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

2021-04-08王刚

新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家长会家校共育模式创新

王刚

【摘要】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应遵循整体优化规律,按照“以功能为矢、以结构为基、以形式为桥”的逻辑推进。注重拓展家长会的家长教育、校务管理与资源赋能等复合功能。辨明参与家长会治理的不同主体,合理划分主体职责,形成稳定的协同共治结构。创新基于学生视角的体验式家长会,基于问题导向的主题式家长会,基于能力拓展的情境式家长会等新型会议形式,突出家长会的互动性。

【关键词】家校共育 家长会 模式创新

家校共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系统教育观为基础,以新型家校关系为依托,采用双向协同合作的形式,由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促进学生健康与全面发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家校共育的实践基点在于“共”,需要学校与家庭分工明确,协同合作,以学校教育为核心,以家庭教育为重要补充,形成育德培才的整合优势。家校共育的价值基点在于“育”,旨在促进与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包括习惯养成、知识获取、品德培养、性格发展、能力提升在内的全面发展。[1]学校与家庭协同合作的默契程度是决定家校共育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一方面,学校与家庭之间应明晰“责任边界”,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同向而行;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间应建立顺畅高效的沟通协作平台,不断完善并创新家校合作方式。

家长会是由学校或教师发起的面向学生家长的互动性会议。作为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以及沟通学校与家长的关键平台,家长会理应以家校共育理念为导向实现模式创新。系统哲学认为,功能与结构是事物普遍存在的属性,任何事物都是功能与结构的统一体。构成事物的各要素通过结构组成整体,结构越合理,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就越协调,事物功能的实现就越充分。[2]家校共育理念下的家长会模式创新应深刻把握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遵循整体优化规律,按照“功能——结构——形式”的逻辑,借由功能拓展、结构优化实现形式创新。

一、“以功能为矢”:由单一走向复合

一直以来,家长会的功能被局限在信息交流方面,家长通过教师在会上的介绍了解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在校表现。单一的功能是导致家长会形式陈旧、千篇一律、参与性较差的主要原因。“以功能为矢”指家长会模式创新的主要目标是拓展家长会功能,使其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

第一,家长教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家校共育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大支点的共同支撑。然而时至今日,家庭教育“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的倾向仍未扭转,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酿成的事故屡见报端,家庭教育质量令人担忧。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提升家长教育素养,家长会在实施家长教育方面应有所作为。家长会的教育功能应立足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现实困惑,注重提高家长解决教育孩子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善家庭教育效果,提高家庭教育效能,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利用家长会对家长实施教育应重视实践性知识的传授,必要的理论性知识也需要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后再输送给家长。例如,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的养成、适应环境能力的提高、生长发育的相关知识、生理心理发展的普遍规律、和谐亲子关系的营造等。利用家长会实施家长教育还应尊重家长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在设计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结合本班或本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做好家长学习需求调查,把握家长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家长的学习需求。

第二,校务管理功能。家长参与校务管理是中小学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是实施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广泛吸收家长参与校务管理能够有效改善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也是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当前,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主要途径。但家长委员会面临着代表性不足,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以及工作形式化等诸多问题,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家长会在改进家长参与校务管理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唤起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主动意识,激励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积极性。二是通过讲解相关制度规范,帮助家长了解相关工作的流程、方式和要求,提高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能力。三是明晰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的关系,拓宽并畅通家长参与校务管理的渠道。家长会与家长委员会分别定位为参与校务管理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家长会具有全员性的特点,便于形成家长群体对于管理学校事务的统一意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代表性,夯实学校事务管理的民主基础。家长委员会负责在现实中与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与协调,执行并落实家长会上形成的家长共识。实现家长会的校务管理功能,一方面,要明确需要家长参与管理的重要学校事务范围,如规划制定、重大活动策划与组织、教育教学改革与评价、安全项目管理、校务公开、班级管理、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等。另一方面,要灵活组织家长会形式,减少机械的“讲听”,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座谈、分组研讨、网络会议等方式,更好地凝聚家长的共识。

第三,资源赋能功能。资源赋能是对学校已有或者潜在资源实施激活、融合、创新,不断实现其本身使用效益最大化或者孕育新资源的过程。家长是学校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家长会能够极大地助力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与利用。首先,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家长来自社会各行各业,职业背景较为丰富。家长职业既是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潜在的课程资源。围绕家长的职业专长组织专题报告,或者利用家长的职业优势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能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汇集丰富的经验资源。家长们具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积累了大量的具有差异性的社会经验、工作经验与人生经验,尤其是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摸索出的有效教养方法,成功经验甚至失败教训都是珍贵的资源。以家长会为平台,促进家长经验资源的分享与系统总结,无疑将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最后,整合多样的物质资源。学校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家长提供的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如搜集、制作的教育性物品、器具,提供参观学习的场所等。

当然,信息交流作为家长会的基本功能仍需不断完善。关键是扩大家长会上信息交流的内容范围。除了学生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情况之外,学校的办学思想与理念、规划与愿景、教育教学目标、课改教改动态、校园文化等都可以通过家長会向家长进行介绍,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建设,积极主动地参与家校共育。

