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用于rt-PA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21-04-08王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3期
关键词:丁苯溶栓脑梗死

王明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南阳473003)

脑梗死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但致残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患者在脑梗死后出现偏瘫、认知功能受损等并发症的风险极大,严重影响患者转归后生活质量[1]。 如患者送治及时,静脉溶栓是治疗脑梗死最理想的方法,通过溶栓恢复脑部血供应,可促进梗死血管再通。 丁苯酞是治疗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具有重建脑部血管微循环,促进血流灌注的作用[2]。 本研究旨在探讨丁苯酞用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我院收治的68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 例。 对照组男20 例,女14 例;年龄46~82 岁,平均年龄(63.2±6.9)岁;发病位置;基底节区21 例,脑叶4 例,脑干3例,其他6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9 例,糖尿病15 例,高脂血症12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3 例;年龄45~81 岁,平均年龄(62.9±6.8)岁;发病位置;基底节区20 例,脑叶4 例,脑干4 例,其他6 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1 例,糖尿病16 例,高脂血症13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3]相关诊断;首次发病,符合溶栓指征,开展溶栓治疗;患者或家属知情本研究;无血液系统、凝血功能异常等。 排除标准:合并颅脑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其他原因导致不适合参与本研究者。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立即予以患者对症和支持治疗, 主要是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脑血管微循环;控制血压、血糖、营养脑细胞等。对照组患者给予rt-PA 静脉溶栓, 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160055)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总剂量的10%于60 s 内静脉推注,剩下90%持续泵入,时间为1 h。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国药准字H20050299)治疗,0.2 g/次,3 次/d,持续用药2 周。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前、治疗7 d、治疗14 d 测定脑梗死体积,采用颅脑CT,使用多田公式计算。(2)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评价,其中NIHSS 总分42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MoCA 评分0~30 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认知功能越理想,≥26 分表明患者神经功能正常。(3)两组患者生活能力评分比较,采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估。 该量表总分100 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日常自主生活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14 d 后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且观察组缩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变化情况比较(cm3,±s)

表1 两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变化情况比较(cm3,±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7 d 治疗14 d观察组对照组34 34 7.7±2.2 2.1±0.4*7.5±2.1 3.9±0.7*t P 0.383 13.018>0.05<0.05 1.0±0.2*1.8±0.3*12.938<0.05

2.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MoCA 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NIHSS MoCA观察组对照组34 34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25.6±5.5 9.1±1.4*#25.8±5.7 13.4±2.1*18.3±2.9 25.4±2.0*#17.9±2.6 23.1±3.0*

2.3 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ADL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 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ADL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34 34 19.315 15.193 0.000 0.000 t P治疗前 治疗后 t P 45.28±9.15 46.18±9.28 0.403 0.689 85.15±7.82 78.36±8.15 3.505 0.001

3 讨论

脑梗死治疗的首要原则是恢复或改善患者脑血管灌注,减少缺血、缺氧导致的脑细胞坏死,恢复患者认知功能。 静脉溶栓是治疗送治及时脑梗死患者的最佳方法, 其中rt-PA 是较常使用的一种溶栓药物。 rt-PA 属糖蛋白,在注射后可与纤溶酶原激活并形成纤溶酶,继而促进血栓的溶解,缩小梗死面积。同时相关研究也认为rt-PA 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作用较小, 因而患者还需要使用其他治疗方法或药物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状况[4~5]。

丁苯酞是我国自研的抗脑缺血药物, 有效成分是dl-正丁基苯酞,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使患者缺血半暗带得到一定恢复,对降低脑梗死的危害性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研究显示,丁苯酞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梗死面积缩小情况较对照组更为理想(P<0.05);观察组患者NIHSS、MoC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 这表明在rt-PA 静脉溶栓基础上应用丁苯酞可促进脑梗死临床疗效的提升,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积极作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 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增加丁苯酞可促进患者生活能力恢复, 使患者在治疗后其自主生活能力得到更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 丁苯酞用于rt-PA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中,可提高治疗疗效,同时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还有助于患者恢复更理想的自主生活能力,临床应用价值高。

猜你喜欢

丁苯溶栓脑梗死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凝血相关检测指标在脑梗死中的应用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评估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价值分析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