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疗效观察
2021-04-10王红胜吴明华
王红胜,吴明华
(1.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宿迁市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2.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后循环缺血是一组因颈椎基底动脉不足所致短暂性缺血、脑梗死疾病,眩晕症是其常见伴发症之一,往往会引起患者眩晕、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且该症易反复发作,若长期反复发作往往会引起脑梗死,危及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以往临床多采用选择性扩血管钙拮抗剂等综合对症治疗,但仍不能有效避免病情反复。中医治疗眩晕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色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价值。中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循环缺血眩晕多为肝阳上亢,扰动清空所致,因此临床应以平肝潜阳、滋阴清火为主要治疗原则。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潜浮阳,敛真阴,具有和解清热、镇惊安神等功效[1],本研究将该汤剂用于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的治疗,以评估其治疗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8年9月宿迁市中医院收治的166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西医诊断符合《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2006)》[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临床表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确诊;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的诊断标准,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头晕,并伴有视物旋转、耳鸣、恶心、呕吐、头痛、头面部麻木、乏力及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年龄40~78岁;病程7~30 d;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疾病及免疫功能障碍者;梅尼埃综合征、前庭神经炎、偏头痛性眩晕等其他类型眩晕者;急性脑梗死、后循环出血、颅内肿瘤者;近期有心肌梗死病史、脑血管意外史、严重创伤及重大手术史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有精神疾病史、意识障碍、痴呆者;对本研究用药过敏或不耐受者;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正接受其他临床试验研究者;临床资料不全或随访资料丢失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83例,男45例,女38例;年龄40~75(54.7±2.6)岁;病程7~28(14.1±1.8)d;病情:后循环短暂性缺血58例,脑干梗死18例,其他后循环供血区梗死7例。对照组83例,男47例,女36例;年龄42~78(59.2±2.6)岁;病程8~30(16.5±1.7)d;病情:后循环短暂性缺血54例,脑干梗死19例,其他后循环供血区梗死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宿迁市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201706005)。
1.2治疗方法 2组入院后均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国药集团工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8011,规格:5 mg/粒)治疗,给药方案:<65岁者,10 mg/次,1次/d;≥65岁者,5 mg/次,1次/d。连续治疗8周,或控制症状后及时停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组方:柴胡30g,龙骨、黄芩、生姜、党参、桂枝、牡蛎、茯苓各20 g,生半夏、天麻各15 g,桃仁、赤芍、大黄、甘草各10 g,大枣6枚。随症加减:腰膝酸软者加枸杞、杜仲各10g;手足麻木或震颤者加石决明10g、全蝎3g;眩晕较甚,并伴头重昏蒙、视物旋转者加竹茹10g、赭石15g;肝火上炎者加夏枯草、龙胆草各10 g;气血虚弱者加生黄芪、当归各10 g。水煎服,1剂/d,分早晚餐后温服,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根据《神经内科学》[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评定临床疗效,临床痊愈:眩晕、头晕等症状及体征均消失,TCD改善>9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缓解,眩晕发作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TCD改善50%~9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59%~90%;有效:眩晕症状有所改善,但仍伴有视物旋转,且眩晕发作后大部分日常生活如常,TCD改善<5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59%;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病情加重,TCD检查无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40%。临床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眩晕病情及眩晕对生活的影响:治疗前后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HI)》[6]评定眩晕障碍对生活的影响,该量表分为3个帷幕(25个项目),分别为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生活功能,每个项目按“是、有时、否”分别计分为2分、1分、0分,总得分0~50分,得分越高提示对生活的影响越严重。采用《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7]评定眩晕病情变化,该量表共6个项目,分别为站立时平衡失调、行走时平衡失调、现在有眩晕、感到困惑或定向障碍、病情的总体影响(医生角度和患者角度),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别计分为0~6分,总分0~36分,得分越高提示病情越严重。③脑血流速度:治疗前后分别采用TCD检查左右两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④记录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⑤随访6个月,记录2组病情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高于对照组的7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DHI、DARS评分比较 2组治疗后的DHI、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治疗前后DHI、DARS评分比较分)
2.32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 2组治疗后的左侧VA、右侧VA及BA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加快(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TCD检测结果均快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治疗安全性比较 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2%,对照组为2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肝阳上亢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2.52组复发情况 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6.0%(5/83),对照组为20.5%(17/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254,P<0.05)。
3 讨 论
后循环缺血眩晕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病,若不及时治疗,会反复发作,引起脑梗死,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抗眩晕治疗对预防更为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发生有积极作用。目前,临床认为后循环缺血眩晕主要与颈椎病压迫椎动脉、椎-基底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及产生栓塞、血管狭窄、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因素关系密切,上述病因可引起小脑、脑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使脑灌注减少,而发生眩晕症状。因此,改善后循环系统血液供应是解除眩晕症状的关键[8-10]。目前,针对后循环系统缺血治疗尚缺乏针对性药物,现阶段多采用前循环缺血相同治疗手段,如扩张血管药物等,以提高脑部供血量,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以改善眩晕症状,但眩晕病情仍易反复发作,且长期用药毒副作用较大,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11]。
中医认为,后循环缺血型眩晕症属于“眩晕”“眩冒”等范畴,《内经》中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该症病位虽在头窍,但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则使风木主动,动则化火生风,风乘火势,火借风威,干扰清明之府,而发作眩晕,加之痰、瘀等邪扰乱清空,使清窍失养而加重头眩之症[12-14]。因此,临床应以平肝潜阳敛阴,熄风清火,佐以活血通络、化湿祛痰治疗。本研究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该方出自《伤寒论》,由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苓桂甘枣汤等多方化裁而成,方剂中的柴胡和黄芩为君药,可疏肝解郁,清热泻火,和里解表;龙骨、牡蛎、天麻共为臣药,可平抑肝阳,潜阳补阴,并可助君药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且柴胡有升无降,故用此三味臣药重镇之力,以减轻柴胡上涌之势,使风火得熄;生半夏、茯苓可化痰祛湿,降逆止呕,可助君臣平肝止眩;桂枝可温经散寒,暖肝通络,引药上行;生姜可和胃降逆;党参、大枣可益气升清,扶正祛邪;大黄可泻里热,和胃气,且与桃仁、赤芍配伍,可行气活血,破血化瘀,调经通窍,以清残余之瘀,上述诸味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平肝潜阳、益气升清、清热祛湿、镇静安神之功,使其眩止。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柴胡、黄芩等疏肝之药,可调节血脂,并可增强淋巴细胞活性,提高T细胞和B细胞活性,且具有抗炎、抗病毒、抗变态反应、抗氧化反应的作用[15];天麻、牡蛎等安神定眩之药,可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抵抗力,减轻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且可恢复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间的平衡,并可增强神经介质受体活性,发挥镇痛、镇静、安眠、抗惊厥等作用[16-17];桃仁、赤芍等活血化瘀之药可改善后循环系统平均血流速度、血浆黏度,并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凝聚[18];党参可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19];生半夏、茯苓等化痰祛湿之药,可清除自由基,减轻钙超载,抑制细胞凋亡,有助于减轻细胞损伤[20-21]。
DHI和DARS均是一种广泛的症状性评估量表,根据患者在眩晕或平衡障碍发生时的主观症状,可主观评定患者眩晕程度和对生活的影响。TCD可有效观察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颅底大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椎基底动脉血流量,有助于诊断病情、评估疗效,且具有无创性,可反复检查。故本研究通过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DHI、DARS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率、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侧VA和BA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提示相较于单纯扩血管剂治疗,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有助于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减轻眩晕程度及对生活的影响,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且有利于控制病情复发。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