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探究

2021-04-08张鸿奇

知与行 2021年1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

张鸿奇

[摘 要]“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从五个方面理解,一是唯物辩证地理解其教育对象为“全体人民群众”,二是唯物辩证地把握其教育对象為“全年龄段”的人,三是全面地把握其本身是“立体”的教育体系,四是全面把握其含有的主体内容和辅助内容,五是注意其与“马克思主义终身教育”的异同。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既是全年龄段人民群众本身的内在需要、建设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体系的需要、全年龄段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的需要以及“学思结合”学习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党革命时期全民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巨大成功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开展和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应当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矛盾分析、坚持“质-量”分析、坚持“过程论”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立体地推进等原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教育,对于教育作了丰富而科学的论述。这些论述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教育研究者的科学指南,指引了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向。习近平一贯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他指出:“我们所讲的灌输,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宣传群众、武装群众、教育群众。”[1]他同时也注重终身教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他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多种情况下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并提出“发挥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2]。马克思主义教育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这些论述中的精神内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启迪我们凝析出“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并围绕其展开探究。

一、“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概念的厘清

所谓“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指以全年龄段的全体人民群众为教育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为主要思想内容、以人民群众能够学懂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目标的立体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准确理解。

其一,唯物辩证地理解教育对象的全民性。“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体人民群众,从这个角度看,“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同时也是“全民马克思主义教育”。但我们要唯物辩证地看待教育对象“全体人民群众”的具体构成,不能奢求即刻地、齐步地对全体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而要根据不同区域、民族、风俗文化、历史传统、职业特点、年龄等多种条件所构成的具体环境,有序地、持续地扩大受众,最终实现对全体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其二,唯物辩证地把握“全年龄段”。这里的“全年龄段”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在幼至0岁、老至100多岁的人民中进行无差别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而是指在人的幼、少、青、中、老五个年龄阶段中分别择定适合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具体年龄或时期。对这种适宜期的把握,要唯物辩证地进行,即根据人所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环境的不同(特别是所拥有的受教育条件的不同),根据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个体特性的不同,择定出合理的受教育年龄或时期。

其三,全面地把握“立体教育”。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是一项“立体”的教育活动,从不同角度看,它既包括理论教育又包括实践教育,既包括日常教育又包括系统教育(例如学校教育),既包括通识教育,即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又包括专门教育,即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人们而专门制定的教育内容。从其他适当角度出发,还能划分出别的结构。在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体系,使得这种教育体系能够多形式、全方位、不间断地起到对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作用。

其四,全面把握教育的思想内容,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同时包括其他能够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辅助内容。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体思想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经典作家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是说思想内容里只能有马克思主义内容,相反,其他能够利于人民理解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的诸多思想理论、文化知识、风俗历史、各种案例等,也有必要作为辅助内容而存在。

其五,准确运用术语。在开展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正确运用相关术语。在最严谨的科学研究语境下,“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终身教育”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术语,因为“马克思主义终身教育”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内涵:如果是在一个明确的专门探究对全民进行终身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语境下,其与“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涵是一致的;但如果是在其他的科学研究语境中,则会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包含的终身教育思想”这一内涵,所以,不能够不分语境地把“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终身教育”一概等同使用。不过,在一般的生活、学习语境中,由于理解语义的思维习惯,人们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够理解到“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终身教育”两个术语的共同内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终身教育,故在通常的大部分生活、学习语境中,两个术语可以通用。

二、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和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有着深刻的原因,具体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全年龄段人民群众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包含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运动发展规律,把握历史进程。无论哪个区域、哪个岗位、哪个行业、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是现实世界中的人,都需要正确地看待世界、处理自己跟外部世界的关系,都需要正确地认识历史。为此就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正能够满足这种需要。

