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科学教学资源 有效丰富课程内容
2021-04-13王燕芳
王燕芳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涵盖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其中的科学知识不仅广泛,部分还较为抽象,对于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不容易掌握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作为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丰富课程内容,让科学课更具象、生动和有趣,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程资源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17-02
小学科学的综合性决定了科学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在教学实践中,现有的资源往往十分有限,科学的教学也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因此,教师需要整合资源,为科学课堂添砖加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一、突破教材重点难点,拓展科学课资源
“技术与工程”在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被列为一个专门的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在掌握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灵活迁移应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是要敢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有机会充分探究,从而拓展科学课资源。
如在五年級《造一艘小船》的教学中,重难点是探究如何造一艘排水量大、装载量大的小船,学生需要考虑用什么材料造船,如何提高排水量、船的轻重等等。我们在学生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可以设计一个探究式的项目,让学生分组深入研究。
他们首先进行讨论并查阅资料,了解现在世界上各种船的形状、特点和载重量,开展分享会,每个小组介绍自己所收集的船的知识和图片,学生在此环节能够了解除教科书以外更多关于船的学问;接着设计、制作并改进小船,既是进行探究性的思维与操作能力训练,也能发展学生动手又动脑的技能;然后进行一次个性船展示会,举行各类奖项的评比,让学生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二、应用学校环境条件,拓展科学课资源
校园里的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们拓展教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学校的植物园、图书馆、小池塘等都是科学教学中重要的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园环境存在的价值,拓展教学资源,催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上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时,我校开展了项目式学习——显微镜下校园植物细胞的观察。学生先用光学显微镜学习如何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的世界,再用电子显微镜对校园植物的叶、花、茎、根等进行观察,并用手绘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然后进行手绘报的交流和展览。学生在这次项目式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还对身边的校园植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有机会与同学分享记录过程中的思考和成长,相互学习,增进情谊。
三、重视本地历史文化,拓展科学课资源
了解本地文化,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教学中运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1]。
深圳虽是座移民城市,却也拥有众多具有历史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名人树木。在仙湖植物园内有各类名人树木近二十株,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手种下了一株高山榕,如今这棵高山榕已枝繁叶茂,树影婆娑。此外,在名人植树区内还有异叶南洋杉、海南红豆、榕等各类树种。深圳的锦绣中华名人植树园共有45株名人树木,长势均良好,种植者主要是外国政府要人,如美国第四十一届总统乔治·布什于1993年11月14日在此种植了雪松。在深圳大学友谊林中,有着前日本首相海部俊树1992年在此种的高山榕。
我们可以将伟人种树的历史与科学教学中的植物内容联系起来,带学生到植物园内参观和了解相关植物知识,使学生可以冲破教材知识的桎梏,了解身边的植物特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明白保护古树的意义,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
四、探究生活中的科学,拓展科学课资源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中处处是科学,教师可以为学生在科学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搭一座桥梁,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感兴趣,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探究。
如学习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知识内容时,当探究到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我们可以用水盆发声将声波可视化;当探究到声音的高低时,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从生活中的物品入手,如将吸管剪成鸭嘴形,并改变其长短后吹气,使其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当探究到制作自己的小乐器时,可以鼓励孩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如往几个玻璃杯中倒入不同量的水,并逐一敲打,使其奏出美妙的旋律。
科学这一门学科的很多知识是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学习了科学知识之后,要能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重对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学的特点之一[2],因此,教学时要多考虑在与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经验,找出科学课本和生活中的结合点,利用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中去。比如学生在学习到了“摩擦力”这一知识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冬天解决路面湿滑的问题;而在学习到“金属锈蚀”这一知识点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家中的菜刀生锈之后应该怎么解决[3]。再如,以家中常用的电视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声、光、热、力、电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探究,通过这一研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电视机包含着众多科学知识,如能量转化、热辐射、颜色、电功率、噪声的产生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而且更能够将看似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让老师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和思考,让孩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问题,一定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五、关注当前时事热点,拓展科学课资源
先贤们曾说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如果能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并将其与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形成很好的探究机会,同时,还能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他们搜集信息、研究问题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4]。
如今年六月,一头布氏鲸来到深圳湾大鹏海域。布氏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出现对生态保护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鲸类等海洋哺乳动物作为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是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指示物种。教师可以将布氏鲸作为一年级动物单元的补充内容,既丰富了科学课程,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布氏鲸为什么会出现在大鹏海域?深圳市为了保护它出台了哪些措施?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种种发问与思考,有助于学生在科学课中获得特别的体验,不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的情感。
六、妙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科学课资源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学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开始做了尝试。教师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产物融入到科学课堂当中去,如可以利用优秀的教育教学APP丰富课堂,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5]。
学习植物相关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形色”APP来辨认各种各样的植物,既弥补了教师植物认识上的不足,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节约了时间,扩大了信息容量,学生能自主获取更多资源,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学习成为可能[6];在学习声音相关的知识时,我们可以运用“Tuner T1”APP查看发声物体振动的频率, 该应用软件能把声音频率实时数字化的功能,在探究铝片琴发声的实验时,为学生理解“物体振动频率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频率越慢,声音越低”提供了传统观察实验无法获得的有力证据, 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在学习天文相關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用“Star Walk”APP模拟太空环境,展示宇宙中星体的实时运行情况,并查阅不同星座的位置,遥不可及的宇宙近距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使用时仿佛置身于宇宙中遨游探索,学生能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进行观察和思考[7] ,并可以自主探索,进行个性化学习。
应用软件的使用,不仅能突破课堂狭小的天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能有效延伸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吴韦春.利用本地资源 拓展科学课程.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6(3):27-28.
[2]徐爱萍.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科学思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z2).
[3]谢日旺.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生活中的科学[J].文渊(高中版),2020(7).
[4]王炯霞.运用社会热点拓展科学课程资源[J].中学教学参考,2009(2):116-117.
[5]黄敏.智能手机app在科学课堂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21(7):88-88.
[6]谢宝兰. 赏花拍叶app,识花认草follow me——在科学课上运用识图软件辅助教学的思考[J].湖北教育, 2019(1):88-89.
[7]杨飞.APP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0(21):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