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键母子行(五)

2021-04-13文/

钢琴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琴童学琴音阶

文/ 程 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次和同事、朋友聊到Ducati,总有人问我:你儿子怎么会那么喜欢弹琴呢?

练琴有很多时候只是枯燥的重复、无聊的练习,尤其是在学琴前两年,学习的曲子大多很简单,或者既无乐感,亦无美感。很多琴童初学钢琴时兴趣盎然,练琴也很积极,可经过数月的枯燥反复练习,兴趣慢慢磨灭。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即使再有兴趣,面对这些简单、枯燥的事情,又如何能长久地保持下去呢?

前面说过,琴童妈妈在陪练时给予的帮助、倾听、夸赞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为了保留住琴童对钢琴的兴趣,还有更多需要关注之处。

减少琴童的挫折感

学琴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纠正、不断重复的过程。练一首新曲子,从识谱开始、分手练习、合手练习、慢练、纠错、加快速度、熟练、加入感情……过程艰难,更何况,可能辛苦练了一周以后,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到了老师那里还课,甚至发现还是错误百出。

举个例子,Ducati练琴三年了,依然会时不时地折指,我细算一下,在学琴第一年,我平均每天要提醒他三遍,后面两年,我平均每天提醒他一遍,按照这最低的估算,Ducati学琴三年,只是折指这一个问题,我便已经提醒了超过一千遍,而且,现在依然在提醒,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全纠正这个问题。

换言之,在琴童妈妈看来很小的一个问题,却要纠正琴童数年、数千次,可能还不一定见到成效。因此,琴童妈妈不免急躁,比如我也说过类似的抱怨台词:

我都说过多少遍了?你到底记住没有!

你怎么又折指了!

到底要说多少遍,你才能记住不能折指!

你看你看,又折指了!

……

这些言语中隐含的信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设身处地为琴童想一想,琴童感受到的除了批评,更多的是挫折:这么简单的事情我都做不好,钢琴怎么可能弹得好呢!原本兴趣盎然、觉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便在日积月累的打击和挫折之中越来越淡,逐渐化为乌有,最终甚至变成了痛恨之情。

如何减少琴童的挫折感,方法有很多种。比如,边练琴边做游戏,边练琴边讲故事,边练琴边放声大笑,等等。我在后文会一一细细道来。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办法归根到底都为了同一个目的,那便是保留琴童最初的兴趣,让琴童始终如最初一般喜爱钢琴,觉得练琴是件有趣的事情。

提高琴童的成就感

克服了挫折感,好不容易练成了一首曲子,可是,还没来得及享受成功的喜悦,很快又进入下一周的新曲子的学习,接踵而来的又是不断地磨炼、挫折和打击。

学钢琴的过程就是如此的残酷,好不容易获得了成功,但成功的喜悦转瞬便被新的残酷替代了。

因此,作为琴童妈妈,一份很重要的任务便是提高琴童的成就感。方法依然很多,比如,边练琴边爱琴童、边练琴边当小老师、边练琴边表演等。我在本文中也会一一道来。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琴童妈妈需牢记,不管一首曲子最终是否练得流畅优美,只要琴童付出了努力,那便是成功,夸赞便是琴童所应得的最起码的回报。

增加琴童的新鲜感

学琴和学习其他功课不一样,知识点其实并不多,学琴的过程是对极少的知识点加以不断地反复练习,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可以。也许这首乐曲和上首乐曲相比差别不大,难点类似,可上首乐曲好不容易练熟了,到了这一首曲子发现又不会了,需要再从识谱开始一点一滴地慢慢学习。

我们在工作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了任务,再去攻克下一个任务,如此反复,每个任务类似,或者只是上一个任务的简单重复。长久以后,估计谁也不会再对这份工作保留初期的那份热情了吧。

举个例子,练习音阶本身便是一份枯燥无聊的事情,D大调、G大调、e小调、c小调,各个调性的音阶与基础的C大调并无太多不同,差别只在于多了几个黑键,指法有些不同罢了。可是好不容易练熟了一个调的音阶,再练习下一个音阶时,发现似乎更加困难了,上一个音阶在3指转指,这一个音阶变成在4指转指了,怎么都换不过来。而且弹音阶时,只要一个指法错了,便停在中间,很难再继续下去了。

在琴童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好不容易练熟了一个音阶,还没来得及开心,老师又布置了下一条音阶,枯燥、无味、艰难,关键是毫无乐趣而言,有多少琴童会很开心地坚持练习音阶呢?

Ducati便是一个例外,从简单的音阶、琶音、到后来的三度、六度,Ducati一直很积极地练习,甚至在还没学过乐理的时候,便自己去琢磨不同调性之间的转换关系。我并不知道他自己有模有样地掐指计算调性转换有无道理,但我很乐意看到他对这些事情充满好奇、用心琢磨,并时时保留着对这原本枯燥无味的练习的新鲜感。

方法依然有很多,比如,边练琴边提升兴趣、边练琴边欣赏音乐、边练琴边大开眼界等。如果要总结成一句话,那便是让琴童每天盼着练琴,而不是每天被催促或者逼迫着练琴。

让你天天盼着上课

记得刚开始学琴的那段时间,琴童每天练习的内容都非常非常枯燥、单一,常常都是简单的重复,“小汤”的第一堂课就是教琴童认识单一的音do,我记得一整首乐曲里始终只有一个音do,琴童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保持住右手正确的手形,用右手食指反复地弹奏do这个音。花一周时间学完了do这个音,第二周学习re这个音,乐曲里就有了两个音,然后学mi,乐曲里就有了三个音。

