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的干预效果
2021-04-10
(锦州市传染病医院,辽宁 锦州 121017)
结核病主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病灶为肺部,多发于青年群体,临床多表现为低热、乏力、咳嗽等症状[1]。耐多药结核病的出现多数是治疗不充分或不恰当,导致结核病患者体内的耐药突变菌成为优势菌,治疗较为困难[2]。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得知自身病情后,易产生抑郁、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状态,治疗依从性降低,不利于后期治疗[3]。因此,本文将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以探析其干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2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红黄双色球法将其均分为两组(n=51)。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35.82±3.63)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31±1.24)年;观察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36.22±3.37)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4.21±1.45)年。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涂片镜检、培养、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等检查,确诊为耐多药结核病患者。②无药物依赖史。③认知能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排除标准:①肝、肾等重要器质性功能障碍者。②血液、淋巴等循环系统障碍者。③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参与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享有知情权。组间资料对比,差异均衡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包括健康宣教、用药指导、饮食干预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内容如下。①认知干预:患者入院后,由第一责任人指导患者进行各项指标检查,完善其临床资料。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在长期病痛折磨下,精神、经济等压力较大,导致情绪不稳定,遵医行为欠佳,且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教育背景、家庭环境、性格特点等,制订合理的认知干预计划,并实施[5]。此外,护理人员可将认知护理干预推广至患者家属,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设小型讲座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耐多药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治疗的重要性及患病期间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建立有效沟通,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纠正其错误认知;针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惑,护理人员需以专业知识进行解答,以消除其疑虑,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高治疗效果。②心理干预:患者在确诊为耐多药结核病后,多数人心理会受到沉重打击,出现抑郁、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拒绝与人沟通,严重者会产生轻生的想法,对后期治疗的负面影响较大[6]。因此,护理人员需采取合理方式与患者及家属建立有效沟通,了解患者负面情绪的压力来源,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准确的心理干预措施。如患者对疾病充满恐惧时,护理人员可告知其疾病的起因、治疗过程、注意事项、预后等内容,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并适当讲解部分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患者因治疗过程反复,对治疗不抱希望,处于消极状态时,护理人员可通过音乐疗法、视觉分散法等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以缓解其不良情绪。③社会支持:对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来说,社会与家属的情感支持,可增加其面对疾病的勇气[7]。但是,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染性较强,患者需抛开原本的生活、工作,实行隔离治疗,而社会上普遍对肺结核持有排斥感。患者在受到社会冷落的情况下,易产生恐惧、绝望等不良情绪,对治疗失去希望,内心充满孤独感。因此,护理人员可将心理护理干预推广至患者家属,使家属认识到陪伴对患者的重要性。在自身做好防护工作的前提下,家属可在多方面给予患者关心,使患者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来自亲情的温暖,以消解内心的孤独感。④生活护理:耐多药结核病的性质特殊,护理工作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在患者的病情急性期,护理人员可适当提醒患者保持愉悦的心境,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疾病和治疗;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治疗期间,患者需保证睡眠充足,拒绝熬夜等降低身体免疫力的行为,日常饮食摄入以清淡、高蛋白、高纤维素为主,注意营养均衡;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防止传染的注意事项,规范其打喷嚏、咳嗽、吐痰等行为,保持居住环境的干净整洁,定期消毒、通风,在实验室痰菌培养结果呈阴性前,需尽量减少与外界社会的接触,防止病毒扩散,传染至他人。此外,适当进行有氧活动,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恢复。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和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变化。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74,GQOLI-74)[8]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内容包括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4项,将评分转化为百分制,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9]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估,评估分值越高,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科室收集到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病例数据输入至SSPS20.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表示,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对照组的心理功能(44.72±5.34)分、躯体功能(36.52±10.35)分、物质生活(47.78±9.64)分、社会功能(34.15±6.11)分,观察组的心理功能(52.15±5.38)分、躯体功能(48.61±10.32)分、物质生活(56.28±9.14)分、社会功能(41.14±6.34)分,二者对比,观察组的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项目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t值依次为7.000、5.907、4.570、5.6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对比(分,)
3 讨论
耐多药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具有病死率较高,治疗过程易反复的特点,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造成极大的痛苦感,而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神经调节紊乱,以此形成恶性循环,对后期治疗不利[10]。耐多药结核病的产生与细菌学、临床具有一定原因,属于人为造成的结果,结合临床分析可知,不足够或不恰当的治疗会将结核病患者体内的耐药突变菌成为优势菌,转变为耐多药结核病。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细菌学对耐多药结核病菌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方法包括涂片镜检、培养、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等。
有学者提出[11],在愉悦的心境下,人体会处在一个免疫水平较高的状态,对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来说,免疫力的提升,有助于体内致病菌的清除。心理护理区别于其他护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在临床护理中,结合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语言行为进行沟通,以达到预期护理效果。心理护理的目标较为明确,具有一定针对性,在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方面的效用较为明显。由于患者在治疗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不同,所应用的心理护理形式也具有差异性。本次研究数据显示,接受心理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心理状态方面的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在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准确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将心理护理干预用于耐多药结核病患者中,可通过对患者认知行为、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准确干预,对患者的心理、生活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方面效用突出,临床干预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