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代谢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钙磷代谢指标对预测甲亢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2021-04-08陈晓敏
陈晓敏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内分泌科,四川成都610051)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调节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的内分泌腺体。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一种因甲状腺内分泌激素紊乱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可引起身体多部位、多器官的症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这些症状表现愈加明显[1]。研究表明甲亢患者的许多症状与其内在的骨代谢指标水平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这主要是由于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表达过量,使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数量与活性均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骨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与此同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也会影响患者体内钙、磷等相关物质的代谢,进一步加剧骨代谢紊乱情况。因此,甲亢的早期诊断主要通过骨代谢指标(骨密度、钙、磷水平等)和甲状腺功能指标(总三碘甲状腺氨酸、总甲状腺素等)变化进行判定[3]。而且相关的标志物检测或测定较为便利,有助于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疾病的发展情况及内分泌紊乱程度,可能对患者的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价值。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8例甲亢患者的基本资料,对经抗甲状腺药物联合放射性碘治疗治疗后完全康复患者以及未完全康复患者的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钙磷代谢指标的水平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旨在更好地对评估甲亢患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判定提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48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后康复情况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治疗后为未完全康复患者174例、对照组为治疗后完全康复患者174例。观察组中男89例、女85例,年龄范围33-48岁,平均年龄38.84±6.62岁,BMI范围17.85-18.74 kg·m-2、平均18.43±0.47 kg·m-2,病程2-7m、平均5.23±2.87 m;对照组,男83例、女95例,年龄范围34-48岁,平均年龄38.89±6.13岁,BMI范围18.88-18.81 kg·m-2、平均18.51±0.55 kg·m-2,病程2-7 m、平均5.10±2.88 m。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甲亢临床诊断标准[4],并对本研究知情且签订知情同意书,入选患者在治疗期间对治疗药物无过敏反应,且无其他脏器代谢功能障碍性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及病程方面比较均无差异(P>0.05),本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甲亢常规治疗:抗甲状腺药物联合放射性碘治疗。抗甲状腺药物为甲巯咪唑(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H20120405),口服用药,1次·d-1,初始计量30 mg·d-1,连续用药90 d,后期药量调整为10-15 mg·d-1,连续维持用药3 M。放射性碘治疗依据患者甲状腺质量大小确定放射性碘131(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H10983119)给药量,同时在用药后2 h和24 h分别进行标准化源放射性计数,计算患者的甲状腺摄碘率。
1.2.2 样本获取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 M,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室温下放置30 min后在3000 rpm条件下离心10 min,保留血清。
1.2.3 指标测定
(1)骨代谢指标:采用双能X线测定股骨近端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降钙素(Calcitonin,CT)和血清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
(2)甲状腺功能指标: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测定总三碘甲状腺氨酸(Totaltriiodo thyronine,TT3)、总甲状腺素(Total thyroxin,T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riiodothyronine,FT4)水平。
(3)钙磷代谢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库尔特AU5800)测定血清Ca、血清P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计数资料以例或率(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测;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代谢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股骨近端BMD、CT及BGP指标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股骨近端BMD均显著降低(P<0.05),CT及BGP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变化(±SD,n=174)
表1 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变化(±SD,n=17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
2.2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TT3、TT4、FT3及FT4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T3、TT4、FT3及FT4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2。
2.3 治疗前后血清钙磷水平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Ca和 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a和 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更显著(P<0.05),见表3。
表2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SD,n=174)
表2 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变化(±SD,n=17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
表3 治疗前、后血清钙磷水平变化比较(±SD,n=17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与治疗前相比,#P<0.05。
?
3 讨论
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诱发的一种疾病,甲亢患者常表现为过度消瘦、股骨发育不全、心悸盗汗以及视力减退等症状[5]。为有效防控甲亢的发生,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甲亢的早期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与健康人员血清生化指标对比发现,甲亢患者血清中降钙素和骨钙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而机体骨钙动员增加,血清Ca及血清P水平也相应提升,机体部分骨骼如股骨及颈椎的骨密度相应降低[6]。
在甲亢患者临床治疗中发现,小剂量I131联合甲巯咪唑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同时治疗后患者的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如TT3、TT4、FT3、FT4)比治疗前明显降低[7-8]。然而,甲亢的临床治疗效果判定主要以健康人群作为对比,因而造成血清指标差异较大,无法对短期临床疗效及预后有效判定。
本研究将同期接受甲亢治疗的未完全康复患者和完全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钙磷代谢指标变化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股骨近端BMD明显低于对照组,CT及BG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证实了甲亢患者的骨钙动员增加,降低了骨密度影响患者骨的正常发育。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a及血清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水平,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TT3、TT4、FT3及FT4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实施甲亢康复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恢复程度好于未康复患者。
综上所述,与甲亢康复患者的骨代谢指标、甲状腺功能指标及钙磷代谢指标变化比较,对甲亢未康复患者的预后判定更具有指导意义。