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数学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1-04-12莫凤娇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维活动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莫凤娇

【摘 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力求能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然而实际效果不佳,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时往往习惯套用公式,学习数学知识往往死记硬背,导致思维僵化。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引导学生自发地开展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数学问题;教学过程;有效性;思维活动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需要深度剖析教材内容,创设生动的情境,提出巧妙的问题,设计多变的习题,将整个教学过程化繁为简,化静为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钻研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度[1]。本文将以“7的乘法口诀”为案例,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   构思生动的情境,在互动中唤醒学生思维的自觉性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有目的设置的[2]。如“7的乘法口诀”的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放弃了教材上“摆小船”的例题,将情境设计成充满童趣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以此为线索,贯穿课堂始终。

首先,教师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看日历、制定旅游计划的情境。学生顿时热情高涨,纷纷把目光聚集到日历上,教师趁机提问:“1个星期有几天呢?”学生纷纷举手说:“1个星期有7天”,接着师生互动交流“2个星期有几天?3个星期有几天?……7个星期有几天?”的问题,学生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7的乘法口诀”学习中。

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醒学生自觉的思维性是学习的第一步[3]。

2   提出巧妙的问题,在思索中挖掘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科学家波普尔说:“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而“问”是一门科学,提出什么问题,在什么时候抛出问题,如何组织与表达问题,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有的问题过于简单、僵化,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只关注结果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显然不能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效果。对此,教师将“7的乘法口诀”教学分为三个环节。

2.1  课题引入环节

在白雪公主和小矮人看日历的情境中,学生指出1个星期有7天。笔者顺势抛出第一个问题:“2个星期有几天?你是怎样算的?”学生A回答:“7+7=14(天)。”接下来笔者并没有急着往下问“3个星期有几天?”,而是继续追问:“几个7相加等于14?”学生B回答:“2个7相加等于14。”笔者通过这两个问题,为学生后续学习口诀的意义做了铺垫。

接下来笔者再提问:“3个星期有几天?是怎样算的?是几个7相加的和?”稍作思考后,学生C回答:“3个星期有21天,因为7+7+7=21,是3个7相加的和。”

笔者继续追问:“還有没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下,积极地讨论思考。学生D灵光一现,答道:“刚才我们已经算出来2个星期是14天,算3个星期的总天数,只要14再加7就行啦。”学生听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笔者趁热打铁继续问:“那么4个、5个、6个、7个星期各有多少天?各是几个7相加呢?”

学生如醍醐灌顶,明白了每多1个星期就多7天的道理,这样看似不起眼的“追问”不仅简化了计算过程,更于无形中揭示了7的乘法口诀规律,为接下来口诀的编写和记忆做好了铺垫,意义深远。

2.2  口诀编写环节

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的重要环节——口诀的编写。有教师这样提问:“‘1个7是7的乘法算式怎么写?口诀怎么编?”等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好口诀后,教师继续问:“‘2个7相加的和是14的乘法算式怎么写?口诀怎么编?”……教师一直问到7个7相加,类似的问题重复了7遍,学生机器一般复制显而易见的答案,缺少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不能单一、重复地提问,要运用可循环、多样化的提问模式,将口诀的意义、乘法算式、口诀融为一体开展教学。

首先,笔者抛砖引玉:“1个7是7,若用乘法算式,该怎样表示?”学生齐声说道:“1×7=7,7×1=7。”然后,笔者接着问:“为了方便记忆,我们能不能为这两个乘法算式编写一句口诀呢?”(一七得七)笔者继续追问:“二七多少?(二七十四)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2个7相加的和是14。”最后,笔者接着问道:“根据‘二七十四这句口诀,你能写出哪两个乘法算式?”学生答道:“2×7=14,7×2=14。”

这里设置的4个问题,完成了一轮“口诀的意义?乘法算式?口诀?口诀的意义”的转化,也为后续其他口诀的举一反三打下坚实基础。

2.3  口诀记忆环节

在编写完7的乘法口诀后,进入教学难点部分——口诀的记忆。笔者先给学生3分钟自主记忆的时间,但并不要求他们能全部记下。笔者试探性地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哪句口诀最好记?又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它的?”学生纷纷举手汇报“战果”,学生E说:“一七得七。”学生F说:“二七十四,7+7=14。”“其他同学呢,你们觉得哪句好记?”学生G说:“七七四十九,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笔者赞叹说:“你能想到用神话故事记忆口诀,真了不起!”

笔者话音刚落,便听学生H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经常听到大人说这句话。”“是呀,这是我们惯用的一句俗语,那孙悟空碰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笔者的话逗得学生哈哈大笑。

笔者追问:“那四七、五七、六七怎么记呢?”学生略加思索,告诉笔者:“可以用三七二十一加七算四七、五七、六七也都可以用前一句得数加七来算。”这体现了一种顺向思维,笔者深入追问,“同学们想到了用加七的方法推算后一句口诀。那你能用减法来推出六七吗?”这么一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瞬间上线,学生J马上说:“用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啦。”

到这里,7句口诀的记忆方法一一呈现,笔者总结说:“刚才同学们通过故事、民间俗语等方法记住了所有口诀,如果按一定的顺序读这些口诀,它们的得数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发现,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7,通过任意一句口诀都可以推算其余六句,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可谓“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教师只有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以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设计好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锻炼思维,主动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

3   设计多变的习题,开拓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很多教师都知道,做数学题贵在精而不在多。然而,真实情况却是一些教师在设计习题时单一化、机械化,只在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布置给学生的习题越来越“粗而多”,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训练,久而久之,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制约了课堂效率的提升。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教师放弃教材相应内容,设计了以下对比性练习:

(1)有3个小矮人准备每人送7朵小红花给白雪公主,她一共能收到多少朵小红花呢?

(2)白雪公主想送给小矮人每人2双红靴子和3双蓝靴子,你能帮忙算算一共要做多少双靴子吗?

在平时,学生极易混淆加法和乘法的意义,所以教学时将它们以对比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它们的异同,有利于学生加深认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

教育家弗賴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任务之一。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小明用5副七巧板拼出了一张友人送别图,并附上古诗《赠汪伦》,问:①一共用了多少块七巧板?②这首诗里共有多少个汉字?

此题中的七巧板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数学教具,外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让学生运用7的乘法口诀,直接计算出汉字的个数,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一道精妙的习题,有时不仅能引导学生走向深度思考,还能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一堂高效的数学课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过程各个细节的关注与把控。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度钻研、反思,重视学生思维方式的深层次加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使小学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发现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李占宏.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4(11).

[2]朱德江.以深度教学成就深度学习——走向“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师,2016(3).

[3]郭华.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J].教育科学论坛,2015(4).

猜你喜欢

思维活动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问题式教学:我的一方“实验田”
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度备课略论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让数学教学更好地走进生活
扬琴演奏的心理境界与思维活动研究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