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表达 提升阅读素养
2021-04-13苏蕉娜
【摘要】优美的言语,犹似一朵绽放于语文教学课堂里的娇花。教师在课堂上应紧扣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语言表达特点,巧用语言训练中的“着力点”,主动指导学生进行“巧仿”“品悟”“独创”这三部曲的有效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品悟时间,巧妙激发出他们的言语表达欲望,从而慢慢掌握语言规律,积累言语表达经验,努力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言语表达 巧仿 品悟 独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8-0070-02
一、紧扣语言表达特点,分析课堂语用现状
早期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大部分重视的是学生的写字能力。周而复始,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就逐步退化。如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师生在共同探究问题时,常常陷入一片沉寂。学生有的心里想说口头却不敢表达;有的积极踊跃,站起来却紧张得结结巴巴;有的言语表达不流畅,又或是意思不明确……各种各样的课堂言语表达弊病,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度陷入尴尬的境地。因此,我们课堂上的讨论形式,更多时候也只能是老师和几个学生的主场讨论,其余的大部分学生渐渐成为了旁观者。事实上,学生课堂语言表达的不足,往往是由多方面原因所影响的。这里主要分析主要的两点:
1.不重视课堂语言表达的精敲锤炼。课文每单元园地的习作和口语交际练习,大部分学生发言时用词用句都比较随意,想什么说什么,没有经过细致的思考;小部分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也能引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却也只是信马由缰,自我驰骋。表达出来的语句或拖泥带水,或表达不够明确了,很多时候根本无法突出所要表达的主题。
2.缺少语言素材的多方面积累。言语表达最大的弊端无非就是词穷,一处环境、一种氛围、一份心境,学生们只能用几个常见的词语来简单形容,如果换一种文雅的说法就江郎才尽了。追究这种情况的本质根源,是学生缺乏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只读课文,对于课外阅读资料,泛泛而读,就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只有行动没有心动,没有真正做好阅读的真谛。而阅读又是积累语言素材和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量不够就无法进行一定阶段的字词句积累,缺少平时语言量的积累又怎么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呢?
二、关注言语表达形式,优化阅读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紧扣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语言表达特点,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逐步提升,主动指导学生进行“巧仿”“品悟”“独创”这三部曲的有效训练。巧仿文本的每一处契机,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品析和感悟,积极创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语言表达平台,带领学生身臨其境地体会语言的独特魅力,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切实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营造出情意浓浓的语文课堂,方能邂逅那别样的精彩。那么,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品析不同的言语形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呢?
(一)“巧仿”,柳暗花明终有曲径
一个个字词,一句句短语,堆砌而成的是一篇篇精心构思的文章。文章中的优美段落,字字珠玑,必定有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因此,为了突破重难点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对文本的重点字、词、句进行精心品读和解析。在层层品读后,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字词句的“闪光点”,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迁移,体会文字背后折射出来的精言妙语。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中学会表达,才能在学习的旅途中不断创新,才能乐于表达。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由简单的字、词、句的仿写,慢慢过渡到优美段落的仿写,最后再进行篇章的模仿,层层递进,渐渐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品悟”,精益求精更进一步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品读文本内容,用心感受文本的内涵,领悟文字里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如《祖父的园子》一文,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稚嫩的小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无忧无虑的时光:摘黄瓜、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文中那富有童趣的语言,那生机勃勃的园子,那充满诗意的生活,那童话般的世界,无不牵动着身处钢筋混凝土包围的城里孩子的心弦,瞬间激起了他们浓浓的学习兴趣,那向往乡村生活的心跟随着萧红的脚步,一起在祖父的园子里飞扬。
