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餐余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现状研究
——基于大学生认知
2021-04-09李予涵曹靖语孙怡丹
李予涵 曹靖语 孙怡丹 张 璋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023)
引言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生活垃圾的年产量约为4 亿吨,且逐年递增。实施垃圾分类迫在眉睫,截止到目前,全国已有200 多个城市启动垃圾分类,住建部在2019 年6 月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9 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对于人口集中的高校来说,每天所产生的餐余垃圾数量巨大,不仅影响了校园美观,还浪费许多可利用资源。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若能认识到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置,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美化环境,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高校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的相关研究主要如下:第一,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认知和意识调研。江宏川等(2019)[1]提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其垃圾分类意识影响着我国未来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但大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好。第二,高校垃圾处置现状的研究。桂正杰等(2019)[2]以武汉市5 所高校师生员工为调查对象,指出相关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备。第三,餐余垃圾的回收处置体系研究。支琴等(2016)[3]结合了餐厨垃圾的特点,指出应强化前段的破碎、脱水等处理,选择合适的后续工艺,通过试点示范来解决高校餐厨垃圾的处置,并建立健全餐厨垃圾处理规范、实施有效的管理与运行体系。
国外的相关研究主要如下:第一,对餐余垃圾分类回收处置方法的定量测量分析。A.Bernstad Saraiva 等(2016)[4]收集了瑞典的厨房水槽中使用食物垃圾处理器和纸袋收集食物废物两种家庭餐余垃圾分类回收处置方法,分别对其温室气体排放和一次能源利用的比较,发现第一种分类回收处置方法电力消耗高,能源利用率低。第二,减少高校餐余垃圾的相关对策。Ali H.Abdelaal 等(2019)[5]采样了卡塔尔大学校园各个餐饮场所产生的餐余垃圾,表明要减少餐余垃圾的产生,不仅需要教育消费者,还需要教育食品提供者。第三,关于垃圾分类回收处置体系研究。Kanwal Shahid 等(2020)[6]开发了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通过找到周围的最佳容量、食物垃圾摄入量和能量生成,以确定食物垃圾处理的最低成本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关于餐余垃圾的意识和处置方法的研究已有一些定量的描述和理论研究,但基于大学生认知的高校餐余垃圾分类回收处置体系化研究较少。未来有待进一步的细化相关指标,在研究大学生的垃圾分类行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解决高校餐余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置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 高校垃圾分类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本次调研对象是全国部分大学生,调查时间为2020 年7月-9 月,调研形式为线上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307 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下。
2.1 大学生垃圾分类认知低
调查发现只有44.0%的人能够将餐余垃圾正确投放,而大部分人对此是模糊的,在垃圾的实际投放中,对如何进行分类几乎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其原因主要是有的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过程复杂耽误时间;有的不清楚该如何进行垃圾分类;还有的认为学校最终处理垃圾的方式也是将垃圾一同装车回收,没必要再进行分类。
2.2 大学生垃圾分类的行为现状
大学生在校园内点外卖(或将食堂的饭打包带回宿舍)的现象普遍,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保持着每周1-3 次的频率,且使用的打包餐盒多是塑料包装,这不仅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其原因主要是食堂拥挤没有位置,占比68.0%;宿舍舒服,可以边吃边玩儿,占比65.6%。但在处理外卖垃圾时,有30.89%的大学生对餐余垃圾和打包盒不进行分类,且有54.05%不知道如何分类。
2.3 校园垃圾分类设施及宣传不完善
