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的现状回顾与研究梳理*

2021-04-12张军张兰周志浩

西藏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科教双一流校企

张军 张兰 周志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学跨学科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4)

0 引言

“双一流”建设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战略部署,有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已成为众多高校内涵提升的重要推手,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及时回顾分析我国高校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的现状,梳理总结学界相关研究,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进一步研究。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的现状回顾

1.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企协同现状回顾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总体来说比较重视校企协同,这些高校通常由教务处、科技处、学工处或团委等部门牵头开展校企协同工作,并且把校企协同工作纳入对相关部门的考核范畴。这些部门通常通过制定校企协同的合作内容、运作流程、运作规范、相关制度、奖惩规定等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校企合同涉及的企业既有国企与央企(含世界五百强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有限责任公司,还有民营企业、合资与独资企业;既有高新技术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联想、海尔等)、还有一大批非高新技术企业;从规模看,既有大型企业,也有一批中小微企业;从企业涉及领域来看,既有IT、自动化、电子、人工智能、环境、医药、农业、林业等,也有会计、金融、商务、语言、银行、法律等。虽然校企协同带来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整体来看,还存在如下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未能把校企协同工作摆在突出地位;不少企业对校企协同持消极态度;校企合作的层次有待提高;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校企协同相关制度与规定有待完善;校企双方未能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的滞后;校企协同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急需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校企协同的现状不容乐观。

1.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科教融合现状回顾

总体来看,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我国高校对科教融合给予了较多的关注,且通常把科教融合工作纳入考核范畴,牵头开展科教融合工作的部门通常是高校的科教融合中心、科教融合办公室、教务处、教师发展与教学评估中心等。这些部门通常界定科教融合的相关内容,明确科教融合的流程与规范,制定科教融合的有关制度(含奖惩制度),实施或推动科教融合相关项目,从多个维度开展科教融合相关事宜。这些高校开展的科教融合往往涉及科研课题如何融入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如何改革、教学平台与科研平台如何融合、科研院所如何与导师联合开展实践学习与课题研究等。开展科教融合的主体既有各高校的二级学院(教学单位),也有一大批独立运行或挂靠二级学院的科研院所以及校外的科研院所,这些院所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多达几十人,小的仅有十人左右。这些二级学院以及科研院所开展的科教融合涵盖理工农医经管法等不同学科门类,涉及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控制、AI、环境医药、财政金融、会计商务、语言服务、农林工程、银行与保险等行业。尽管科教融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还存在如下诸多问题:科教融合整体规划较为缺乏;科教分离现象比较严重;学生轻视实践现象较为普遍;科研考核与教学管理出现功利化与机械化倾向;科教融合的课程体系设置与评价机制不够科学;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与相关制度有待完善;科教融合的授课资源较为有限;科教融合的实践机会不多;科教融合的保障工作急需跟进。这些问题的产生,表明我国高校科教融合的现状令人担忧。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的研究梳理

2.1 国内学界校企协同研究现状

2.1.1 聚焦具体专业能力提升的校企协同研究。李喜平以中国制造2025这一重大战略为切入点,讨论了如何借助校企协同来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拓宽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文章认为应从如下三个方面开展校企协同,即“‘多维实践’协同育人平台的建设;面向产业需求,深化课程体系建设;面向产业需求,深化课程体系建设。”[1]谢海燕,丁婷,于斌等讨论了跨境电商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养结构要求,认为该专业在开展校企协同时,应“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产教融合的“双创双导师制”下“3+3”培养模式,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完善课程体系。”[2]刘红健,何天龙聚焦校企协同之于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认为在校企协同这一过程中应“建立和完善与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相适应的培养机制、共同构建师资力量、采取‘学习与工作交替’的模式。”[3]卢友东,李左声(2018)聚焦市场营销专业的校企协同,认为应做到“企业、专业、思政、职业”四类导师的融合,应重视校企课程开发,校企协同基地建设等要素,切实提高校校企协同的实效。王海燕,段美萍(2018)以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该类专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讨论了校企协同这一培养理念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2 聚焦构建教育机制体系的校企协同研究。黄风立等在讨论如何通过校企协同打造人才培养教育机制体系时,认为应“构建以提升工程能力为目标的校企协同分类拓展培养体系,具体体现在对接‘特色产业园’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与‘分模块、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4]王文轩,阴法明等认为,高校在打造校企协同的教育机制体系时,应构建课程协同体系,以便实现学分互认。“互认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点是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与企业成熟的产品认证体系结合,对教师实施明晰产品课程、线上课程、线下认证以及完善认证体系4 步走的培训方案。”[5]李红(2019)认为,高校在建构基于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教育机制体系时,应重视借助网络技术推动数字教学资源项目化整合,促进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达到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1.3 聚焦拓展人才培养路径的校企协同研究。郭燕锋等指出,高校在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时,应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打造“‘理念引领、整体设计、制度保证、机制激励和开放共享’的人才协同培养的全链条保障机制,组建‘温氏班’‘阿里创新班’‘索菲亚班’等多种协同育人新模式。”[6]张坚豪(2018)认为,高校开展校企协同时,应重视"双元制"人才培养理念,把顶岗实习与就业导向相结合,把短期实习与中长期轮训相结合,把学校主导与校企协商相结合,不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2 国外学界校企协同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主要针对重点大学的校企协同开展了一些研究,突出两个方面:(1)强调校企协同的重要性及其原因;(2)强调相关政策或计划制定的必要性。比如库尔特·拉森迪(Kurt Larsen)、普提C.班达拉(Deepthi C.Bandara)等认为校企协同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并强调了产权保障、资金保障以及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校企协同提供机会的重要性。拉尔斯·弗隆德(Lars Fr·lund)、马克斯·里德尔(Max Riedel)等认为校企协同不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企业创新也大有裨益。斯科特·谢恩(Scott Shane)认为高校、企业、政府三者的协同以及计划的制定对人才培养以及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3 国内学界科教融合研究现状