二、“以结构为基”:由一元走向多元

当前,家长会通常由学校统一组织,由班主任具体实施,表现为给家长开会,家长需要配合学校与教师完成会议的各项议程。在这种模式下,学校和教师是家长会的主体,而家长只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地位与身份的不平等削弱了家长的参与感与投入度。家长会难以唤起家长的共育意识,无法起到支撑家校共育的作用。“以结构为基”表明家长会模式创新需要以优化治理结构为基础,打破以学校和班主任为中心的一元格局,形成包括多元主体在内的“成长共同体”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治理是协调利益、化解冲突与对立,达成共识、促进合作的过程。治理的首要特征是主体多元化,各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形成权力依赖及相互合作关系。治理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机制的多向度性。治理过程中每个主体都是一个中心,关联各主体及其互动的机制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将不同治理主体结合成利益共同体。优化家长会治理结构的重点是辨明参与家长会的不同主体,厘清各主体的利益诉求,关键是合理划分各主体的职责,形成稳定的治理结构。

首先,以家长会为媒介形成成长共同体。家校共育的核心主旨在于更好地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与健康成长,这是家长会治理结构各方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与此联系紧密的学校管理者、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等利益相关者都可以参与家长会,形成成长共同体。基于共同利益与目标,通过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家长会蜕变为凝聚共同体成员的重要媒介,成为学习共同体、更是发展共同体,促进教育形态实现从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学校与学生及家长共成长,教师与学生及家长共成长,学生与家长共成长,学校与社会共成长。

其次,加强机构与制度建设。有必要在学校层面设立家校共育工作办公室,成员包括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家长代表,统筹协调包括家长会在内的家校协作事宜。制定完善《家长会组织实施细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实施方案》《家长委员会设置与工作办法》《家校信息管理系统工作准则》等家校共育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家校共育体制,健全机构与相关制度,为家长会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服务与保障,充分调动各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挖掘与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彰显学校工作特色。

最后,合理划分主体职责。学校层面负责家长会的统筹规划,学校管理者在充分听取教师和家长代表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进展,合理规划安排全校的家长会工作方案。班级层面负责家长会的策划实施,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及学生共同参与策划,完成选定主题、设计流程、布置会场等工作。优秀教师和有关社会专业人士负责专业引领,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示范与指导,以家长会为载体,形成“专家入会指导、家长学生入班学习、会后家庭实践”的递进发展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管理者和家长负责外部资源引入。发现教育及相关社会领域的新观念、新理论、新模式、新工具等信息资源,以及家庭教育专家等优质人力资源,并积极将其引入家校共育工作,充实家长会的内容与形式。

三、“以形式为桥”:由单向走向互动

当前,家长会大多形式雷同,程序简单且僵化,缺乏个性与特色。囿于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家长像学生一样认真听讲,极少发言,有关子女教育的感想与诉求无法充分表达,意见或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与教师难以形成有意义的互动交流。“以形式为桥”意味着创新与丰富家长会的实践形式,变教师单向信息输出为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首先,创新基于学生视角的体验式家长会。主体教育观倡导把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以受教育者的成长为中心,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者,包括家长和教师必须站在学生视角,才能真正理解、认识与感悟学生成长,与学生共同成长。邀请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家长会,以短剧的形式展现教育案例,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沉浸在特定的氛围中,增设亲子互动环节,鼓励家长去除成人与家长意识,与学生共同体验、分析、交流并反思,拉近家长与孩子心灵之间的距离,增进理解、共同进步,实现良好的家校共育效果。

其次,创新基于问题导向的主题式家长会。学校应以家长需求为出发点,为每一次家长会赋予一个独特的主题,围绕主题设计和组织家长会内容。家长会主题的确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成长困惑,家长实施家庭教育遭遇的最棘手问题以及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等。主题式家长会上,家长不再是单纯的倾听者,而是会议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教师则退居“二线”,成为穿针引线、引领话题走向、控制讨论节奏、营造和谐气氛的辅助者。可以根据主题的内容和特点,安排集体讨论、分组研讨、案例分析、理念培训、读书沙龙等不同的形式。主题式家长会突出互动性,与会家长既是听众,也是发言人,在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下,让教育观念和教育经验入心、入脑,并最终转化为合理的家庭教育行为。

最后,创新基于能力拓展的情境式家长会。让家长会离开教室、离开学校,到具体的社会情境之中开展。家长供职的单位、广袤的乡村田野、主题研学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都可以成为召开家长会的场地。情境式家长会不仅可以开阔家长和学生的眼界,增长见识,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亲子相处与互动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与关爱。在情境式家长会推进的过程中,家长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思维与学习方式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并与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引导学生纠正偏差,步入正轨。情境式家长会还有助于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多层次互动,了解社会现实、学习社会交往,理解并遵守社会规范,弥补学校社会化教育方面的欠缺。

参考文献

[1] 家校共育携手同行[N].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19日,第5版.

[2] 乌杰.系统哲学的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15-220.

猜你喜欢

家长会家校共育模式创新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谈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中的家长参与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