马克思主义包含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无论是哪个区域、哪个岗位、哪个行业、哪个年龄段的人,只要在现实的世界中,就都要解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供指导,而马克思主义正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马克思主义包含科学的价值观,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从事各种思考和实践活动。就普遍意义而言,无论哪个区域、哪个岗位、哪个行业、哪个年龄段的人,其活动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诉求,也就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它,才能够对个人、对社会都有利,而马克思主义正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与时俱进,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在不断发展的,单从发展的时间长度来说,其远远超过了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群的生命长度。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而我们又对马克思主义有世界观和历史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价值观方面的需要,所以我们需要终身学习、领悟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二)建设新时代终身教育体系、学习体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重视终身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这应当成为教育战线在新时代不断向之前进的一个重要方向。继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综合这两次全会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学习体系”和“教育体系”是共同推进的,党把握住了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将两者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由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特性和重要性,显然,无论是“终身教育体系”还是“终身学习体系”,都必然应该包含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内容,而且将其摆在体系中的显著、关键位置。

所以,有必要在新时代党的“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两大教育方针指引下,围绕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的终身化展开系统工作,根据具体条件制定合理可行的措施,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的开展。反过来,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体系的建构,既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又是对“终身学习体系”的“完善”。

(三)全年龄段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体的需要

习近平指出:“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3]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轮的航向是社会主义而非别的什么主义,就需要多方面的举措并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社会主义的“人”,即社会主义的“主体”。天然的人并不自动具备某种“主义”的思想,而是在后天习得各种思想。因此,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去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他们就会被别的思想占领头脑而成为其他“主义”的“人”。

需要从全年龄段去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体。人的一生都在“成长”过程中,人的思想一直会受到各种其他思想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会一直处于变动的过程中。显然不能期望只在人生的某一个特定阶段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就能让人一辈子保持对社会主义的认可、热爱。必须根据不同区域、岗位、职业、年龄段的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培育出政治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并且最大程度地激发已退休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四)“学思结合”规律的制约

学思结合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一规律早已被孔子揭示出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无论哪种教育,无论古代现代,都受这一规律制约。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只有对“学”到的东西进行深入的“思”,才能加深对所学到的东西的理解、辨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习水平和运用水平。

要取得良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需要结合教育对象各个年龄段不同的“思”的能力进行相对应的教育,提供其应“学”的内容,实现“学”与“思”的协调并进。这种对应的“学”与“思”的平衡能够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一般而言,人的“思”的能力是不断增长的,这就意味着,对于相同的内容,年少时候“学”的效果很可能不如年龄增长后的“学”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见闻、阅历、知识丰富程度及运用熟练程度都在不断增加,这就使得,针对所“學”的相同内容,年龄长者“思”的能力强于年龄少者。这种情况在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程中表现得很明显。例如“公有制经济”这一知识点,对于学校的学生而言,因为他们没有亲身参加到社会经济活动中,他们虽然能够从理论上理解课本内容,但是难以结合实际的工作体验去“思”、去体会。相比之下,工作过的人比一直在校的学生更能体会“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因为工作过的人能够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和见闻去展开更深的“思”。正因如此,需要在全年龄段展开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这样才能符合学思规律,才能取得更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和思想政治工作实效。

(五)革命历史的启示

革命年代,党在革命地区进行了切实有效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当时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教育对象,显然不仅仅是特定年龄段的人民群众,而是全年龄段的人民群众。正是这种全年龄段覆盖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教育,教会了群众相应的革命知识,使其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认识现实、认识自身的使命,也就成功地唤醒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热情,让革命地区全体人民群众凝聚成历史的巨大合力,成为我们党、政、军的最坚固基石。

革命年代面对全体人民的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巨大成功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上也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进行覆盖全年龄段、面向全体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相应作用,包括价值观层面和科学知识层面的作用。当马克思主义教育成功覆盖全年龄段的人群后,马克思主义就能够成为联系全体人民思想的连接线,从而增强全国人民的思想凝聚力。当人民群众普遍认识、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时,以此为思想基础,就能够更好地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更加自觉地维护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制度。

三、新时代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

为了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推进,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坚持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开展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领域中的一项实践。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观来看,这项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涉及三个要素,即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和中介(所采用的教育技术、工具、方式方法等)。这三个要素都是具体的、现实存在的,存在于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层面的时间、空间中。正因为它们是客观的实在,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我们就能够推论出,这三个要素都是在客观世界中不断地变化发展着的。

