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路径研究
2021-04-12丁阳
丁 阳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随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的召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既对高校教育进行了深化和升华,又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1]。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创业问题,高校在“三全育人”的指导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并将就业体系与其相结合,以此提升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创业水平。本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对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路径展开研究。
1 高校学生就业创业培养中“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价值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程人、全方位育人[2]。这不仅仅是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更是着眼将育人理念进行深化和升华,把“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进行有效融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各项能力。
1.1 “三全育人”理念与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需求相吻合
“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指导思想是以学校教育为基础,调动学生身边的所有资源,包括同学、老师、家人、朋友等组成的资源体系,也是“三全育人”过程中的主体要素[3],再将学生在高校内外的力量和资源开发到最大化,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内涵建设,突破就业与创业问题的壁垒,逐渐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全程育人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防止学生出现学习认知错误,提早体会就业和创业的现实感受,帮助学生尽早建立就业认知,使其在校期间就能找到未来的工作方向,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避免出现埋头苦学导致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需求发生偏离,有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在毕业之前提早建立就业压力认知,从而在就业过程中减少走弯路。
全方位育人使高校的教学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当中,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优势,利用学校教学载体和各类资源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拓展知识的渠道以及提升能力的平台,真正打造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学生获得丰富的就业和创业经验,以此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的质量。
“三全育人”理念中明确了主体、时间和空间三要素,三者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从而形成贯穿高校育人指导工作全程的格局,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与此同时,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要想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和高水平创业,不但需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支持,还需与就业和创业现实需求相结合,逐步实现高校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相契合的发展目标[4]。
1.2 “三全育人”理念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建设目标一致
在高校中开展“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其本质是从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成长历程出发,切实地把各项资源进行整合,达到育人效率的提升、丰富和拓展学生学习内容的目标,最终培养的人才能够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之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内涵的核心价值与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同时也符合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5]。目前,高校对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采取多元主体共同努力,实施多维度和全过程的指导方针,并明确了指导工作是以整体、全面、系统的工程。“三全育人”理念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打开就业和创业的大门,让学生能更早的感知和适应社会压力,以便于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清晰地找到工作的方向以及创业的项目。与此同时,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积极的鼓励学生去国家需要的岗位上去,国家在吸收优秀人才之外,学生也能在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6]。
2 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体系
多数学生在毕业之际会存在迷茫消极的情绪,究其原因是对自身的认知不到位且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一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或满意的创业项目,可实际毕业之后的工作和创业项目与自己的设想差距很大,导致学生工作热情和创业决心受到影响。从目前指导工作发展来看,各项资源仍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缺乏合理的指导工作体系。学生作为就业创业的主体,如果只是被动地游离在指导体系之外,所有资源和就业机会的寻找都缺乏经验指导,那么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也将失去意义。
2.2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只是面向毕业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面向的学生大多数还局限在即将毕业的学生,可实际上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之际所有的经历和方向都是放在毕业论文、答辩、考证、毕业手续办理上,使其生活上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导致这部分学生无暇参加学校的指导活动,长此以往学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开展受限。面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只是将教育理念贯穿在学生高校学习生涯的全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而不是将指导工作放在学生学习生涯的毕业年,致使学生无法建立和明确自身的职业规划。此外,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开展较晚情况下,学生在几年的高校学习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已经定型,开展几场指导活动或上几堂指导课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变动不大,也就无法解决就业和创业中的问题。
