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10
(辽宁省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3)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成为我国国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迅猛的疾病[1]。据相关文献报道,患者出院后30 d的再入院率已经达到19%[2]。这一数据体现了无缝隙护理(从医院护理到家庭护理)的重要意义。无缝隙护理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从医院护理延续到患者出院后的家庭护理,为患者开展综合、连续的全方面管理,提供长期、针对性的个体化患者护理干预[3],随时解决并监督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情况,进而达到减低患者再发病率及再住院率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取样的方式进行分组,干预组45例及对照组45例。干预组患者年龄34~78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心功能Ⅱ级15例,Ⅲ级17例,Ⅳ级1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7~79岁,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16例,Ⅳ级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患者年龄均在18岁以上,均有心力衰竭既往史,临床诊断符合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患者的心功能在Ⅱ~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配合完成。排除患者具有认知障碍不宜配合者;具有严重的消耗性疾病存活能力较低的患者;可以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心瓣膜病患者。
1.3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慢性心力衰竭的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无缝隙护理,即患者入院到出院后的家庭护理的连续性无缝隙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 住院期间的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指导患者入院须知,并向其讲解本病的相关专科护理内容,进行健康指导。患者住院期间,按照其不同个体化差异进行差异化的住院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合理化需求得到满足。
1.3.2 出院后的家庭访视护理 患者出院后的家庭访视包括出院后(未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前)、家庭护理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4个节点进行记录并比较护理质量。
1.3.2.1 患者出院后访视(未进行家庭护理干预前)此次访视主要内容为评估并指导患者的饮食(摄入盐量)、指导患者体质量的检测方法,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指导及不良生活习惯的评估及健康行为促进指导;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价,6 min步行试验进行检测;评估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服药依从性及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情感支持情况;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及进行相应指导后确定下次访视时间。为患者推送微信健康公众号,指导患者关注心力衰竭健康讲堂及科普知识的推送并参照执行。建立护患之间的一对一健康指导联系方式,患者在家庭护理中出现任何问题随时可以进行咨询并接受护士的指导,护士也可以通过护患联系平台掌握患者的疾病动态及康复情况,监督患者的健康行为依从性。
1.3.2.2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家庭访视 依据患者上一次的访视情况进行评估,制定患者的连续性护理策略及康复目标。对患者进行药物应用依从性的指导:对于服用洋地黄类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的患者,要反复强调应用药物的注意事项及出现突发情况的应对措施,药物应用期间需要监测的脉搏、尿量、体质量、血压等指标并记录;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告知呼吸训练的优势(改善心肺功能并提高运动耐力)[4],促进患者进行缩唇呼气及深呼吸等呼吸训练的持续性;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运动康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运动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依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并指导患者康复运动前后做好心率监测;指导患者心力衰竭症状的识别:患者若出现乏力、恶心、水肿、咳嗽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1.3.3 出院后的电话随访护理 对出院后患者每周进行1次电话随访,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健康行为的执行情况及药物依从性的服从情况,并对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指导。
1.3.4 门诊随访 指导患者3个月进行一次门诊随访,由医师为患者监测心功能指标并按照规范进行调整治疗用药方案。
1.4 评价方法
1.4.1 采用服药依从性量表[5]、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MLHFQ)[6]评价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量表满分20分,若分数越高就表明服药依从性越好。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问题共计21项,疲倦等身体领域条目8项、沮丧等情绪领域条目5项,其他领域条目8项,得分越高就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1.4.2 评价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概率(再入院率及病死率)。
1.5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服药依从性、6 min步行试验、生活质量等评价指标比较 干预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表2。
2.2 两组患者的再入院率及病死率的比较 干预组患者死亡1例,存活44例,病死率为2.22%;对照组死亡5例,存活40例,病死率为11.1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3个月及6个月再入院情况比较:干预组分别为2例及5例;再住院率分别为率为4.44%,11.11%;对照组分别为4例及10例,再住院率分别为率为8.89%,22.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6 min步行试验结果比较
3 讨论
无缝隙护理是“以患者为本”的护理理念,对患者出院后回归家庭的护理内容进行延续,体现了护理的整体性,确保患者护理无断点,体现了现代护理管理领域的一个新进展[7]。
本研究的无缝隙护理包括患者住院期间的基础常规护理,出院后的家庭护理,有序进行衔接,通过家庭访视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动态,现场指导,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电话随访期间对患者的健康行为进行监督指导,同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并进行正性指导;心力衰竭门诊随访以及健康教育讲堂的微信推送等综合性干预,有效弥补了家庭护理过程中的缺失及不足,保证护理无断点,全程有效的精细化优质护理[8]。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患者年龄及不同的心功能状态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性需求护理,更好地满足了患者中不同人群的需求,提高了护理质量[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于干预前期在生活质量及服药依从性等方面确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随着患者出院,延续护理缺失,各评级指标下降,而干预组患者在长期无缝隙护理管理下对患者的评价指标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减少了患者的再入院率及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