所以,在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中,首要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去把握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中“三要素”的现状,并且不断地跟进它们的变化发展状况,确定三要素的实际情况,以每个要素的具体情况为基础来开展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一实践活动,这是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能够取得实践的成功之基本前提。

(二)坚持矛盾分析,看到有利与不利因素

开展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必须用矛盾分析方法认清该活动与其他社会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并不是在纯粹的意识领域里开展的活动,而是在现实的社会中开展的。这就意味着它必然与其他社会要素之间发生关系,这种关系用矛盾分析方法来观察,可以分为两大类基本的要素,即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方面,要看清有利因素,其具体可分为四点。其一,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党一直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十九大以后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更是有目共睹,这是开展和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顶层动力。其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它以雄厚的现实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当代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取得的,这种显而易见的现实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对马克思主义正确性的最好证明。其三,马克思主义学者队伍的壮大和马克思主义科研成果的增加。随着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重视,教育领域从本科到博士都不断增加对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人才的增加无疑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近几年也呈现井喷式的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其四,教育科技的日新月异的进步。这是开展和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有利条件。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好不断进步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为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之工具及机制的创新提供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也要看清不利因素,其具体包括四点。其一,当代我国多种社会思潮同时存在。“当今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也相当复杂,在国际上有西方社会思潮与话语霸权的挑战,在国内也存在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4]这对于马克思主义掌握意识形态主导权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挑战。其二,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的管理和引导机制仍欠科学,制约着人才的成长和学术的进步。虽然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队伍持续壮大,但其总体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尚待提高,标志性人才尚待产生。也正因此,虽然相关科研成果数量非常可观,但其中能够得到学界公认的高质量原创成果数量有限。其三,大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部分实际见闻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有所冲突。例如:马克思主义教育强调集体主义,然而大众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部分实际见闻却是无私奉献者默默无闻、投机钻营者步步高升。虽然这类冲突不是普遍性地发生,但即便是部分性地出现,也势必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其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依然存在误区,例如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极端集体主义、不尊重个体。

(三)坚持“质-量”分析,有“万变”而不离“其宗”

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活动,这就决定了该活动的形式、内容、中介(工具、方法、机制、具体条件)等都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的情况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样态,即“万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视角看,这种“万变”是必然的,其对于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推进而言也是必要的和有利的。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有力地从根本上主导这些“万变”都不脱离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本旨,即“其宗”,也就是:不管教育形式、方法、手段如何变化,都要围绕唯一的中心主題“马克思主义”来展开,都要围绕让人民学会并践行马克思主义这一唯一目标展开,都要始终坚持继承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坚持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在不“质变”基础上的适宜的“量变”。

(四)坚持“过程论”分析,实行阶段化推进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5]。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是一项庞大、长久的实践活动,它非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在其开展、推进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各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复杂情况。在这些情况下,就要用马克思主义“过程论”的思想来从总体上把握它们,根据现实条件和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把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整体过程合理地划分为不同阶段,从而分步实现最终目标。

在阶段划分中,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每个阶段都不能好高骛远,每个阶段的具体措施应该有合理的力度,目标要有合理的难度,相应的考核奖励标准要有合理的高度。这样才能够切实可行地逐步提高教育水准,同时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二是每个阶段也不应该消极怠慢。虽然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分阶段推进,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产生一些消极怠慢的思想和行为。一方面,不能把整体过程划分为过于繁多、过于零碎的阶段;另一方面,每个阶段内,既不能在教育方式等方面因循守旧,也不能贪图省事而“怎么容易怎么来”,更不能消极对待人民群众在这个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合理意见和创新等。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进行教育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6]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观点,也适用于分析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不可能是千人一面的个体,而是会因为地区、民族、职业、岗位、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个人素养、思想觉悟程度、年龄阶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群体性的差异以及个体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明显、巨大的差异。面对这种现实情况,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类”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