2.3 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由于受到工作量、时间、方式、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面对着复杂且繁重的工作量,疲于完成指导工作任务,对于国家的新政导向,社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职业规划需求都很少能够满足,更无法做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7]。传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的教育方针,通过对目前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就业技巧的传授、就业信息的共享等,作为学校指导工作基本教育方式。学校在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时,只是注重指导工作的完成度,却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指导,无法解决学生在就业和创业中的实际问题,最终指导工作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
2.4 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缺乏有利条件的支持
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开展不顺利一部分原因是缺少有利条件的支持,所谓的“有利条件”支持大体分为三种条件。首先,一种条件是指师资条件。高校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的执行者和工作者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师或者是辅导员,作为高校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者,不仅需要对学生普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技巧,还需要掌握合理的指导方式,具备职业规划指导能力,同时也要懂得关于学生就业方向的相关知识。因此,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者不但要负责庞大的工作任务,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是在高校当中,就业和创业工作指导工作者一是数量不足,二是负责指导的教师或辅导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无法胜任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面对着学生多元性个性化的就业和创业需求,指导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从全局和体系上给出合理的指导方向,岂不是误人子弟;其次,第二种条件是就业和创业资金扶持。目前,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扶持政策和相关的扶持制度已经确立了,为学生提供了就业和创业支持。但是在实际的扶持操作过程当中,对于某些问题依然无法落实,例如学生就业和创业资金的审批以及发放速度,学生补助标准的确立等,这些漏洞成为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阻碍,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最后,第三种条件是资源。某些高校由于远离市中心受到地域的影响,不具备良好的社会资源,学生在这种情况下,缺少学校提供的社会资源也就相当于缺少就业机会,某种意义上也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3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路径探析
3.1 采取阶段性培养方式,建立全过程教育体系
在进行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时,要充分的发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通过资源的整合、各部分主体的积极参与以及采取阶段性的培养方式,构建出全过程育人体系[8]。学生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大一阶段,可以在学生学好基础课程之外,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兼职机会,目的是通过兼职使学生了解社会和感知工作压力;大二阶段可进行就业和创业未来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规划,从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与此同时,为在校学生提供寒暑假实习机会,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大三阶段也是高校学习中的最后一年,学生的专业课程减少,可以适量的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今后的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采取不同阶段的指导方式,保证学生在高校生涯中都能接收到就业和创业工作指导,以此作为学习“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
3.2 实施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方式
目前,高校实施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方式难度大,分析其原因是高校指导工作者面对着分钟的工作任务,只能做到指导工作的普遍化,为学生进行传统方式的指导。学生在学习时由于对就业和创业的抵触和对指导工作的轻视,不但学生自身能力提升受限,而且也不利于就业创业指导的开展。指导工作想要获得良好的效果,除了要壮大师资力量解放指导工作的精力外,还需丰富指导内容和方式,让学生对就业和创业充满希望,长此以往学生也就对指导工作感兴趣。除此之外,学校还需实施个性化的就业创业指导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切实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涯,从根本上出发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创业提供发展桥梁。
3.3 助力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切实履行相关政策
首先,优化师资条件。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指导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高校需重视对指导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使教师队伍的专业性和整体水平能有所保证。另外,设置专职的指导教师岗位,保证教师能够专心地投入到指导工作当中,就业和创业的指导质量也会有所保证。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专业性需求,聘请专业的团队进行指导,学生能够获取到更加专业的指导意见。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师资条件,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指导,以此来保证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针对学生就业和创业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切实的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学生的扶持资助资金发放不及时,通过政府的干预和学校的努力,透明化资金的走向,做到信息化共享,以此提升资金的发放速度。另外,针对资助标准确立问题,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资助审批的监督,保证资助标准公开、公平、公正,从根本上杜绝资助漏洞的发生;最后,对于提出的缺乏社会资源问题,贯彻“三全育人”资源整合理念,发挥全员育人优势,促进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政府联合学校和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将指导工作付诸实践,促进学生就业和创业成功。
3.4 搭建信息平台,优化育人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高校在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时,既要做好线下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同时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了解现下学生的沟通交流方式,为学生搭建信息平台。学生在信息服务平台上,能够获取到最新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同时,学校也可将就业机会发放在信息平台之上,一旦学生对此感兴趣可根据信息提示进行面试,从而提高就业和创业指导工作的工作效率。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面对着就业创业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的同时,还需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力度,构建全方位、全员、全过程的育人体系,落实高校学生培养工作,整合资源促进多元联动,保证各项流程和相关制度顺利进行,进一步缓解社会日益严峻的就业创业问题,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