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高校人事管理的探索与研究
2021-04-13王艳秋
祖 悦,王艳秋
(1.吉林化工学院 人事处,吉林 吉林 132022;2.吉化第一实验小学,吉林 吉林 132002 )
当前,随着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5G先进网络技术的问世和推广,“互联网+”的理念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工作开展模式,国务院和教育部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对于加强“互联网 + 教育”建设,打造信息化平台,加快推动教育事业现代化进程提出了顶层规划和要求[1-2]。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带动高校现代化建设发展必将是大势所趋。人事管理作为高校综合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整个管理运行体系中更是居于核心主体地位,然而当前多数地区高校人事管理模式仍处在传统管理阶段[3],这与“互联网+”给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理念和方式上所造成的改变相比较,显得臃肿低效,从而引发较多矛盾和问题。那么加快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融入人事管理,是有效规避传统人事管理造成的资源浪费,切实增强现代化人事管理效能的必经之路。
一、当前高校人事管理的现状
随着智慧校园的普及推广,高校人事管理也逐步向信息化转变,基本实现从线下到线上形式上的转变,但是信息化程度仍在初级阶段的低层次徘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维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发展
当前,在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管理层,对人事管理信息化的认知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是认知的广度不够。业务部门在人事管理方面一时间还难以摆脱经验式、传统式管理模式[4],把信息化定义为辅助日常办公的一种便捷方式,对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人事管理功能拓展研究不够,缺乏变革创新的理念,推陈出新的勇气;另一方面,是认知的维度不够。管理层对于信息化的理解程度还有一定局限性,更多把加强信息化建设限定在提升硬件建设水平和更新软件管理系统上,而缺乏战略性顶层设计,没有将其纳入高校整体长远规划,不能较好的把人事管理数据嵌入智慧校园构建的大框架中,导致人事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孤军奋战,无法发挥真正价值。
(二) 传统意识束缚着管理模式更新
近年来,随着高校正规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关于高校人事管理泛行政化的争论屡见不鲜,人事部门作为高校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在权力执行上多少受到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出现重管理轻服务、重业务轻需求的苗头和现象[5]。管理人员,作为行政管理的执行者,由于站位点的不同,往往从确保制度刚性执行和便于管理的角度开展日常工作,对师生个性化需求方面的考虑是有缺位的,经常造成扎堆填报、排队等候等问题。沿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在开展职称评定、公开招聘、工资管理和岗位考核等工作时,在办事流程和人力资源方面的资源浪费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
(三) 基础架构撑不起信息互通高架桥
当前,人事管理系统虽然能够基本解决部门内部的统筹管理和信息共享等问题,但是功能局限性较大,还缺乏系统整理和深度分析功能,管理人员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这些客观、基础和重复性的工作。当其他部门需要调用相关数据时,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还存在网络畅通数据不通的尴尬局面,最终人事部门只能通过繁杂的传统方式提取数据后,相关部门接收数据后再通过传统方式进行录入,无法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往往造成为便于业务工作开展,各部门重复收集个人信息,从而造成教工、师生经常要填写各种政出多门而又似曾相识的大量表格,填写完表格后还要以串联的形式逐一跑流程,完成各自的任务,管理效率非常低。
二、信息化对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影响
(一) 常态管理精准高效
高校人事管理业务面宽、涉及领域广,申报多、审批多、程序复杂,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轻松实现从现场办理向网上办理的转变[6],节省排队预约环节,实现单线精准沟通、即时线上办理功能,打造平台化管理模式,既压减了空间资源的占用,又增强了时间上的自由度,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人事管理工作效率。
(二) 服务质量大幅提升
“互联网+”人事管理服务对于服务对象而言,最大改变就是把找人办理变成了自主办理。无论是各部门还是教职工,都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App终端实现自主阅览、自主填报,变被动为主动,变咨询为查询,提供触手可及的终端移动服务。人事工作人员可以把更多精力用于提供精准信息推送,校对批阅报表等工作上,提高服务质量,极大提升人事工作实效性。
(三) 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在信息化时代,人事管理核心的内容就是数据管理。一方面,随着智慧校园的基础性建设不断完善,构建基础数据中心将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修课,而人事管理相关数据将作为重要基础性数据融入基础数据中心,为各业务部门及时准确提供权威、完整的参考和依据,从而更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功能。另一方面,由人事部门提供基础数据后,可极大减轻各业务部门在统计数据方面的压力,有效避免工作重复和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在压减高校信息化建设成本的同时,通过增强人事管理信息化效能从而带动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7]。
三、推动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 加快信息化条件下思维观念更新
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反复提到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问题,这也正是作高校信息化建设推动者的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打造智慧校园的核心与关键[8]。人事数据是在高校各部门信息流转的基础性数据,能够将人事数据合理有效的应用与涉及的各个领域,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管理人员的技能素质。在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管理人员在熟练掌握人事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更需要具备信息素养,能够将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融会贯通于本职业务当中,提升人事管理信息化实效性。这就需要加强人事管理专业人才队伍的信息专业技能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备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深入探索人事管理方法路径,破除传统思维模式,优化人事管理工作思路,创新性开展信息化环境下人事管理与服务工作。另外,还要做好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和基础架构,把人事管理融入教学科研管理当中,逐渐树立和养成以高校整体建设为基础的大数据思维模式[9],确保信息化人事管理能够真正为服务于高校综合管理。
(二) 深化信息化条件下制度机制改革
要对传统人事管理的制度机制进行总结和筛选,充分开发运用互联网的增幅器功能,利用网络便捷、快速、多线程等特点,把实际操作中繁冗的环节步骤进行梳理简化,将人事管理从“一对一”的串联式办公模式转变为“一对多”的并联式线上办公模式转移,充分调动信息化条件下人事管理活力,制度规范的重点向提升用户网络终端服务倾斜,管理服务机制向多元化、互动式功能[10]拓展方向转变,形成互联网时代高效、便捷、实用的认识治理模式。
(三) 拓展信息化条件下“互联网 + ”管理服务平台
多元、精准、高效,是“互联网 + ”最基本的特性之一,也是当前人事管理努力实现的目标和方向。那么,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先进的“互联网+高校人事管理”模式,实现1+1>2效能,最终达成“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服务目标,也必将就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人事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对高校人事“互联网 + ”管理服务功能的拓展,以及管理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以打造智慧校园为出发点,创建高校综合网络平台,为包括人事管理系统在内的各领域业务系统提供对接业务,实现校园大数据的互联互通;另外,在综合平台上提供面向广大教职员工和师生服务端口,使用户能够在网络上享受“一站式”服务,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将传统业务中的申请、证明、报表等通过网络平台办理。
四、结 语
高校人事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是教师服务全方位发展的必然需求,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人事管理的现状,然后指出高校人事管理引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基于这些优势,提出高校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包括开拓新方法新思路发展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政策支持、构建数据管理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