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二版)》解析(七)

2021-04-13马懋玄

钢琴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音型和弦声部

文/ 李 昕、马懋玄

考级指南

B项:两首乐曲(复调性乐曲或古典风格乐曲,自选一首,背谱演奏)

1.《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海顿,Hob.XVI:4)

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他的创作遍及音乐的各种体裁和形式,其最大成就在于逐步确立了近代交响曲和四重奏的曲式,为现代交响曲和室内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海顿的钢琴音乐风格充分体现出他的个性特点:纯朴开朗、亲切幽默,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1

该曲主部主题旋律由十六分音符与装饰音音型为主体,具有一定的歌唱性。副部主题选用主部中的十六分音符音型,无歌唱性主题,具有连接句的性质。副部主题加入了三连音与六连音音型以区分其结构中的独特性。展开部主题旋律同样来自呈示部,以离调、同音型重复、移位等手段表现其展开性。再现部与呈示部布局基本相同,连接部略有扩充,副部调性回归。

呈示部(第1至19小节),D大调。主部主题(第1至7小节)旋律明快、愉悦,带有乐句的连贯歌唱性。开头的装饰音(回音)弹奏尽量轻盈迅速,在小节第一拍(正拍)开始,占半拍的时值,声音带有旋律化。左手伴奏的八分音符双音断奏,弹奏整齐,有节奏感,声音轻巧。第2小节旋律中第三拍的装饰音带有前缀的八分音符D音,应与节拍同时弹奏,升C音的颤音应与左手伴奏和弦同时弹奏,使旋律更加华丽、动听。第5小节旋律短促灵巧,音乐风趣活跃,左手八分音符伴奏可以断奏式演奏,突出灵巧的特征,也可保持轻盈的似连非连奏法,体现进行方向(见例1)。

例1

连接部(第8至12小节),运用左右手接替音型,连贯流畅,音乐进行富于动力(见例2)。第8小节第三拍左手八分音符的八度低音弹奏要从容,衔接自然。

例2

副部主题(第13至19小节),A大调,短短几小节,旋律加入三连音、六连音、三十二分音符等音型,节奏变化带来新的生机,更加幽默风趣。不同音符时值的节奏型都含有各自独特的表现特征,如:八分音符音型歌唱从容,触键稳健;四个十六分音符节奏型,旋律从容歌唱,连贯性强;十六分音符的三连音音型流动歌唱,六连音音型旋律进行倾向更突出;三十二分音符音型更加轻盈灵敏等特点,仔细体会,感受更加鲜活的音乐表现力(见例3)。

例3

展开部(第20至35小节),第一乐句(第20至28小节),A大调,运用呈示部主部主题旋律作为引入部分,速度统一,声音温暖连贯,左右手衔接自然。连接部音型素材(第23至28小节)不断重复、模进、发展,重复音型可处理为力度强弱对比和进行倾向性等变化,第28小节b小调的属和弦出现,可稍做渐慢处理,四分休止符应断开呼吸(见例4)。

例4

第二乐句(第29至35小节),b小调,回原速,声音由低沉柔美开始,上行模进手法增强音乐的紧张度,越发活跃,音色逐渐明亮。第33小节旋律十六分音符弹奏积极活跃,左手伴奏轻巧有弹性(见例5),第35小节展开部结束要从容,感受休止符的空间感。

例5

再现部(第36至57小节)D大调,与呈示部基本相同。

2. 《二部创意曲》(巴赫,No.8,BWV779)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管风琴家。他的作品涉及巴洛克时期各主要体裁,总数达一千余首。

创意曲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一种器乐小曲,用模仿和复对位手法创作。《创意曲集》(BWV772—801)创作于1720至1723年,其中二声部、三声部各15首。巴赫在《创意曲集》手稿的前言中写道:“这些作品是为了给那些热爱音乐,且乐意去学习音乐的人们提供最诚挚的建议。”这套作品的目的是促使学习者能够用歌唱般的风格演奏二声部和三声部的音乐,同时学会如何正确创作音乐、如何合理地发展音乐,“获取音乐作品中一切因素的本质魅力”。

表2

该曲以二声部对位技术写成,具有复调思维。全曲旋律材料包含主题、对题、答题。乐曲开始由主题引入,随后主题声部变为对题,此时第二声部以主题再次进入,形成第一个二声部对位,直至A段结束,两个声部以主题和对题的复调形式交替进行,结束在属调。B段以第二声部演奏答题(属调上的主题旋律)进入,随后第一声部进入对位的同调对题。B段的发展规模要远大于A段,发展手法与A段类似,但多了一些间插段性质的离调模进进行(第21小节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开乐曲。全曲最终以原调结束。

A乐段(第1至12小节),F大调,主题与对题两种不同音符时值节奏型,主题(第1小节)为八分音符分解和弦音型,用断奏演奏,节奏平稳,声音圆润集中(掌关节支撑配合手臂重量有控制力和惯性)。对题(第2小节)为十六分音符模进下行音型,用连奏演奏,节奏灵动,音乐活跃,声音轻盈,带有进行方向和惯性。高低声部在主题模仿时始终保持声音统一平衡,对题声音运用手指柔美灵巧地触键,控制音量,形成声部层次感。其中对题音型模进下行注意1指与4指转接灵敏均匀,保持速度节奏平稳(见例6)。

