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悟以悟促解
2021-04-12李坤娟
李坤娟
【摘 要】将阅读教学带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大部分教师的认知里,阅读是一个分析文本材料的过程,其强调对既有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数学教学关系不大。但科学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促使其在阅读中更深刻地掌握有关数学概念。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没有表现出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意识,数学思维的转化比较缓慢。当个体的数学阅读能力难以满足数学教学需求时,学生无法深入理解问题,掌握数学知识。围绕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重新规划数学教学活动,将公式、定理和题目转化为可阅读的材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与表达能力。
1 明确阅读目的,确定阅读计划
阅读的最终目的在于从相关文本材料中搜集可用的信息,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积累水平与表达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是一个初步了解数学知识与数学概念的过程,是提升解题、读题等能力的“预热”环节。从信息搜集这一角度来说,阅读活动具有较为出色的应用价值。但从当前的数学阅读教学来看,部分学生只会“读”,对于读的过程与读的方法缺乏关注,阅读活动的整体效率较低,在阅读环节中积累的数学信息也比较单调。
要确保阅读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在阅读与数学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教学目的,并围绕该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练习,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水平[1]。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与克”的教学为例,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规划科学的阅读计划,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可对阅读的范围、目的和重点进行说明,要求学生在“千克与克”这一章节的阅读中掌握千克与克的定义,并用文字将千克与克的数学概念记录下来。教材中部分信息并没有直观表示出来,如克的概念,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阅读内容对克的使用范围进行描述。在这一要求下,学生会在数学教学中重新搜集有关信息,并给出“一个鸡蛋约重50g”等答案。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更明确地掌握数学概念,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发起阅读活动,必须为学生明确阅读目标,要求其在阅读中掌握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以此来体现阅读目的,确保阅读活动不会“无功而返”。
2 开展分层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部分教师虽然尝试在数学教学中引入阅读教学,但由于没有形成科学的阅读教学理念,整个阅读活动拖泥带水,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数学逻辑思维也难以得到明显提升。在全新的教学要求下,教师应结合不同的阅读方法开展分层阅读活动,通过细化阅读内容、阅读方法,帮助学生重新掌握数学信息,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千米和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段文字,将所涉及的数学知识融入到文字材料中,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分层阅读能力,设计的文字材料可如下所示。
(1)某市四面环水,需要修建一座大桥,大桥估计消耗水泥300吨,总长度200千米。
(2)这座大桥横跨水面,连接码头与汽车站,将成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物。
在阅读有关文本材料时,针对不同的文字内容,应在略读、细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法之间合理选择,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对于文章中的修饰性文字,如句(2),其与数学知识之间并不存在密切联系,了解即可,但句(1)涉及了“吨”和“千米”两个全新的数学概念,在阅读中学生应进行精读,并思考:千米和吨与哪些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存在联系?千米和吨分别被用在哪些单位的计量中?教师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提问,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解题能力。
3 合理分类阅读,积累数学知识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应目光长远,不仅要关注文字材料在阅读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更要结合文本资源重新规划阅读教学的开展方式,努力促成多元化数学阅读的落实。在阅读教学中,仅阅读文字是单调的,应重视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在阅读环节所发挥的不同价值,帮助学生更快地搜集信息,提升阅读素养[2]。
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落实分类阅读,帮助学生在阅读不同的文本材料中重新理解数学知识。以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网络资源与数学教材给出不同的阅读材料。教师在网上搜集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的数学概念,要求学生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将组数、组宽度、组限等概念从文字表述材料中提取出来,对有关概念进行分析。在阅读图片材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现学现用”,将先前整理的数学概念带入有关图片中,结合所记忆的数学知识分析有关数学概念的特点。在数学学习环节,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掌握复杂的数学概念及数学表达能力。教师可将有关文字材料、图片材料重复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帮助其巩固记忆有关数学知识。在落实分类阅读时,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分析数学概念的能力是不稳定的,在阅读图片时,学生可能会将条形统计图与其他统计图进行对比,依靠记忆中的统计图重新理解数学知识。此时,教师应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导入不同形式的统计图,鼓励学生观察,但不对统计图进行讲解,仅将其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工具。通過阅读材料,分类材料,锻炼学生的数学信息搜集能力。
4 提倡独立思考,挖掘数学潜能
如果能够在阅读活动中保留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意识,数学阅读的整体质量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挖掘自身的潜能,在语言、文字等多种表达手段的相互配合下,重新梳理数学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负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数学材料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如小明在超市上班,由于电脑坏了无法记账,只能靠数字搭配符号来记录当天的收支。他用“+5”表示销售货物收入五元,那么,当超市因进货而消费200元时,应该如何记账?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解读阅读材料中提出的问题:“+5”表示收入的五元,那么进货的花费可以用“支出200元”来表示支出200元。部分学生则会提出反对意见:相较于“+”,用“支出”来记录显得过于复杂,“+”与“-”是对应的,可以用“-200”来表示。在探讨中,学生的关注点仅仅在于消费总额的变化,忽略了“-”的含义。教师可结合有关材料提出新的问题:在日常数学记录活动中,“+5”与“-200”分别代表怎样的含义?学生是无法对该问题作出回答的,这时教师可导入教学知识“负数”,以此来实现教学目的。
5 落实手脑并用,发现阅读矛盾
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除了眼睛在动之外不能有任何“小动作”,并美其名曰“维持课堂纪律”。但实践是了解客观真理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其抽象思维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依靠实践活动将抽象知识直观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水平。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依靠学生的实践操作重新检验数学概念,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文本材料提出阅读问题:长方形与正方形是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将不同数量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组合起来,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它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该问题较为抽象,依靠想象学生很难做出回答,此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开展实践活动,拼搭有关图形。在实践操作中,依靠空间位置与不同图形的搭配,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立体图形,六个长方形有可能组成一个长方体,六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能够组成一个正方体。这是基于简单实践得出的结论,在观察图形之后,学生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将长方形与正方形混合拼搭,能够得到一个怎样的图形?在实践操作后,学生会发现,长方体中可以包含正方形。阅读材料能调动学生的动手欲望,学生在动手中能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依靠手脑的共同配合,学生能够以更科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数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基本技能、学习能力、数学思维等角度入手,依靠阅读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创新,通过阅读、表达等各个环节的互相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林淑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0(84).
[2]李方方.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实施策略[J].教师,2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