也就是说,一周时间里,琴童每天弹奏的乐曲里只有同样的一个音,只有一个指头弹奏,或者只有几个音,只用固定的几个指头弹奏,没有节奏的变化,没有指法的变化,弹奏出来的也没有优美的旋律。而且,与此同时,妈妈还要在一旁不断地唠叨:手指抬起来、手腕不要抖、注意数节奏……

如果我是琴童,我一定觉得这是多么无聊而枯燥的一件事情啊,还不如去涂涂画画、搭搭积木、看看电视呢。

那么,琴童妈妈不如“添油加醋”一下吧。

那时,每到上课前几天,我就会很兴奋地和Ducati说:

太好了,明天你就能学会弹mi了。你知道mi在哪儿么?对啊,太好了,明天老师就能教你弹mi,这样你就能用do、re、mi一起弹一首曲子了,肯定会很好听的。

太好了,明天你就能学会用无名指弹琴了。你看我的无名指抬都抬不起来,你的呢?你现在也抬不起来啊。不过,等老师教会你用无名指弹琴,你就厉害喽,你的无名指就能像老师一样灵活了。

太好了,明天你就能学习怎么用左手弹琴了。左手总是输给右手,写字、吃饭都是右手,不过明天你就能学用左手弹琴了,你想想看,左手不会写字不会吃饭,可是却能和右手一样弹琴呢,是不是太神奇了!

琴童妈妈极力营造出一种期待、盼望、兴奋的气氛,调动起琴童对于未来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不过,琴童妈妈需真心地觉得为此事高兴,而不是虚伪地假装高兴,才能通过言语感染琴童,让琴童也真心期待着下一堂课的到来,盼望着学习下一个音符。每一堂课都成为一种期待,每一堂课都有琴童盼望的事情,琴童当然会爱上上课。

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开始弹奏稍微复杂一些的曲子,有时琴童在上课前准备得很充分,我也会尝试去营造积极和期盼的气氛。

也许,我会这样和Ducati说:

太好了,这首曲子你练得这么熟练,明天你会给老师一个惊喜的,我估计老师可能也没有想到你会把这首曲子弹得这么好。

太好了,这首曲子你练得已经很有感情了,明天我们好好给老师表演一下哦,希望老师和妈妈一样都喜欢你弹的这首曲子。

这首曲子上周还课没有通过,好可惜啊,不过你现在比上周弹得进步很大很大了,我感觉这周肯定能通过的,你觉得呢?

有时,某一首乐曲比较难,或者因为种种原因(作业太多、生病、家里来了客人,等等),练琴的时间不充足,琴童到了上课之前也许弹得并不好,心里会对下一次的上课有些担心,担心老师会批评,担心在妈妈面前“丢面子”,那怎么办呢?

这时,如果还用同样的方法去鼓励,便显得虚情假意。但为了让Ducati开开心心、毫无负担地去上课,我便会针对一些有进步的细节去鼓励琴童,我会这样和Ducati说:

这首乐曲练得还不熟,老师应该会让你再练一周的。不过,我发现,你这两天四指练习大有进步,原来四指总是绵软无力的,这几天弹奏有力多了,音色也好听多了,我估计老师也会发现你这个进步的。

太好了,你这首乐曲节奏很稳定,不用节拍器也能稳定地从头弹到尾了,我明天告诉老师你这个进步哦。不过整首歌练得还不算熟,你要不要再练几遍?

这首乐曲你练得很熟练了,除了这一段最难的地方好像节奏有些不稳,如果老师要求你再练一周的话,我们正好就有时间把这一段难点再拎出来跟着节拍器多练几次了。

到了上课的时候,即使琴童弹得很不好,琴童妈妈也一定不能急。有时,Ducati连续弹了几遍都不对,W老师有些着急,即使没有批评Ducati,但声音中能明显感觉出老师焦急的情绪。

Ducati常常会用余光瞟我一眼,我想他也许是在向我求助,也许是在探视妈妈有没有生气,也许是在向我传递负面情绪。而对我来说,除了记下老师的指导之外,没办法给Ducati任何的帮助,我能做的只是帮助他放松心情,解除警报。

于是,我会赶紧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轻声和老师、和Ducati说:

这个地方是挺难的,Ducati回家要多练几遍才行。

这一段大概是这首乐曲里最难的地方吧。没关系,多弹几遍就熟练了。

这么难?你想不想请老师再给你示范一次啊?

恰当的鼓励、适时的提醒、暖心的安慰,这些小小的细节、简短的语言,或者只是一个眼神的关注,一个轻轻地抚慰,都能帮助琴童爱上钢琴、盼望上课、期待学习更多的曲子。

确实,在琴童的学琴生涯中,琴童妈妈的作用太大了。(待续)

猜你喜欢

琴童学琴音阶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孔子学琴
欧阳修学琴治忧郁症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孩子学琴家长一定要知道的事—— 了解与沟通篇
翻译的书与翻开的局——纪念《论各民族的音阶》翻译三十年
琴童风采
琴童风采
琴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