例6

B乐段(第12至34小节),C大调。第12小节首先由左手答题开始,高声部于一小节后做模仿,伴随着材料的展开和转调,音乐的活力和趣味性都在不断增强(见例7)。

例7

第16小节,g小调,色彩与前四小节形成对比,双手保持轻巧玲珑的触键方式(见例8)。第20小节,d小调,音型模进下行并不断展开,风趣幽默。

例8

第26小节,降B大调,低声部主题,声音浑厚、动力感强。第29至30小节为F大调,最后一次高声部主题与低声部主题模仿,保持声音的层次感与稳定平衡的节奏感(见例9),音乐典雅、生动有趣。

例9

C项:三首乐曲(中外乐曲,自选一首,背谱演奏)

1.《谐谑曲》(舒伯特,D593,No.1)

弗朗茨·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义转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他的交响曲、室内乐和钢琴奏鸣曲继承了古典主义的传统,而他的钢琴小品与艺术歌曲则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常用大小调交替、多变的调性与变幻的和声色彩,使音乐中充满细致敏感和幻想般的诗意与抒情性。

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独立的器乐曲,通常为三拍子,复三部曲式,速度较快。该曲为复三部曲式:

表3

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完全再现(Da Capo),故不再附表说明。

该曲为复三部曲式的变体,其中第一部分有回旋性(ABABA结构),与回旋曲不同之处在于回旋曲的中间段应为不同的主题材料,而该部分中间段为完全相同的主题,故最后的B段与A段算作前面的重复。第一部分主题旋律具有谐谑风格,多以短促的断奏音型演奏。第二部分的写法与第一部分类似,也有重复因素,但该部分主题旋律为抒情歌唱性风格,旋律多为长线条的连奏音型,调性转调至原调的下属调,与第一部分形成风格对比,这符合三声中部的写法要求。整首乐曲再现段为反复第一部分,风格上前后统一。

第一部分(第1至100小节),A乐段(第1至31小节)降B大调,旋律明快,谐谑风格。第一乐句(第1至8小节)旋律由三连音音型在弱起拍开始,带连线的八分音符重复音弹奏优雅歌唱,可以在正拍踩下踏板,第二拍放掉踏板,使旋律音色更加悠扬。装饰音带起的八分音符,跳跃上行音型富于弹性和进行的倾向性,轻盈诙谐。装饰音在拍子上演奏(见例10)。

例10

第二乐句(第9至16小节)开头更轻(pp),右手手指触键更加歌唱柔美,左手伴奏轻盈优雅。第13小节力度突强,声音饱满浑厚,这种强烈的对比是舒伯特音乐中常见的特点。第17至31小节为乐段重复(见例11)。

例11

B乐段(第32至52小节),降B大调,旋律在高音区进行,增添了更多的梦幻般浪漫特色,第37至40小节低音区与高音区形成旋律互动,进一步丰富音乐的变幻感。注意左右手错落有致的三连音节奏型带有惯性的交接(见例12)。

第41至52小节为连接和结束句,高低不同音区转换,优雅轻盈。第44至45小节重复的分解和弦非常轻盈连贯,注意其中的降D音进行到还原D音的和声明暗色彩变化。高点为第47小节的突强G音,可以运用踏板同时踩下,保持声音的惯性与走向,逐渐渐弱到收尾的和弦(见例13)。

例12

例13

第53至97小节为重复乐段。

第一乐段(第100至116小节)音乐风格为抒情性,保持旋律如歌的连奏。装饰音(回音)从本音降B音开始或者从上方音C音开始,两种奏法都可以,但要注意降B音的下方音要演奏还原A音,回音在拍子上开始,连贯歌唱。左手伴奏为两个不同声部,由符干的上下方向区别表示,演奏时需要保持住长时值音符。另外左手内声部第二拍经常出现重音,意为呼应旋律歌唱性重音,节奏生动,弹奏时适度强调(见例14)。

第二乐段(第117至144小节),富于对比的乐句(第117至122小节),c小调。旋律为双音模进音型,音色低沉委婉动听,伴奏音型由八分音符组成,音区较低,左手弹奏时尽量轻盈均匀,保持连贯,节奏流动感营造出梦幻意境。

例14

例15

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反复。

2.《秋叶》(列比科夫)

弗拉基米尔·列比科夫(1866—1920),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他的作品有歌剧、芭蕾舞剧、弦乐四重奏等,钢琴小品是其中较为杰出、受人们喜爱的体裁。他的早期作品受到柴科夫斯基的影响,1900年左右,开始尝试双调性、全音阶以及现代和声技巧作曲。他认为:“音乐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的语言。”

