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语言》课程的教学研究
2021-04-13李楠
【摘要】随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的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各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类专业都将与课程思政融合。《艺术语言》是播表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课程之一,加之该专业学生勇于表达的特点,恰当选取《艺术语言》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学生人生价值走向。因此,本文就《艺术语言》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学为主线,展开相关探索及研究。
【关键词】课程思政 艺术语言 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如何加强播音主持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编号:2020j yxm097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8-0164-02
一、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一)理论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有效,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还有待提高,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相关课程思政文件精神及要求,大力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培训,切实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二)研究意义
1.提升政治站位
过去《艺术语言》作为播表类专业学习的课程,它仅仅站在专业的角度教会学生建立正确的呼吸通道及发声方法,告诉学生怎样字正腔圆的吐字发音,教师从艺术语言表达技巧去教授学生,没有涉及政治元素。但随着课程思政的引入,教师在教育高度上必然有所提高。
本文的研究建立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艺术语言》课程的教学进行探索与分析,以期对学生语言的表现力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让学生在较好的作品中充分表现出艺术语言应有的魅力以及提升一定的政治高度。
2.丰富教学内容
《艺术语言》是播音表演类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它的教学内容包括呼吸发声、语言表达技巧和舞台艺术处理等专业问题,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可以流畅且语音准确的表现作品,并能自如地抒发感情进行二度创作。现如今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势必教师在作品朗诵教授前需要对作品本身有更多篇幅的讲解以及思政色彩的融入。教师课前需要阅读有关短文的全部内容,做到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同时了解作者的生平,在融入思政教学后,通过讲解使学生把握语言的基本节奏,让作品在朗诵过程中得以升华。本文在实现路径中提到个别方法,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深入。播表类专业的传统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专业技巧的传授,其中《艺术语言》更是比较注重练习的一门课程。一些经典练习篇目,例如诗歌《致橡树》《雨巷》、话剧《雷雨》台词选段、《复活》喀秋莎独白等作品,每一位教师对这些经典篇目都很熟悉地去提升学生在发声、停连、语调等方面的能力,学生课后也自然而然的去练习这些语言表达技巧。因此,教师对与时俱进的思想以及案例没有及时引入。更有教师用一本教案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没有考虑更迭换代的问题。甚至在一些老教师的观念里,只要练好专业就行,对教学内容的人文高度沒有深入研究,对思想政治的教学内容更是少之又少。(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很多艺术类专业存在着“传帮带”的习惯,许多老师还采用着“老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老师成为唯一且单一的知识输出口。那么教师的知识输出是不够多维度、不够立体的,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反复理解作品本身亦或是通过作品朗诵,才能对其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但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发展推动,出现大量影视作品,例如电影《我和我的父辈》《长津湖》,综艺《朗读者》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影视作品、专业相关的综艺节目,从第三视角去感受作品本身带来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从而丰富《艺术语言》课程的教学模式。
2.成因分析
(1)文化基础薄弱。相较于非艺术类学生,艺术类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其中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模块中,表演类模块对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要求最低。因此,此专业的学生进校时的文化分数较低,学生对阅读作品的深度和文学水平提升空间还很大。此外,除了文科综合中含有政治知识的考核以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其他渠道的学习。加之思想政治教育与本专业进行融合有一定难度,对学生文化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所以这类学生里对文化类课程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大学思政相关课程更是学习热情不高,学生学习思政相关内容的主动性不强。(2)自我约束较低。播音表演类专业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创造力很强且善于表达,但缺乏全方位的理性思考。当下,社会进入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从各大网络软件上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观点,本专业学生思想独立且随性,加之讨厌条条框框的制度约束,这使本专业学生的政治素养参差不齐,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对自己的约束并不多,甚至小部分人对正确价值观下的社会主流意识嗤之以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强有力的思想约束,给教师的思政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3)教材没有针对性。教材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现阶段艺术类专业的教材主要还是以专业知识为主,没有特别明显的思政内容板块。而且面向艺术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也不是很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依靠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其教材面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建设的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不足,导致学习成效并不明显。很多艺术类老师针对课程思政这一课题,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二、实现路径
(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把关人”。因此,教师自身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除了传授专业本身的知识技巧,也要将思想政治内容贯穿其中。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作用,思政教育应纳入高校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教师思政素养。
(二)重构教育教学内容
《艺术语言》课程中文学作品朗诵,有诸多涉及红色文化、人文内涵、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选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教学内容,展开生动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一直停留在我们固定使用的经典教材中。今年正值建党100周年,各大荧屏也陆续推出建档百年题材的影视作品。其中,呼声较高的《觉醒年代》最为观众乐道。在第11集辜鸿铭的讲座《中国人的精神》中,从辜教授的一段独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温良。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力量,即使放在今天,它也为大家所适用,因为这种力量推动我们更坚定、更有力的前进。
(三)展开思政情境教学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播表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本身就从生活、从社会中汲取。例如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举国上下共抗新冠疫情的同时,医院里、社区中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事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政资源,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这样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这些医护工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温暖与力量,并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大量素材,教师可根据这样的真实故事,编创相关朗诵稿件或小品,再现真人真事,展开情境教学,使思政指向更加明确,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艺术语言》课程中的思政教学。
(四)融入思政考核评价
考试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方式,《艺术语言》课程开设于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年级以综合练习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二年级以经典作品朗诵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考核评价。现在大部分高校《艺术语言》课程的考核评价主要还是从专业技巧和少量的理论知识两方面进行,关于思想政治的内容并没有作为硬性考核指标。但考试具有风向标的作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思想政治素养的考核加入教学目标中,进而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维度,例如让学生挖掘每一個作品的中心思想,培养他们学会表现作品的情感和提炼作品的政治高度,把思想政治内容的融入考核评价中。经过调整,《艺术语言》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专业能力的检验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教学的比重,大大增强了本课程思政教育的完整性。
三、结语
在艺术类专业学习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可以敏锐地选取到与本专业课程相契合的教学内容。在提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灌注了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力度,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养成明确了方向。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增加,这在学生丰富人文素养、观察社会生活以及提升影视传媒的专业高度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高校思政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同专业都有不同的方法去融入。本文也只是从播表类专业《艺术语言》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经验提出管窥之见,期待更多的探索和研究加以学习。
参考文献:
[1]王佳玉.刍议艺术类专业教学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融通——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15):180+183
[2]郭晓.传承鲁艺红色基因 践行育人初心使命—中央戏剧学院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J].传艺术教育,2021(6):7-10.
作者简介:
李楠(1991年-),女,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表演教师,研究方向为表演、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