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肺癌的有效性研究
2021-04-12汤玉琴
肖 亮 汤玉琴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300
在肺癌手术中当中实施系统性的淋巴结清扫术,术主要指的是在肺癌手术过程当中,将患者的纵隔淋巴结以及周围存在的脂肪组织实施整块、连续性的切除,从而实现彻底治疗、切除肿瘤的最终目的[1]。通过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可以便于临床当中给予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期,从而辅助临床医生为患者制定更进一步的科学、合理辅助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2]。本次研究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确诊并治疗的10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9年3月-2020年3月确诊并治疗的102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对原发性肺癌的诊断[3];符合手术指征。
对照组51例,平均年龄(53.2±3.2)岁,男病患29例,女病患22例,病理分期:Ⅰ期:25例,Ⅱ期:17例,Ⅲ期:9例;研究组51例,平均年龄(54.1±2.4)岁,男病患27例,女病患24例,病理分期:Ⅰ期:27例,Ⅱ期:16例,Ⅲ期:8例。两组在基线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全部都接受全肺(或肺叶肺)切除术。
对照组:对部分9区、部分12区、10区及11区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对纵隔淋巴结通过医护人员的肉眼观察,怀疑发生转移时摘除。
研究组:对部分9区、部分12区、10区及11区的淋巴结进行清扫,将肺标本切除并移出之后,将上纵隔胸膜及下纵隔胸膜进行剪开,并进行探查及淋巴结清扫;然后再分别清扫上纵隔各区淋巴结及下纵隔各区淋巴结,以及周围存在的脂肪组织。针对相邻位置的肿大融合淋巴结,完整清除之后再按区进行分开。
1.3观察指标 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数量及术后转移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为SPSS22.2,运用T检验计量类资料;P<0.05存在显著差异。
2 结 果
研究组51例共清除486枚淋巴结,291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59.9%;9例(17.6%)局限在肺门淋巴结转移,17例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肺门转移,4例纵隔淋巴结转移而肺门淋巴结无转移。对照组51例肺癌共清除195枚淋巴结,152枚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77.9%。研究组淋巴结清除数量及转移淋巴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的淋巴结清除数量(枚)
研究组当中仅1例在术后出现同侧胸膜转移;而对照组发生脑转移1例,同侧肺转移1例,转移至隆突1例,肝转移及对侧肺转移2例。
3 讨 论
肺癌是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常见临床疾病,且随着社会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转变,肺癌在临床当中的发病比率也持续升高。研究指出,针对符合手术指征的肺癌患者来说,相比单纯的内科治疗,外科治疗的效果更加显著;相比不完全性切除,完全性切除患者的预后更加理想。目前临床当中公认的一种外科手术原则就是针对肿瘤病灶及转移组织进行最大限度地切除,并且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正常的肺部组织。
研究组淋巴结清除数量及转移淋巴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当中仅1例在术后出现同侧胸膜转移;而对照组发生脑转移1例,同侧肺转移1例,转移至隆突1例,肝转移及对侧肺转移2例。结果充分提示,应用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可显著提高淋巴结的清扫数量,降低患者的转移率。
系统性纵膈淋巴结清扫术最早由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的,并在乳腺癌患者的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当用应用。目前临床当中主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学者认为,这一手术方式能够使得肺癌的临床分期准确性显著提高,从而使得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而也有部分不主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学者认为,这一手术方式会增加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扎可疑淋巴管,预防发生淋巴瘘的发生;在对隆突下及肺门淋巴结进行清扫时,注意保护迷走神经丛,预防损伤迷走神经而诱发减弱患者的咳嗽反射。
综上所述,给予符合手术指征的原发性肺癌患者实施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可显著提高淋巴结的清扫数量,降低患者的转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