表4

该曲为展开型再现单三部曲式,其中A段主题为抒情歌唱性旋律,B段主题为A段主题的展开形态,即音高组织类型,律动类型均来自A段主题。整曲没有转调,但和弦运用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在伴奏声部大量运用了和弦外音(延留音、经过音等)以构成局部的副旋律。

A段(第1至18小节),升f小调,旋律歌唱式连奏,其中有很多动机做重复,表现出彷徨无助的伤感。第1小节的两个四分音符升C音,触键缓冲并带有手臂的重量,声音如歌而持续,第二个升C音更有倾向性,并保持到下一小节。三连音上行音型带有惯性与语气感,手指平稳连续,手腕放松转移。左手伴奏远距离低音、含有和弦与两个音连线的小动机,贯穿全曲,与旋律融为一体,彼此呼应。使用踏板,每小节第一拍把低音踩上,到下一小节换踩,增加旋律声音歌唱感与连贯性(见例16)。

例16

B段(第19至32小节),A段素材进行变化展开,第20至21小节十六分音符带有更多的流动性(见例17),始终保持连贯演奏,手腕平稳放松转移,声音有起伏感。

第28至29小节旋律中含有两处共同音保持,营造欲言又止的意境,为第30至31小节再现前的高点蓄积力量,做好铺垫。第30小节含有三对二音型,要非常旋律化地演奏,表达出情感跌宕起伏与纠结感,感受与聆听由每个音符勾画出饱含丰富经历的乐句,速度放慢,渐弱至再现(见例18)。

例17

例18

再现段(第32至51小节),在第40小节左手伴奏低音升A音出现转折,有控制力的触键使和声增强紧张的不稳定感。经过两小节一组的上行模进,构成音乐情绪的不断递增,在第44小节达到高点,之后右手随即转为两个声部交替下行,表达释放出情绪的纠结感。弹奏时可以突出其中的一个声部,运用带有惯性的连奏,使音色层次感丰富,渐弱至结尾(见例19)。

例19

3.《扑蝴蝶》(丁善德)

丁善德(1911—1995),我国著名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和教育家,祖籍浙江绍兴人,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历任副院长兼作曲系主任。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艺术歌曲、合唱、管弦乐和交响曲。

表5

该曲为小型的回旋曲式,每一部分的结构都较小,都由乐句规模构成。该曲的一大特点是在b小调框架内的调性模糊处理,具体表现方式为:第一,没有明显的带有调式音阶特征的旋律线;第二,各主题都以柱式和弦断奏的形式重复序进,且主题动机中不同音区的柱式和弦功能色彩不同,并置交替进行;第三,主题进行中偶有夹杂离调和弦。另外,该曲中B段与C段有转调的思维,但并非严格意义的转调,只是主题动机的移位处理。其中B段开始处为b小调上行大二度移位,C段有两次移位,各由单音引入,分别为b小调上移小三度与下移大三度,这两次移位在乐思上可构成两个短乐句。该曲另一大特点为律动的不规整处理,即律动重音与拍子重音不一致,体现了捉摸不定,诙谐幽默的特点,与乐曲标题吻合,风格统一。

旋律由柱式和弦动机由左右手交替构成,贯穿全曲,带有触技曲风格。A段(第1至9小节),始终保持和弦轻巧的断奏,右手与左手变换重音,营造出翩翩起舞的动作姿态。左右手保持住和弦的手形,掌关节稳固支撑,并运用手指尖力量集中的状态整齐弹奏和弦,富于弹性,旋律音稍突出。第3至4小节,突出左手声部中双音上行音型,渐强勾画出方向感,直到第4小节第三拍高点,右手带有重音和突强记号的和弦,声音集中果断,左手轻巧地配合,均匀辅助右手。第5小节第三拍再次重复第一乐句旋律音型,音域跨度更大,音乐情绪更积极激烈,渐强直至乐句收尾(见例20)。

例20

B段(第9至16小节),柱式和弦模进模仿,变换的和声、变换的力度给人以眼花缭乱般的动态感,时隐时现。第15至16小节中出现四分音符休止符,感受突然停顿带给节奏律动的改变,音乐情绪随之降温(见例21)。

例21

第17至24小节为A段的再现,与第一段不同之处在于结束在D大调上。

C段(第24至34小节),右手重复音由弱到强,左手加入五度重复音,更加渲染动作的力度,第27小节双手弹奏带有重音的双音音型,以及分解和弦,幽默生动地表现出“扑蝴蝶”动作瞬间的爆发力。中间间隔的八分音符休止符,活灵活现地传达出动作的状态与惯性,弹奏时触键需要灵巧的弹性,力度层次敏锐的把握(见例22)。

A段再现(第34至41小节),旋律简化,力度变化丰富,结尾声音逐渐远去,消失在视野里。始终保持左右手和弦交接的节奏均衡感,旋律音清晰透彻(见例23)。

例22

例23

(待续)

猜你喜欢

音型和弦声部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引入钢琴伴奏提升高中生歌唱能力探研
即兴伴奏的音型发展方式
即兴伴奏构建灵动式音乐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