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阿国际教育合作共赢关键问题的思考

2021-04-12柳源清马姝红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阿阿拉伯国家

柳源清 马姝红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当前,在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个体之间、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之间都紧密相依,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中阿友谊既体现了双方源自历史深处的友好关系,也彰显了双方存在的诸多共识。教育作为文化交流、连接民心的有效方式,在中阿关系持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开展中阿国际教育合作已成为双方合作共赢、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

1 中阿国际教育合作的发展背景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校国际教育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656.06万人,年均增长6.25%,外国来华留学人员共计49.24万人,年均增长仅为3.83%。与此同时,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既高于外国来华留学人员增速,也远远超过国内各类教育招生增速,使我国各类教育招生都不乐观。另外,中国国际教育市场发展方向也发生转变[1]:传统来华留学主要国家的留学人数出现负增长,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是阿拉伯国家)的来华留学却逐年增多;传统来华留学大国的地位由韩、日、美、欧逐渐转向中亚、阿拉伯地区和东南亚地区。以上诸多变化,不仅使中国高校国际教育市场面临严峻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多数高校均设立了各种类型的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以下简称“国际学院”)。这些学院不仅负责本校国际合作办学事物,也兼顾留学生招生、教学与管理工作。国际学院通过采用“走出”与“引进”相结合的模式,与欧洲、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的高校合作办学,把本校的学生送到对方的合作高校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化理念的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吸引合作学校的学生来华留学,教学上依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高速发展的经济优势,秉持“汉语+人文素质+专业技能”的教学理念,实施紧贴行业的办学模式,突出实践教学的自身特点,为留学生来源国培养出熟悉中国特色的专业人才。在国际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我国高校拓展国际教育市场,承接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中阿国际教育合作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教育合作受政治经济的影响,其发展方向主要是面向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日本、韩国、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与阿拉伯国家地区的国际教育合作则显得较为薄弱。仅以语言教学为例:英语教学遍布中国所有高校,甚至已纳入中国小学、初中、高中的必修课程[2]。英语专业化人才比比皆是,英语教学机构遍布各地,各类英语培训、考试、比赛活动数不胜数。与英语相比,虽然同属于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的阿拉伯语,在中国的教育办学却屈指可数。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全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学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改革开放后虽然又有8所院校开设了阿拉伯语专业,但发展至今,在全国两千多所正规大学中,也仅有区区32所大学开设阿拉伯语专业。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开设的汉语教学也存在着起步较晚、发展道路坎坷、教学规模不大等问题。例如,20世纪50年代,埃及艾英·夏姆斯大学成为首个开设中文专业的阿拉伯国家高校,但受国际形势的影响,于20世纪60年代停办中文专业。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中阿政治关系的改善和双方经贸关系的持续发展,双方都积极推动语言教学,在师资、设备与教材等方面互帮互助,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的汉语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但中阿双方的语言教学毕竟起步晚、历史短,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限的[3]。中国高校在开展国际教育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出国留学人数远大于来华留学人数,传统来华留学生生源市场日渐萎缩,办学方式呆板单一,来华留学生市场区域狭窄等问题。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突破现有局限,已成为中国高校发展国际教育合作的关键所在。

3 加强中阿国际教育合作的必要性

3.1 青年国际理解教育逐步加深

“共同价值观”是一种以应对人类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与情感基础。共同价值观坚持“和而不同”,倡导各文明和谐发展。随着中阿青年国际理解教育的逐步加深,中阿国际教育合作应为构建中阿共同价值观作出应有的贡献[4]。阿拉伯国家人口低龄化严重,25岁以下人口占到地区总人口的50%以上。在阿拉伯国家转型过程中,构建中阿共同价值观就是要在青年中形成宽容、约束、平等的价值观,这对推动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而言有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而国际教育合作就是其中有效的渠道之一。中阿国际教育合作有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树立一个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近年来,中国始终在推动中阿国家教育合作,参与中东治理时将目标放于青年之上,把教育合作视为最主要的实施方法,推动中阿青年国际理解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强化青年对双方国家、文化的认识程度,既要促进中阿语言交流,也要持续推进校际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在青年价值观中树立尊重、学习、和平、发展的思想基础。