2.3.1 围绕某一专业/课程综合素养提升的科教融合研究。黄崇杏,许树沛,黄丽婕以工程专业为切入点,分析了该专业发展困境,认为该专业的科教融合在于“制定教学大纲和培养计划、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衔接第一和第二课堂、促进本科生参加研究课题。”[7]梁丽媛(2020)以财经类课程为例,讨论了如何通过科教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她认为应该把科研意识、科研精神与科研创新能力与教学紧密结合,实现高等教改与科研的深度结合。邓君明等以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为例,认为对该门课程的科教融合应做到“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讲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相结合。”[8]这样才可以挖掘教师潜力,引导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提升综合能力,打造学生创新意识。汪俊琼(2017)以《三维动画》课程为切入点,认为需要对传统的文化艺术素材进行挖掘,借助课科教融合,实现该门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

2.3.2 基于教学模式变革的科教融合研究。东明等在讨论高校科教融合时指出,应该“通过组织机构、考核机制、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在保障学院有效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科研思维能力的高精尖人才。”[9]韩亚丽,张宇波(2019)认为高校在开展科教融合时,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提升,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唐延川,陶培灵,沈明学,刘德佳,胡勇,赵龙志(2019)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强调改变教学模式,借助科研项目打造研究型教学模式,深度推进科教融合,变革授课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相长。李艳杰(2019)在谈到高校科技融合培养人才时,认为授课教师应将科学研究融进教材、课程及培养过程,借助学术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3.3 基于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培养举措。曹小玉认为科教融合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并指出借助科教融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举措在于“科学定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科教融合的观念和拓宽科教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并从政府、高校、教师、学生及大学精神五个层面提出创新型人才科教融合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10]孔凡功等认为科教融合有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应“探索以第一课堂为保障,第二课堂为建设重点的‘七位一体’育人模式。政府不断出台科教融合实施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科教融合理念的相关制度;提高教师科教融合实施的能力。”[11]王焰新(2018)认为,高校的科教融合对创新型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尤其重要,为此,因此授课教师应调整教学内容,引入企业文化,变革教学模式,搭建科技融合的平台。

2.4 国外学界科教融合研究现状

国外学界主要针对重点大学的科教融合进行了一些研究,聚焦以下两个方面:(1)科教融合重要性及存在问题;(2)科教融合的培养举措。比如M.D.罗伯勒(M.D.Roblyer),琼E 休斯(Joan E.Hughes)等讨论了科教融合的重要性,强调把理论、研究以及课堂实践整合的必要性。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工程与物理科学司、数学科学及其应用委员会等机构通过调研认为,博士培养单位开展科教融合对提升博士生研究水平非常关键。

3 结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梳理了校企协同学界国内外研究现状。上述问题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工作,需要引起“双一流”高校的高度重视。国内外学界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研究深度、广度上仍需要进一步拓展。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校企协同与科教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高校与学界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各种举措,调动各方力量,扎实推动相关工作,助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科教双一流校企
《科教导刊》征稿函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