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深情地发问:“在祖父的园子里,你最想留下的是什么?”前一刻还在祖父的园子里放飞自我,这一刻却在只能挽留间依依不舍,学生的表达欲望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各抒已见。在交流分享中,他们品悟出最想留下的是“祖父那浓浓的爱”。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文本里的内涵,领悟到了作者对祖父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三)“独创”,抛砖引玉,出口成章
教材本就是典例。我们细细品读和赏析的课文,每一篇无不是专家精心挑选的。文本中那些富有特色的字、词、句,那些美轮美奂的段落,都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的范例。语文课堂里,富有特色的课文比比皆是,教师要关注这些语言,指导学生善于向我们的课文借“语言”,再融入自己的独特想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来提高自己驾驭言语表达的能力。
《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这几篇课文都是描写童年的文章,孩童特有的无忧无虑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散发着一丝丝独特的芬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由快乐的,它是调皮可爱的,它是多愁善感的……不一样的态度,对童年的诠释自然不一样。
在“语文园地二”的课堂上,习作要求写一篇与童年有关的文章。童年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所以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自信和欣喜,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灵活地结合自己的实际及感受,独立地完成了自己的原创文章。
三、营造精彩阅读课堂,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一)精彩绝妙的语言表达埋伏笔
作者在刻画各种事物时,用字、用词的推敲上常常独具匠心,强调表现出准确凝练、精彩绝妙的特点。例如,《摔跤》一文,对小胖墩儿动作的描写是:“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教师可以把这句话改为:“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弯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然后提问:“‘塌’为何意?课文的‘塌’字是否用错了?改为‘弯’字好不好?”通过反复朗读,细致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塌”字,生动形象地把小胖墩儿摔跤时镇定自若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准确凝练、精彩绝妙的语言在课文中是随处可见的。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品析,可为营造精彩阅读课堂悄然埋下一定的伏笔。
(二)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育基础
作者常常运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方法,使语言表现出生动形象、光彩夺目的特点,为的是使自己笔下的事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秋天的雨》一文,作者通篇多处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分别从颜色、气味、声音三个方面,描绘了“秋雨来临”的景象。教学时,可先分别找出有关的句子,然后采用删减比较的办法,体会作者使用拟人和比喻这些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体会拟人比喻的使用,能让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光彩夺目,让读者渐渐有了身临其境之感。由此可见,学生对修辞手法的逐步感知和熟练运用,为营造精彩课堂孕育了一定的基础。
(三)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绽光彩
具体严密、简洁精练的语言也是课文表达的一大特色。例如,《詹天佑》一文第四自然段写道:“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通过反复朗读,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出:①行程安排紧凑;②施工的项目杂乱繁重;③工程险峻复杂;④态度严谨,深厚的爱国情怀。这一句话,作者只用寥寥数字,却表达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语言是多么具体严密、简洁精练啊!这样的语言适时进行着力训练,肯定能为营造精彩阅读课堂绽放夺目的光彩。
(四)自然得体的言语表达添精华
文章中的句与句、段与段是紧密联系的。字里行间的人物语言,不但要符合当时的环境、情节及人物特点,而且要有助于突出文章的主旨,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为联系紧密、自然得体的语言。例如,《不懂就要问》一文,作者对孙中山进行了三次语言描写。课上,将三句话对比着进行。可提问:“能不能把第一句中的‘先生’这一称呼去掉?能不能把第二句话中的‘会背了’放到句子最后?第三句话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循序渐进地提出以上问题,让学生慢慢感悟出:这不同的人物语气,不同的说话环境,不同的人物身份,要符合当时的环境、情节及人物特点,这样才能有助于突出文章所要表达出的主旨。
综上所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紧紧依托着文本。教师应聚焦文本内涵,巧设学习情境,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自身言语表达能力,进行“巧仿”“品悟”“独创”这三部曲的有效训练,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品悟時间,巧妙激发出他们的言语表达欲望,从而慢慢掌握语言规律,积累言语表达经验,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随时能邂逅那别样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新民.立足语言形式 关注言语表达[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7).
作者简介:
苏蕉娜(1986年-),女,汉族,福建厦门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