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20新时代的中国“鹰”

2021-04-13严晴晴沈海军

百科知识 2021年7期
关键词:尾桨黑鹰反潜

严晴晴 沈海军

随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直升机的研制与生产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轻型和小型直升机领域,国产机型和配套系统均在实际应用中经受住了考验,并出口国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不过,在中型直升机领域,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经过多年努力,我国自主研发的直-20中型直升机试飞成功并列装部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亮相。在今年年初我军的新年开训中,也可见直-20的身影。这一切都标志着我国中型直升机的研制已突破技术瓶颈,后续的定型及量产已成定局。

性能强大

直-20是一款采用典型的双发单旋翼单尾桨布局的中型通用直升机。它在短期内填补了我国9~10吨级中型直升机的空白,从技术上看,有一定的先进性,具备多用途和良好的实用性,能够在高原起降,适应潮湿、极寒地理环境,可执行复杂的飞行任务,可在全空域使用,可供飞机运载,能投入批量生产,且军民两用。

直-20的主旋翼为五桨叶式,桨叶数量比美国“黑鹰”直升机多一片,其优点是在同等条件下,通过增加旋翼面积,直接降低了桨叶载荷。其主旋翼采用五叶柔性结构,并配置新一代低阻桨叶和后掠桨尖,既能延缓前、后行的气流分离,又能改善气动载荷分布,降低桨涡流的干扰;而且能减少振动,降低噪声;同时还能提高气动效率,增加旋翼升力,加快飞行速度。此外,直-20的桨毂用钛合金整体锻造后数控加工,以此精简零件数,减少了维护旋翼的工作量。

直-20的机身结构按抗坠毁要求设计,除采用铝合金材料外,还使用了复合材料。其机身采用半硬壳结构,由多根纵向龙骨梁和主要承力框连接在一起,不仅强度高,而且抗坠毁能力强,在直升机不幸坠毁时,可同时承受垂直向下和向前的加速度产生的碰撞,吸收撞击能量,防止发生火情,提高随机乘员的生存率。

直-20的尾桨为复合材料结构。采用常规的十字形尾桨,具有效率高、噪声低等优点。其尾桨和主旋翼均设有电加热除冰装置,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折叠,便于收藏和运输。该款直升机采用大尺寸的全动式平尾,可由电动或人工手动操纵改变迎角大小,用以直升机的俯仰操控,保持平衡。

此外,直-20的机头雷达罩安装有防雷条,机身侧面有绞车,机身后部两侧有导弹逼近告警接收机,机身与尾梁相交处的上方有红外抑制器,两侧有干扰弹发射装置。这些装置均可在飞机执行其他任务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直-20还攻破了旋翼防除冰的世界性难题。在7000米高度以下,当直升机穿越含水量较大的低空云层时,旋翼往往会因为低温、高湿而结冰,无法正常工作。在直-20立项之前的十年里,其总设计师邓景辉和团队就开始了旋翼防除冰的先期关键技术攻关。2018年2月,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直-20首次进入真实恶劣环境下验证旋翼防除冰技术,并成功完成了科研试飞任务。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攻克直升机旋翼防除冰技术的国家。

如虎添翼

相较于我国之前服役的系列直升机,直-20具有很大的优势。与直-8/18相比,直-20造价较低,又便于空运。因此,对于我国陆军,直-20是一款能够较好满足需求的直升机。如果大规模装备直-20,我国陆军部队的空中机动作战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会像美国陆军那样“飞起来”。

直-20对于我国海军的重要性也非常大。我国海军现役的国产4吨级直-9C/D的载荷能力较小,难以携带较多的反潜探测设备和武器:除了固定安装的机头搜索雷达以及携带吊放式声呐、两枚鱼-7反潜鱼雷,该吨级的直升机再无余力搭载其他反潜设备。如果要携带声呐浮标和磁探仪,还需要同时配置另外一架直-9C。在携带反潜探测和武器系统后,直-9C的航程和留空时间大大缩小,只能支持50千米范圍内的反潜作战。进口的10吨级卡-28虽然从吨位上看比较合适,携带的反潜装备也比较齐全,航程和留空时间都不错;但其共轴双旋翼属于非主流设计,机库必须为其增高而导致搭载舰艇重心的升高。再加上机载设备和武器系统落后,无法和国产的反潜设备和武器通用,因而卡-28并不能满足我海军反潜作战的需要。