3.2 中阿经贸合作飞速发展

进入21世纪后,在中阿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阿经贸合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首先,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与对阿拉伯国家出口质量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关注阿拉伯市场。中国在阿拉伯国家举办多届商品交易会,开设多次展销会,中国向阿拉伯国家出口的不仅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高端机械、设备、技术软件高科技产品。其次,日益增多的阿拉伯商人前往中国寻求机遇,他们除了汇聚义乌开展商业活动之外,还参加其他省市的博览会与交易会。他们既对中国商品非常了解,又十分熟悉中国市场,可促使两地货物的流通。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阿经贸合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双方贸易额逐年增加,涨势迅猛。2001年,中阿贸易额仅为203.08亿美元,发展至2019年,双方贸易额已达2 398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3.87%。快速增长的经贸合作加大了双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3.3 出国留学增速远大于来华留学增速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留学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的人数均呈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所涉国籍、专业、学制、培养目标、教学方式等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上文所述,改革开放至2019年,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已达656.06万人,其中2003年到2019年的16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爆炸性增长,年均增长22.87%,仅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70.35万人,同比增长6.25%。与之相比,国外来华留学人数虽然也呈上涨趋势,但总体涨幅却小很多。改革开放至今,累计共有49.24万外籍学生(不含港澳台地区)来华留学。其中,2003年至2019年的16年间,海外来华留学人数增长较快,年均增长8.93%,仅2019年一年,来华留学人数达25.81万人,同比增长5.77%。以上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国际化教育的生源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进出口贸易逆差。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削弱我国高校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影响力,降低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质量,从而整体延缓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4 加强中阿国际教育合作的可行性

4.1 中阿历史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同属于亚洲文明。早在西汉,张骞就曾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闻名遐迩的古代“丝绸之路”,把中国和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文化连接起来。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官方首次遣使入唐,随后以商人为主的阿拉伯人开始进入中国。随着阿拉伯商人到中国经商人数的不断增加,到公元13世纪的元朝时期,在中国定居的阿拉伯商人数量大增。目前,随着中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使中阿双方的经贸与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中阿双方新形势下的合作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同时成为中阿国际交流合作的两大亮点。在今天,除中国的汉语、绘画、书法、中医、武术、餐饮等传统文化外,中国在交通、能源、电力、机械、通信等现代科技方面对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2 中阿当代政治互信、经贸合作紧密

进入21世纪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两支重要力量,中阿在实现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增进政治互信、强化经济合作、提高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已逐渐成为中阿双方在新时期的共同任务。近年来,在中阿双方的不断努力下,彼此间的合作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合作密切。每年前往中国参加广交会的阿拉伯商人逐年递增,如今,仅在义乌工作生活的阿拉伯商人就已超过6 000人。2020年中阿贸易额已达2 398亿美元。此外,中阿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一方面阿拉伯国家资金雄厚,海外资本约有8 000~10 000亿美元,对华投资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中国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工业制造能力、生活成本等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对阿拉伯商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伴随着中阿合作论坛和阿拉伯中国商会等政治、经济组织机构的诞生,中阿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正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4.3 中阿部分优质高校的国际教育合作取得成功

中阿高校之间人员互访和高质量交流合作,双方在教育国际化合作的成果量质齐升,促进中阿加快各自的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正如中国有大批优质高校一样,阿拉伯国家也不乏优质的高校。例如,埃及的开罗大学,在继承与弘扬埃及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优势学科医学、文学与法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在阿拉伯世界都位居前列;阿联酋酒店管理学院是全球顶尖的酒店管理专业大学,其教学、科研、管理均与世界先进大学接轨,采用英美教育体制,全英文授课。可以预见,中国的优质高校与阿拉伯地区此类优质高校展开国际教育合作,可以使中阿双方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共享彼此的先进经验与技术,紧跟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理论扎实、实践丰富的应用型人才,由此促进中阿双方高等教育的协同发展。

5 加强中阿国际教育合作的具体路径

5.1 强化与经济发达、局势稳定国家学生的流动

第一,吸引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华留学。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教育的吸引力不足,但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也都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来华留学生计划。第二,鼓励中国学生前往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留学,强化社科人才与理工人才的输送[6]。目前,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聚集了众多来自发达国家的名校分校。同时也致力于吸引中国留学生,提供诸多福利在内的奖学金。为促进中阿学生的双向流动,要创建信息共享机制,加强教育推介与宣传,从而改善中阿双方彼此之间的刻板印象。

5.2 协助提升局势稳定但经济实力欠佳国家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低是阿拉伯国家和地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中国与其技术合作可由政府主导,依托科技园、产业区、大型实验室,鼓励“政产学研”共同参与。在合作时,除中阿技术合作高新领域(核能、航空航天、新能源)之外,还要关注农业领域[7]。粮食问题是保持长久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目前依然面临着粮食紧缺、高度依赖进口、水源短缺、土地沙漠化严重的问题,协助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农业技术与粮食产量有助于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的安全稳定。

5.3 积极援助经济不发达、局势不稳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国际环境、战争、气候的影响下,阿拉伯国家和地区的交通、水电、互联网问题堪忧,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同样也破坏严重,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正是目前所欠缺的。中国可帮助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远程教育解决日渐增长的学生需求与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网络建设来实现其学界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在具体操作方面:第一,中国应与当地政府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强化对该地区国家高等教育基础设施需求的了解;第二,采取双边援助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国际教育援助伙伴关系,以“小付出”获得“大认同”;第三,创建完善的评估体系,援助前对项目进行全程监测与审查。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阿国际教育合作上,中阿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之奠定了坚固的思想基础;双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紧密的经贸合作,为之提供了安全保障和实施前提;密切繁荣的文化教育交流及双方成功合作的经典案例,为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明证。

猜你喜欢

中阿阿拉伯国家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