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1-04-10
(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3)
肝硬化是一种长期进展性弥漫性肝损害病症,患者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血吸虫性肝炎等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演变为肝硬化,严重损害肝脏功能[1]。患者若在代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发展到肝功能失代偿期,表现出明显的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症状,出现食欲减退、消瘦、乏力、齿龈出血、蜘蛛痣、双下肢水肿、腹壁静脉曲张等临床表现。而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肝细胞有癌变的风险,形成结节,继而演变为不典型增生性结节,再发展成为小肝癌,危急患者性命[2]。早期诊断对于肝硬化治疗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表示,采取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进行肝硬化诊断的效果显著。鉴于此,此次试验旨在探究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男女比例为53∶47,年龄跨度为31~75岁,平均年龄为(53.16±4.87)岁;病程最短为3年,最长为10年,平均病程为(6.01±1.30)年;按照病因分型:乙肝后肝硬化81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血吸虫性肝硬化6例,其他不明原因性肝硬化6例;腹水发生情况:无腹水60例,少量腹水25例,中大量腹水15例;肝性脑病及分期情况:无肝性脑病67例,昏迷前驱期及前期25例,昏睡期5例,昏迷期3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肝组织病理活检确诊,满足201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与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肝硬化的诊断标准。②此次试验计划合乎医学伦理道德规范,患者知悉试验内容后,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脑、肺、肾等严重器质病变患者。②重型肝炎、肝性脑病、肝癌患者。③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4]。
1.3 方法 检查前8 h禁食,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学习如何屏气,并进行碘过敏试验。此次检查选用德国西门子股份公司生产的SOMATOM Definition 64排128层螺旋CT AS,以及64排128层4D螺旋CT,取仰卧位,头部先进,自膈肌顶扫描至双肾下级,扫描球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200~420 mA,先进行平扫,层厚设置为5 mm,螺距调节至0.976∶1。随后,进行增强扫描,扫描矩阵设置为512×512,层厚设置为5 mm,重建间隔设置为5 mm,层间距设置为5 mm,以3.0 mL/s的速度经肘静脉以团注入法注入30~4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约30 s后行动脉期扫描,7 s后行门静脉期扫描,4 min后行实质期扫描。检查完毕后,患者静坐观察20 min,无异常即可离去,检查后多饮水。容积扫描所得数据传输至ADW 4.6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测量软件Volume处理CT扫描所得影像,重建肝脏CT增强图像,重建薄层成像,将层厚、层距设置为5 mm,应用多平台重建技术(MPR)将肝脏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清晰显现出来。检查过程中获取的门静脉期成像信息导入软件内,选项设置为“门静脉期周围肝脏图像”,阈值设置为30~300 Hu,应用层切法逐层描绘肝脏轮廓,应用Mimics 10.01软件重建二维肝脏实质轮廓图像,获取三维空间立体模型,再以此为基础计算原始肝脏体积,重复上述操作3次,取平均值。1周后重复测量1次,如实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4 判定标准 本次采用Child-Pugh分级标准评估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情况,从一般状况、腹水、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胆红素及血清白蛋白浓度这五个方向,按照从低到高计为1分、2分、3分的方式,计算病情积分,分数与肝硬化程度成正比,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A、B、C三个等级[5]。采用中国人正常肝脏体积计算公式:①理论肝脏体积(cm3)=613×体表面积(m2)+162.8。②体表面积(m2)=0.071×身高(cm)+0.0133×体质量(kg)-0.1971,计算患者的理论肝脏体积[6]。对比患者的理论肝脏体积与原始肝脏体积,如若后者小于前者,说明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准确诊断肝硬化。
1.5 统计学分析 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库,应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为百分率(%)的形式,两组采用χ2检验进行对比;计量资料表现为()的形式,两组采用t检验进行对比,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肝脏体积的相关性,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多层螺旋CT测量肝脏体积的可靠性,若P<0.05,表示组间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测量结果 入选的100例肝硬化患者,理论肝脏体积为(1 233.14±125.80)cm3,原始肝脏体积为(1 048.57±92.24)cm3,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测量结果发现,二者相关系数ICC=0.975,P<0.001,诊断敏感度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次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测量结果对比
2.2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肝脏体积的相关性分析 按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7例,肝脏体积均值为(1 128.41±51.03)cm3,B级33例,肝脏体积均值为(1 021.82±22.19)cm3,C级20例,肝脏体积均值为(919.05±67.53)cm3,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呈负相关,rs=-0.718,P<0.001。
3 讨论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到晚期的典型症状,病程进展缓慢,随着肝脏代偿能力的持续退化,很有可能发展为肝癌,需通过切除坏死肝组织及肝移植方可有效治疗,且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7-8]。若能早期诊断,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延缓病程进展,可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多层螺旋CT是一种具有扫描时间快、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较高优点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可从任意平面进行图像重建,从冠状面、矢状面等多个角度显现肝脏及周围组织,再借助SOMATOM Definition AS+,可呈现清晰的三维VRT彩色图像及血管图成像,计算出患者的原始肝脏体积[9-10]。此次试验中,对比探究了间隔7 d的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测量,发现两组数据无显著差异,说明其可重复性好,准确性高,而且,不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存在显著差异,说明这一技术还可判断出患者的肝功能,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在本次研究中,采取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的肝硬化,在诊断准确率上高达95.00%以上(第一次为97.00%、第二次为98.00%),从中可知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方法具备实施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肝硬化诊断上准确率较高,可判断患者肝功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