另外,卡-28还存在与米-17/171同样的问题,就是生产和维护都受制于人;国产13吨级的直-8/18则难以搭载到驱护舰上,存在搭载平台受限的问题。由于缺乏吨位合适且技术先进的舰载直升机,我国海军的航空作战能力,尤其是航空反潜作战能力受到了很大制约。而对于在直-20基础上发展出的舰载型直升机,情况就完全不同:直-20将旋翼直径以及尾梁折叠后的机长与卡-28相近,可以直接利用现役驱护舰上专为卡-28设计的飞行甲板、机库等设施。

不仅如此,由于直-20采用的综合航电技术是从2008年才开始研发设计的,其航电电子水平全面超越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装备定型的“黑鹰”直升机。当然,得益于我国军事电子航空工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才使得直-20直升机在其初始版本开始就在机身上安装了全套的、类似西方军用直升机最高等级的相关电子装备配置—雷达警告器、电子干扰天线、大型多普勒导航雷达以及前视红外/电视光电头等,可以说一应俱全。

在装载能力方面,直-20运载武装步兵的能力比直-9大得多,也将超过“黑鹰”直升机。这是因为直-20的机身比“黑鹰”的机身更加周正,显然是为了增大货舱空间而采取的设计措施。尽管直-20的装载能力尚比不过米-17/171,但是其吊挂运输能力至少在4吨以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飞机货舱运力的不足。

在发动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多一片桨叶,则能提供更大的升力。在发动机功率较低的情况下,依靠增多桨叶数量,可以弥补发动机功率的不足,保证直升机有足够的升力。对直-20而言,增加的这片旋翼桨叶主要是为了提高升力,以适应高原环境的需求,使其高原性能更加优越。直-20的旋翼在转动时,噪声相对也比较低,有利于隐蔽飞行。

除了先进的旋翼系统,直升机还需要发动机具有足够大的功率。直-20采用的是两台1600千瓦涡轴10发动机,其功率超过了“黑鹰”最新型号UH-60M的T700-T6E涡轴发动机的1577千瓦,更明显超过了我军现役“黑鹰”的T700-CT7-2D涡轴发动机的1200千瓦。这意味着,现有研制成功的直-20的空中机动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由此可知,直-20的高原性能要略胜“黑鹰”一筹。

据称,在最初引进“黑鹰”直升机时,我国就曾考虑仿制这款机型。尽管当年引进的只是民用出口型号,但其工艺技术水平之高,以我国当时的条件也是达不到的。例如,当时的“黑鹰”就使用了大尺寸钛合金部件,而我国直到20世纪90年代也没有这种制造工艺。尽管“黑鹰”属于20世纪70年代的产品,但即使到了21世纪初,我国仍无法拿出类似的产品。可见,同大多数航空机型一样,我国仿制“黑鹰”也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需要材料、工艺、加工、研发等无数环节的积累。一些研发和工艺经验,没有10年甚至20年时间的磨合,没有拥有足够多经验的研制队伍,就算有了材料和机器,也无法成功开发一款新型飞机。我国直升机发展的艰苦历程,也是一个航空技术落后的国家必须要经历的痛苦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对我国而言,直-20的成功并不仅是一个美国老式直升机型号的复制品这么简单,而是中国已拥有全套先进直升机研发、生产体系的象征。直-20在吸收“黑鹰”设计理念的同时,也加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技术内容,飞机的外形细节与前者有很大不同。这一切,都浓缩了中国航空业者多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汗水。

猜你喜欢

尾桨黑鹰反潜
反潜战:追击沉默的对手
被动变弦长提升变转速尾桨性能
直升机旋翼干扰对尾桨气动噪声影响的数值研究
“黑鹰”坠落传奇
反潜江湖大乱斗
静悄悄的反潜战
有人机/无人机协同反潜作战探析
直升机尾桨/尾梁耦合动稳定性分析
“黑鹰”之路——“UH-60的成长故事”(下)
美国“黑鹰”直升机在大学坠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