再是过度焦虑的家长,而是充满教育理智与智慧的家长。
最后,我特别想用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话作为结束:“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孩子努力了,哪怕平凡,也是最好的孩子。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