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验的作用

2021-04-10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5期
关键词:血常规贫血红细胞

(凌源市中心医院,辽宁 凌源 122500)

贫血是属于血液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主要特征为机体内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明显降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异常,主要症状表现为多梦、头昏、注意力不集中、气急、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少尿、月经异常等[1]。相关资料显示,贫血发病较为隐匿,且病情发展也较为复杂,因此容易被忽视,导致患者确诊时大多已有长期贫血,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所以有效进行贫血诊断非常重要[2]。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其能够反应受检者身体内的血细胞分布情况以及数量,进而反应其血液系统情况,提高疾病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与有效性[3]。基于此,本院进行了贫血患者临床诊断中血常规检验中方法与作用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接收的贫血患者中选择100例为研究对象,将50例巨幼细胞贫血患者设为观察组甲,将5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设为观察组乙。观察组甲: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22~68岁,平均(54.38±3.04)岁;观察组乙: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在23~68岁,平均(55.10±3.45)岁;另选同期的50名健康人员,设为对照组,其中有男性30名,女性20名,年龄在24~69岁,平均(55.08±3.87)岁。3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本院伦理委员会知晓并批准本次研究。

1.2 排除与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甲均确诊为巨幼细胞贫血,观察组乙均确诊为缺铁性贫血,对照组人员确认无贫血情况;本次研究排除了存在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排除了存在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3组人员均进行血常规检查,具体方法:指导患者清晨空腹到医院进行静脉抽血,一般控制抽血量为2 mL,血液放置于EDTA抗凝管中,此时应注意标明相关基础信息,保证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同时应注意观察血液标本与抗凝剂是否已经完全混合,以避免血液凝固,保证其有效性。本次研究使用的是检验仪器为迈瑞BC-5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主要观察并记录了受检人员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等3种血液指标;本次研究观察了观察组甲、乙血常规检查的特异度与灵敏度。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版本)进行统计学分析,用t进行计量资料()检验,用χ2进行计数资料[n(%)]检验。P<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受检人员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情况 ①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甲的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乙,而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低于观察组乙。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甲的红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而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偏低;观察组乙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均明显偏低。以上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受检人员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情况对比()

表1 3组受检人员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体积情况对比()

2.2 血常规检查对不同类型贫血疾病的灵敏度以及特异度情况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甲的血常规检查灵敏度显示为96%,特异度显示为72%;而观察组乙的血常规检查灵敏度显示为94%,特异度显示为74%。两组对比并用χ2进行计数资料[n(%)]检验结果:χ2=0.423、0.105,P=0.524、0.757,即观察组甲、观察组乙的血常规检验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缺铁性贫血指的是机体对铁的需求以及供给失去平衡,人体内铁含量大大降低,同时红细胞内铁含量降低,最终导致贫血情况,其发病率较高。相关资料显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有3种:一是铁摄入量不足,如人在婴幼儿以及青少年阶段身体发育较快,对铁需求相对较高,如补充不及时,则可能出现缺铁的情况[4-6]。二是铁吸收存在异常,这一种情况大多常见于进行胃部切除手术、胃肠道功能紊乱的患者。三是铁丢失过多,这种情况大多受月经量过多、血红蛋白尿、慢性胃肠道失血等因素影响。主要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体力下降、免疫力下降等。为缺铁性贫血患者治疗时,应注意补铁,包括改善饮食、口服铁剂等方式,针对存在寄生虫、上消化道溃疡等患者,应先给予针对性治疗后补铁[7]。巨幼细胞贫血指的是机体存在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情况而导致的一种贫血类型,而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则主要由机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导致,也可能受遗传、药物等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叶酸、维生素B12摄入量不足。二是不同阶段身体情况对叶酸需求量不同,但未及时补充。三是部分药物会对叶酸的合成与分解存在一定的作用。四是维生素B12内因子缺乏。五是小肠内细菌以及寄生虫失衡。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乏力、轻度黄疸、感染、行走困难、嗜睡等。为巨幼细胞贫血患者治疗时,应注意补充叶酸以及维生素B12,包括口服或肌内注射叶酸、肌内注射维生素B12、补充钾盐等[8]。相关资料显示,贫血检查主要有3种方式,分别为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以及发病机制检查[9]。其中血常规检查指的是采取一定方法观察受检者身体中血细胞的数量、形态以及分布情况,进而判断其身体情况,现代社会医疗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现目前血常规检验方式为机械测试,其检测内容包括红细胞系统、血小板系统以及白细胞系统三个系统的检查,涉及了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计数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人体多种病理改变存在一定的敏感反应,因此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观察等方面应用较为良好[10]。骨髓检查指的是骨髓活检,其能有效反应骨髓造血组织的情况,进而判断患者身体情况,但其对患者身体存在一定的损伤,相关操作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发病机制检查即根据各类型贫血的发病原因进行检查,如铁、叶酸、维生素B12、血钾、自身抗体、血红素等。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甲的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高于观察组乙,而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低于观察组乙。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甲的红细胞计数明显偏高,而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体积明显偏低,观察组乙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平均体积均明显偏低。以上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甲、观察组乙的血常规检验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结果可知,健康人群与贫血患者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且不同贫血类型之间也存在差异,可以用于疾病分类诊断。

综上所述,在进行贫血诊断中加入血常规检验内容,能有效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同时还能提供贫血分型的依据,帮助医务人员制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恢复。

猜你喜欢

血常规贫血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蹲久了站起来眼前发黑就是贫血?
血常规解读
中医怎么防治贫血
春困需防贫血因
人不能“只靠吃米活着”——没有精神就是“贫血”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