一是分地区和民族。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程度有着一定的差异,并且不同的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开展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显然不宜在所有的地区和民族中采取完全一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等,而应当具体分析地区、民族的客观情况和特点,从而开展能够与其相适应的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

二是分职业和岗位。我们国家产业结构已经相对完善,与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便是众多的职业体系。这就意味着职业体系数量庞大、结构复杂,每个职业或者行业内又有不同的岗位分工。面对这种高度复杂的职业、岗位现实情况,进行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必须分别针对不同职业、岗位人员的相应特点,创新出他们容易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语言系统,这样才利于开展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

三是分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人总是处于历史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固定的,并且受上一历史时期的影响。同样地,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精神文化有着特定内容,并受到上一历史时期文化历史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要面向现实的,所以就要面对不同教育对象所处的现实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个时候,就要进行相应的创新,找到适合于教育对象特定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顺利开展、推进。

四是分个人素养、年龄段、思想觉悟程度。个体的文化程度、生活阅历、成长环境等都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受教育者个体之间必然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在进行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如果说上文所述三点都是对教育对象“面”的层次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这里就是对教育对象“点”的层次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个人的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问题上,一定要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够实现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另外,因为每个人的思想觉悟不同,所以在进行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不能奢望所有人都同等地进步,而要用先进的学习者带动后进的学习者,最终提高整个集体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

(六)立体地推进

終身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这一系统工程的顺利推进,就必须多途径同时进行,以形成推动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前进的合力,使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立体”地向前发展。

一是官方途径、市场途径、民间途径共同开展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教育对象数量极众,在现有教育方式、教育技术状况的制约下,其教育主体也必然不会是一个小众范围。这种情况下,如果仅由官方提供教育主体,显然会出现“教师”不足的情况。对此,可以发挥市场和民间力量的作用,创新出适应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市场主体、民间组织等,并创新出相应的体制机制,合理地利用市场及民间的力量。例如,可以由官方指定一些教育内容或者教育指标,设置必要的配套资金,让市场主体、民间组织等通过竞争来承担这些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官方给予相应的报酬或者适当形式的奖励。

二是零散教育和系统教育相结合。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其中大部分人无法安排大量时间集聚在学校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适度地、合理地利用人民群众生活、工作之余的零散时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教育的地点和方式可以灵活创新,不必照搬学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样式,包括大量的集中时间、固定的教育场地及设备、稳定的师资力量等。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间可以是日常生活、工作之余的时间,场地可以是生活、工作的必经之路或者大小不拘的临时场地,设备可以是与其他活动通用的设备,师资可以是从多种途径而来的优秀的思政教师以及其他适宜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主体。例如,可以利用公交站显示屏、广告牌等载体的特定时段、特定部位来进行特定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宣传。

三是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制度建设相结合,保障全体进步。在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自觉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会出现一部分相对先进者,也会出现一部分相对落后者。这就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分情况进行处理。一方面要鼓励自觉学习者和学习先进者,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督促、帮扶机制。建立完善的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制度,既能保护先进者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后进者的自觉性,还能以制度的刚性确保大家能够共同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最终实现集体进步。

四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中,受众是不同的,进行教育的时候所处的文化环境、风俗环境、宗教环境等社会人文环境往往也是不同的。所以,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社会人文环境来开展和推进,要注意教育的方式。在适宜进行直接的、系统的教育的条件下,当然可以旗帜鲜明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而在某些社会人文环境中,在不适合进行直接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条件下,也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间接的、零散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从而实现对教育对象的隐性教育。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隐性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不亚于显性教育,甚至强于显性教育。所以,在开展和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大张旗鼓”和“润物无声”相结合。

四、结语

开展和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精神,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人民群众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红色人才”的培养,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开展和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立体地推进终身马克思主义教育,不断增强人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凝聚力,不断激发人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人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对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执行力。

[参 考 文 献]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1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8-199.

[3]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22.

[4] 李月.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J].西部学刊,2020(19):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7.

[6]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短篇哲学著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8.

〔责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加快终身教育立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