对校园垃圾分类现存的问题,有71.99%的大学生认为影响校园垃圾分类处置的主要因素为学校对于垃圾分类的要求不严格,其次有58.96%的大学生认为垃圾分类的意识不强烈也是影响校园垃圾分类处置的因素,此外,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相关宣传等也是导致校园垃圾分类处置情况较差的原因。关于解决高校餐余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的建议中,完善基础设施和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是被提到最多的一项,其次是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第三是设立垃圾分类监管员。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借鉴
3.1 国外经验
日本《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最高可判5 年有期徒刑,并罚1000 万日元。首先,垃圾分类标准分发到位。在日本各区域,均编制了垃圾分类对照表,大到冰箱,小到纽扣一一标明,并发放给居民。其次,重视对下一代的环境教育,在中小学均开设有学习垃圾分类的专门课程。第三,日本各行政区根据本区域特点制定收集体系与处理模式。第四,充分开展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活动。
美国也是垃圾生产的大国,同时垃圾分类方面也值得借鉴。第一,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定。1965 年,美国制订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1990 年又推出了《污染预防法》。第二,成立了专门的垃圾回收公司,负责垃圾收集和运输。社区规定每周二收一次生活垃圾,可回收垃圾则是周二和周五两次。居民要为垃圾处理付出费用,产生越多付出越多,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在美国得到了迅速发展。
3.2 国内经验
自2019 年7 月开始,上海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颁布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上海高校,运用了“智能回收机”,用微信扫码并投入可回收物品,可以获取积分和现金奖励。机器投放不到一个月,单日回收总量最高达1.8 吨,整体投递重量已超30 吨,这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垃圾分类的热情。
厦门在2018 年的年底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颁布了《2018 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从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已成为其他城市的学习榜样。厦门推行“定点收集、桶车对接、公交化运输”方式,运用智慧监管,综合运用数据库传感、物联网等技术。同时,将源头减量工作做好,一次性用品使用量,引导国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3.3 小结
总体看来,在做的比较好的国家和城市中,居民的参与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次是制定详细的法律法规;第三,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小提高环保意识;第四,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其中;第五,运用先进技术,对垃圾处理后期做到透明。
4 相关对策
4.1 建立完善的校园规定
制定《校园垃圾分类规章制度》,明确要求垃圾分类标准,详细规定若违反或遵守规定扔垃圾将会受到的奖惩措施。宿舍也进行垃圾分类评比,每月每层评出垃圾分类优秀宿舍,并给予奖励措施,如宿舍每人奖励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且每学期进行一次总评。针对垃圾分类回收人员将垃圾混在一起的情况,应要求全校师生及工作人员全员参与到其中来。每月开展主题活动,将每月的情况进行汇报和总结;还可以制定校园垃圾分类日,开展关于垃圾分类的文艺晚会,师生共同演绎节目,共同参与其中。
4.2 建立合理的垃圾分类回收系统
根据学校的不同区域设置不同数量的垃圾桶,并设置桶前值守人员来加强监督管理,在宿舍楼、教学楼、食堂等地方安排人来进行监督,促进垃圾分类的进行。可以在垃圾分类点设置电子眼,提醒是否分类正确。建立一个垃圾分类管理部门是必要的。首先应有大学生自愿参与其中,组成校园垃圾分类部。第二,管理部门的人员需制定出较为完善的校园法则并制定奖惩机制,明确校园垃圾分类的标准。与此同时,收集大学生对于校园垃圾分类处置的意见,以便在后续垃圾分类方面进行改进。
4.3 加强宣传力度
大部分高校在对于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上比较少,应加强宣传的力度。邀请垃圾分类的专业人员来到校园进行专项讲座,下发《校园垃圾分类宣传手册》。并在学校教学楼的显示屏上循环播放垃圾分类的知识和好处,使全体人员潜移默化的了解。可举办校园垃圾分类知识竞赛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将垃圾分类建设成为一门实践课程让大学生选修。
结语
针对此次研究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是当务之急。高校虽然人口密集,产生的垃圾众多,但同时若高校能按要求做到分类,就可以解决了一大部分问题。并且,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将高校的垃圾分类实施起来,能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由此可见,从大学生方面入手,成效会比较大。垃圾分类的成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循序渐进。首先,加强垃圾分类和节约意识,使其深入人心,融入到生活中。第二,制定完善的规范制度,加强监督。第三,完善基础设施。高校是一座城市文化教育和思想的代表,需要提高自身素质,起到表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