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技术在中专聋哑学生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13吴强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聋哑学生古诗文新媒体

吴强

【摘要】古诗文教学一直是中专聋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过一些困难和困惑。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古诗文教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帮助。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在深入了解了新媒体技术在中专聋哑学生的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后,本文总结了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古诗文教学中的优势,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應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教学建议,希望能够帮助语文教师进一步提升古诗文教学水平,帮助聋生更好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和精神营养。

【关键词】新媒体  聋哑学生  古诗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71-02

一、古诗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分析概况

笔者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中专部共39名聋生调查分析发现,中专聋生在学习古诗文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聋生对古诗文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缺乏主动,很少有对古诗文学习充满兴趣和热爱的聋生。二是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辅助聋生古诗文教学确实受到了多数学生的赞同和支持,新媒体技术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现课文内容的优势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也有部分学生更喜欢教师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讲授古诗文,新媒体技术使用过于频繁甚至完全取代手语讲解都是不可取的。

笔者认为,聋生的古诗文学习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方面,古诗文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必学内容,学习用来应试的目的性远远大过其实际的使用性,而古诗文对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审美感知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却并非学习者一时半刻就能感受到,这是需要长期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才能体会到的,因此,如果不是天生喜爱中国传统文字语言,绝大部分聋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只是被动、机械地死记硬背,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对隐藏其中的情感哲思就更是无从察觉了。另一方面,古诗文教学对于“教”和“学”的双方都有较高的基础门槛条件。作为老师,其自身的业务水平,包括传统文化素养、手语熟练应用的程度、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熟练操作等等都影响着“学”的一方能否全面理解、掌握古诗文课文内容、内蕴情感等知识点;而作为接受知识的聋生,如果存在对古诗文课文不感兴趣,或者没有良好的课前预习等学习习惯,又或者本身古文基础知识薄弱等因素,即便老师优秀全能,也无法带动学生取得学业成绩的进步。

综合调查研究的结果,笔者认为,新媒体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存在以下优势:

(一)化难懂为易感

众所周知,古诗文语句结构、语法大多与现代汉语差距甚大,部分字词更是语义晦涩,尤其不容易仅仅通过手语解释清楚。而新媒体技术中的图片、视频等工具恰恰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文本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聋生可以直接感知到的三维立体画面,弥补聋生听障的感官缺失,进一步扩展其视觉上的体验和感知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名篇《桃花源记》的讲解过程。笔者通过查找,精心挑选出一部完整讲述课文故事的动画短篇,并在播放短片时辅以手语引导,提示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对照原文,理解具体词句文意。通过动画的展示,聋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故事内容,对人物形象的行为、语言都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二)变枯燥为生动

许多聋生因为对古诗文字词意义的不理解,造成他们无法体会古诗文作者或者诗文本身蕴含的丰富情感。无论是唐诗宋词营造出的唯美意境和深情款款,还是诸子散文表现出的汪洋恣肆和深奥哲理,又或是明清小说所表达的辛辣讽刺和现实批判,对聋生来说,都是“纸上谈兵”,既无任何实践经验可借鉴学习,亦无多少现实情境可供体验。而这个时候,新媒体技术就有了大有可为的用武之地。比如在讲授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时,讲解中就找了很多西北边塞的风景图片来向同学直观展现词中的荒凉景象。真实的图片场景让聋生立刻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很容易地理解了词中描绘的清苦和孤独。

(三)改被动为主动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网络终端让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简单和多元。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知识面一点也不会比老师少,甚至更多。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在课前还是课后,笔者都会经常鼓励聋生多利用网络查阅资料,自主学习。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最起码都能或多或少地知道一点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或作者生平。如在讲解明清小说选段时,笔者先让聋生自己找一些相关的影视剧观看,不仅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让他们在上课时有了话题,愿意打开“话匣子”,积极跟同学和老师交流分享观看影视及对照原文后的所思所想。有时甚至可以“听”到很多有启发性的角度和观点。

二、古诗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学建议

(一)树立正确导向

大部分聋生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古诗文,并非出于自己喜欢的原因。因此,要让聋生学好古诗文,首先就是要扭转他们对古诗文的被动学习的态度。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从小培养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通过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国历史,关注传统文化,认识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熟悉古诗文中的名著名篇,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文言文知识,如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线上展览等新媒体技术,让他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上下五千年。学校、教师还可以多带着学生多探访博物馆,开展丰富的研学活动,通过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主动探究意识,从而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再晦涩难懂的课文都有“一啃到底”的动力和决心。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产生了一定的理解障碍。但是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也因此变得更为灵敏。在教学中,利用新媒体技术,尝试扩展、提升聋生其他感觉器官的感知力可以有效激发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2021年5月,笔者所在的特教学校和省博物馆联合开展国宝文物互动式讲解——“童心向党 数字化文物展示活动”3D数字化的展示让我们的聋生立刻对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平时“看不懂”的“死物”在科技的助力下与聋生“零距离”互动,瞬间燃起了聋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不光是博物馆,VR眼镜、4D电影院将来都可以成为聋生教学的辅助,触发更加真实的感官刺激,提升聋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一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自己拥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前,人們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现在,新媒体让老师和学生的知识鸿沟在不断缩小,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活水”。所谓的“活水”即指源源不断的时代发展中产生的新知识。对古诗文学习来说,教师不能认为古人的东西不需要更新换代,恰恰相反,古人的著作、思想正在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而产生更加丰富的新阐释、新解读。而如何能在短时间就汲取所需知识,从容应对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无疑是最高效的方式。

二是善用教学方法。因为新媒体的发展和介入,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知识权威的地位受到挑战,师生间的关系渐渐变成了共同的学习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也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古诗文教学中,通过视频、图片的引入,借由手语的引导,最大程度给聋生提供自由思考的空间和产生联想的条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如此,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古人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语文老师大多作为班主任同时履行着对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教诲责任。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优秀的文化底蕴,才能作为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乐观生活,积极向上。语文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断文识字的简单教育,更是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的塑造和培育。选入课本的古诗文篇目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历代圣贤、文人名士的思想结晶,传承好这些中国文化的瑰宝,就是保存和继承中华历史文化宝藏,就是延续和守护中华五千年绵绵不断的香火,就是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和力量。作为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汲取我们的古文化知识,锤炼自身品格,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才能讲好古诗文,传播好中国文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做到寓德于教,明德于心。

最后要说的是,新媒体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而语文课最终也不是看看视频、欣赏一些图片就能轻易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课堂的达成依靠的是善于教学的老师和善于学习的学生。因为调查条件有限,本课题研究尚有很多进一步加深和探讨的地方,希望更多的学者、教师以此为鉴,让聋生的古诗文学习可以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打破框架,培养文气——《唐宋诗分类选讲》简评[J].长江学术,2009(2):157.

[2]郭弘钿.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32.

[3]朱小兰.开发古诗教学资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6(9):24-25.

[4]王颖婷.中职语文古诗文教学活动课初探[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5]叶彩莲.善用信息技术手段,让诵读教学绽放新姿[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

猜你喜欢

聋哑学生古诗文新媒体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谈聋哑学生手工制作的教学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浅谈如何有效地对聋哑学生实施教育实践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